【“豫疆情”走进哈密】这样简陋的地下住所,你见过吗?新疆地下有个“房”冬暖又夏凉

2018年08月03日10:07

来源:大河网

  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地窝子遗址

  大河网讯(记者 刘晓明)不建房,不住帐篷,不在地上盖住所,而是拿着铲子,一铲一铲的往地下挖个“大洞”,再用树枝草叶盖顶。这样简陋的地下住所,你见过吗?8月2日,“豫疆情·河南媒体哈密行”来到红星二厂地窝子遗址,了解地窝子的由来,感知那些艰苦奋斗的岁月。

  地窝子是沙漠化地区较简陋的居住方式,这就是早期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职工生活工作的地方,“宿舍”“会议室”“食堂”“库房”“婚房”……全都是大大小小的地窝子,根本连房屋都算不上。

  地窝子外观

  1952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六军十六师四十十七团奉命在哈密火石泉开荒建场,火石泉是哈密出了名的重盐碱滩,人称“无风一片白,风起白满天”,盐碱层下,还有15厘米厚的芒硝层,前苏联科学家把这种土地视为“种植禁区”。然而就在这条件极为恶劣的土地上,四十七团的战士们硬是在这片“种植禁区”创造了小麦稳产高产的奇迹。而四十七团在这里开荒治碱,住的就是这简陋无比的地窝子。

  “新疆有三宝:碱土、蚊子、芦苇草。新疆的碱土厚,随便埋个大活人;新疆的蚊子大,三个蚊子一盘子;新疆的芦苇好,只要见水就疯长”,这是当时四十七团战士在碱滩上洗碱时流传的话。夏天,戈壁滩上的温度高达40多摄氏度。一夜大风过后,满床满身都是沙子。偶尔下雨,会出现杜甫笔下的“床头屋漏无干处”的情形。冬天气温在零下20多摄氏度,戈壁滩上到处是厚厚的冰雪。

  地窝子式的“婚房”

  这样的地窝子一住就是10年,战士们以苦为乐,为地窝子编了首歌谣。“地窝子好,地窝子强,地窝子冬暖又夏凉,看上去一片荒凉地,到房顶还不知脚下是营房”。

  据勘测,确定红星二厂地窝子遗址是新疆、兵团范围内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地窝子遗址,也见证了兵团人屯垦戍边的光荣岁月。


编辑:魏蔚  审核 :新闻总值班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