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兰芳:一人一桌一折扇 万语千言四十年

2018年09月01日09:33

来源:人民网

  致敬改革开放四十年,文化大家讲述亲历——

  见证人·第五期|刘兰芳:一人一桌一折扇 万语千言四十年

  编者按: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这样说: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我们的文化自信,不仅源自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悠久历史,更源自五千年来中华民族产生的一切优秀文艺作品,以及创作这些作品的德艺双馨的文化大家。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精神。正值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怀揣对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敬畏之心,人民网推出融媒体文艺栏目《见证人丨致敬改革开放40年·文化大家讲述亲历》,邀请改革开放40年以来当代中国最具代表性的文化艺术大家,分享其求艺之路的艺术探索与思想感悟,呈上对改革开放40年文艺发展最具诗意的表达,通过有情感、有温度、有底蕴的人物呈现,彰显艺术作品的时代之美、信仰之美、崇高之美。

  本期节目带您走近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刘兰芳。四十年前,风靡全国的《岳飞传》让刘兰芳的名字家喻户晓;四十年后,已经74岁的她依然活跃在评书艺术的最前线:“只要听到观众的掌声,我就觉得依然年轻。”

  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工农红军……”刘兰芳在介绍她新近创作的长书《彭大将军》时,即兴表演了其中一小段。短短几句台词,便让记者听得入了神。刘兰芳声韵中透出的那股铿锵抑扬之美一如往昔,仿佛回到了四十年前,那个通过无线电将《岳飞传》传播到千家万户的年代。

  从四十年前风靡全国的《岳飞传》,到如今的“道德模范故事汇”巡回演出,刘兰芳携其评书表演与改革开放一同前行。万语千言中,“话说……”的是脍炙人口的人物故事,推崇的是代代相传的民族精神。在改革开放四十年之际,人民网专访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刘兰芳——同样是一人、一桌、一折扇,这次刘兰芳要向我们讲述的,是自己与评书艺术、与改革开放一同走过的四十载悠悠岁月。

  一鸣惊人 “岳飞”一说四十年

  人民网:1979年,长篇评书《岳飞传》在全国近百家电台播出,一时间风靡全国,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国人。为什么会选择用评书的形式来讲述民族英雄岳飞的故事呢?

  刘兰芳:小的时候,我妈妈就给我讲岳飞的故事,讲岳母“细沙当纸、柳枝当笔”教岳飞识字,还有岳母刺字、精忠报国等故事。16岁那年,我跑到茶社去听《岳飞传》,说书的先生是当时鞍山市曲艺团书曲队队长杨呈田。杨队长看我听得认真,就把我招到了鞍山曲艺团。

  到了鞍山,杨队长在给我上课时,教的就是《岳飞传》。之后又经历了三年的学习,我登台演出,在茶馆演说的还是《岳飞传》,这是我的“底活”,也是给我“开蒙”的评书。岳飞在家是孝子,为国是忠臣——观众非常喜欢岳飞的故事,我个人也很喜欢。

  1972年,我在电台录革命故事的时候,有同志希望我能录一部传统长书,我就想到了《岳飞传》,但当时我创作的《岳飞传》的手稿已经被当成是“四旧”砸了。后来,有人在图书馆的废墟里找到了钱彩的《精忠说岳》并将其赠给了我,我便以此为蓝本,根据回忆把1979年的那版《岳飞传》创作出来了。

  人民网:《岳飞传》的创作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正因为您和您的先生夜以继日地创作,才有了家喻户晓的《岳飞传》。现在回想起那段时光,您最难忘的是什么?

  刘兰芳:在创作的时候遇到了不少困难。最难的就是信息的获取、资料的查找,时代不同,现在但凡缺什么资料,在网络上都能查到。虽然当时我有原著《精忠说岳》,但这本书局限性太大,必须进行删改增补;创作的环境也不好,家里的房子只有十几平方米,过道既是厨房也是书房。尽管条件十分有限,但那时候并没有感觉辛苦,相反,自己的内心里有着一股昂扬向上的拼劲儿。

  那段时间我每天晚上都在写评书,上半夜我在创作,后半夜就把我先生叫起来帮忙修改。五六点钟我再起床背诵几遍,上午就去电台录音,一天要录制两三段,大概需要四五个小时。回想起来那段时间确实不容易,要写好评书必须字斟句酌、反复修改,有时候对作品不满意,气得直哭,甚至撕了重写。其实各行各业都一样,想要有成绩绝非一日之功,必须要倾注心血。

  人民网:当年用评书的方式讲述岳飞的故事对推动爱国主义教育起了很大作用。如今您将全国道德模范的故事改成了评书,并开展“道德模范故事汇”全国巡演。您觉得在当下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不是也应该更多地采取讲故事的形式?

