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恒的印记——党的奋斗足迹在河南|中共鄂豫边省委革命纪念馆:特殊时期的红色游击根据地

2018年08月28日07:39

来源:大河网

  □河南日报记者刘一宁

  “站岗哩要小心,枪支子弹不离身,随时准备打敌人。”8月24日,站在泌阳县铜山乡焦竹园村的中共鄂豫边省委革命纪念馆前,纪念馆馆长强永生哼唱着当年红军游击队编班站岗时唱的歌曲。“三年游击战争时期,这里曾是中共鄂豫边省委和鄂豫边红军游击队的驻地。”强永生介绍,这里留下了许多革命先辈奋斗的足迹,也记载着那段特殊时期的革命历史。

  1935年8月,中共鄂豫边省委在唐河县毕店镇成立,张星江任书记,统一领导豫南、豫西南10余个县区党的工作。按照朱德同志“要把游击队拉到山区去,拉到‘三不管’的地方去生根发芽”的指示,鄂豫边省委在信阳、确山、桐柏、泌阳交界的桐柏山区坚持开展游击斗争。

  1936年1月,鄂豫边省委在信阳县吴家尖山建立自己的武装——鄂豫边红军游击队。次年10月,鄂豫边省委和红军游击队进驻焦竹园、邓庄铺,省委机关设在焦竹园,游击队驻邓庄铺。不久,游击队改编为豫南人民抗日军独立团,队伍壮大到600多人,下辖两个营六个连和一个通信排、一个手枪队。

  1937年年底,因国民党顽固派进攻焦竹园、邓庄铺,鄂豫边省委及游击队司令部由焦竹园迁到了确山县竹沟镇。随后,鄂豫边省委改建为中共豫南特委,豫南人民抗日军独立团正式改编为新四军第4支队第8团,并开赴皖东抗日前线(在竹沟设留守处)。自此,鄂豫边区的革命斗争进入抗日战争时期。

  “鄂豫边省委和独立团前往竹沟后,焦竹园曾一度成为鄂豫边区的招兵处,在人员运输、物资供给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强永生说。在特殊时期发展起来的红色游击根据地——鄂豫边游击区,是豫南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被认为是“小延安”竹沟革命根据地的前身。

  缅怀先辈丰功伟绩,传承英烈革命精神。“张星江、王国华、周骏鸣等老一辈革命家曾在这里战斗和工作,我们要沿着他们的足迹继续前行。”焦竹园村村民王富运讲到本村的历史格外骄傲。③5


编辑:郭同欢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