  刘兰芳:中国的历史就是由一个个故事构成的,朝代更迭,一讲都是一个个的故事,这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岳飞精忠报国、孝敬父母、和睦邻里,他的这些精神放在现代社会依然值得提倡——无论是“小家”还是“大家”,如果人人都能有岳飞的精神,我们的社会就能安定和谐。

  2007年评全国道德模范的时候,中宣部有同志向我提议将道德模范的故事改编成评书。我就和先生一起,把他们的故事改编成了百余集的评书。道德模范的故事与我所秉持的通过评书宣传正能量的理念是一致的,“尊师重教”、“尊老爱幼”,包括岳飞的“精忠报国”……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和充满趣味的故事,宣扬正能量、净化社会风气,这是当代评书人的责任与担当。

  人民网:在对全国道德模范的故事进行改编的时候,哪位人物的故事让您印象比较深刻?

  刘兰芳:在表演的时候,我深深沉浸在道德模范的感人事迹中,并为他们的奉献精神所感召,决心以他们为楷模。他们的精神激励着我们文艺工作者,要为人民群众带去更多更好的节目。

  最近一届的“核潜艇之父”黄旭华的故事让我非常感动。他隐姓埋名,用了30年的光阴研制出了核潜艇。当时我们中国人对“核潜艇”知之甚少,也没有每秒钟运算几亿次的大型计算机。但黄旭华带领着科研团队自力更生、白手起家,最终攻克难关。我觉得应该把他的故事讲出来,用以教育当代的年轻人,让观众铭记他为国家做的贡献。

  改革开放 评书发展正逢时

  人民网: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社会不断向前发展,您创作的评书内容也从历史人物扩展到当代的全国道德模范。这四十年给您的艺术创作带来哪些灵感?

  刘兰芳:时代不同,我们的作品也不一样。如今可供现代人选择的娱乐方式多了,评书的观众听众虽然有所减少,但仍然有不少人会在电台电视上看评书表演,网络上也有很多人喜欢听评书,原因就在于我们评书有了新的语言和新的内容。

  老艺人在评书创作时会引经据典,我们一看就知道这本写的是清朝的故事,那本说的是民国的经历。因此,我们在创作评书的时候,要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多创作一些现代的书,新书和现代人的距离更近。通过新故事、新人物,能让现代人铭记中国当代的英雄楷模。当然,历史是不能忘记的,我们之所以能有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我们勤劳勇敢的中华儿女不畏艰苦、奉献自己的智慧和青春取得的。历史上的经验教训,我们也应该讲给现代人听。在讲历史故事的时候,语言要有新的精神,老书新说,旧书新评,才能起到寓教于乐的效果。

  人民网:您认为改革开放给评书这门古老的曲艺带来了哪些影响?

  刘兰芳:改革开放这40年,评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岳飞传》大受欢迎之后,评书在上百种曲艺形式中脱颖而出,全国各地形成了说书热听书热。出版业的勃兴又进一步推动了评书的发展,让评书越来越受到老百姓的喜爱——这一切都要归功于改革开放。没有这40年的改革开放,绝对没有我们评书的今天。

  然而,我们做得还很不够。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文艺的百花园姹紫嫣红,我们评书的热度已不能与当时同日而语。但随着媒介的发展,现在出现了网络评书,在网上听评书的人日益增多,我的《岳飞传》在网上的收听量破了一亿;另外,我了解到现在有许多家长也会让孩子听评书,既能让孩子放下手机,又能通过评书里讲的故事陶冶孩子的性情。这都鼓励着我们要更好地要把评书艺术传承下去,把这一门古老的民间艺术发扬光大。要说好书、说好英雄人物,无论是历史的还是现代的,我希望把他们的精神与品德贯穿在节目里,寓教于乐,使听书者在笑声中获得启迪与思考。

  黄维、韦衍行

编辑:魏蔚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