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羡慕可以上学的孩子” 这位教育者用一生办好一所大学

2018年09月10日09:35

来源:大河网

  阅读提示|13岁上小学,20岁留校做教师,34岁跟随华罗庚先生在全国推广“双选法”,49岁第一次走出国门,50岁开始创业,为贫困生创办一所大学,70岁他所创办的大学擢升本科,80岁依然激情不减,一心只为办一所值得学生信赖的大学,致力于做应用型本科大学的探路者,他就是郑州科技学院创始人刘文魁。

IMG_20180319_112400

  郑州科技学院创办人刘文魁

  大河网讯(记者 张楠)人一生的长度有多长,宽度有多宽?这位老先生,在他已走过的80年长度上画出了一所大学,承载起了无数学子未来人生的广度。9月9日,在郑州科技学院,刘文魁讲起了他和这所学校的故事,他说:“我一辈子没离开过学校。”

  他一生的故事主题:就是创办一所大学

  将自己创办的大学作为生命的主场,心怀“一生只做一件事”的敬畏之心,他在这个象牙塔里已经默默深耕了三个10年。

  30年前,50岁的刘文魁以10万元创业建校,如今却发展成为资产近20亿,教职员工1200多人,在校生2.6万多人,占地面积1200多亩的本科院校。

152879646523697c6bd3cb1

  “办学的最初几年真是没少作难。为了省钱,我自己抄写招生简章,骑着自行车带着孩子大街小巷张贴广告,张贴广告往往是在夜间张贴。”如今回想起来,创业之初的画面历历在目,刘文魁说,那个时候,尽管遇到过不少困难,大到资金困难,小到学生之间摩擦事件的处理,大大小小的问题每天都有。但有一个想法始终是很明确的,那就是好不容易办起来的学校绝对不能轻易就停下来。

  两手空空办教育,拼的就是信念和毅力。

  “当时,建校的费用钱找亲友借,校舍是从几个地方租的,教师也是苦口婆心游说来的,大部分是兼职。”好在最初几年培养的学生出路还不错,学校在社会上也逐步产生了良好的口碑。郑州科技学院的前身叫郑州中原职业大学,“中原职大,路在脚下”这句广告语成了当时的家喻户晓。

  办好一所大学:利益靠边站 学生是首位

  “我是想将办大学这件事作为一生追求的事情去做的,也从来没想过是通过办学挣多少钱。”这是一位教育者躬耕30年的初心。

IMG_7752

  河南这个地方曾经是中国民办高等教育的最活跃的地带。上个世纪90年代是最繁荣的阶段,这里曾有民办高等教育机构100多所。但经过大浪淘沙,河南第一代民办教育拓荒者创办的大学中,仅剩黄河科技学院和郑州科技学院等为数不多的大学。

  学生的就业问题是困扰所有民办高校发展的大问题。可以说,谁解决了这个问题,谁的学校就能更受欢迎,更快发展。从1993年起,学校开始与每一位新生签订“毕业生安置协议”。协议规定半年内安排学生满意的工作,以此了却学生就业的后顾之忧。

  1996年,学校被省教委批准为学历文凭考试试点院校,学校校名也从“中原职业大学”更名为“郑州科技专修学院”,而后又经历郑州科技职业学院时期,于2008年升格为本科院校,并更名为郑州科技学院。

  办学30年来,郑州科技学院曾先后被授予“中国民办高校综合实力20强”“全国学生就业示范民办高校” “中国就业质量十强民办大学”等荣誉。2017年6月,高校智库发布2017全国百所民办大学排行榜,郑州科技学院跻身前三强。

  在“新工科”建设上做真正的领跑者

  实干与远见,在刘文魁的办学路上,是两种极致的并存。

  2017年春,“新工科”横空出世,一出道就受到广泛关注,瞬间成为热门词汇。对于郑州科技学院来说,工科,不仅是学校的建校基础,也一直是学校的重点学科。

11

  从2008年升本至今,学校在工科转型发展上更是主动布局谋划,积极和地方经济发展接轨。2017年,学校36个本科专业中,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主体的工科专业20个,与新工科有交叉或联系的专业7个,两者共占到本科专业总数的75%。今年4月,该校智能制造学院、泛IT学院、创新创业学院、全球供应链&跨境电商学院四个创新型学院正式揭牌成立,它们全是与新工科建设相对应的工程应用学院。

  走进郑州科技学院,教学大楼、电教中心、实验中心、科研中心、双创中心、工程实训中心、图书馆、体育馆、音乐厅等设备齐全。环境优雅的校园,数以万计的学子们,一批又一批,在这里放飞自己的梦想。

  饮水思源:小时候我羡慕可以上学的孩子

  现在,年届80的刘文魁依然工作在第一线,四季流转,日复一日,坐在办公室里构画学校的未来,这是他的必修课。

  投身教育多年,发生在很久以前的故事仍会在他的心里拉开一片涟漪,这是他对教育的初心。

  “在小时候,因为家里贫穷,无法走进学校,那时就非常渴望读书。”刘文魁说,每当看到同龄的小伙伴们走进学堂,心里就有一种无法言说的感觉。没事的时候,经常站在教室外静静地听老师讲课,但上学却成了无法实现的梦想。

  后来,小学校长注意到这个经常来偷听上课的孩子,在了解了刘文魁的家庭状况后,破格免费收他入学。老校长的这个决定,可以说影响了刘文魁的一生。从那时起他便暗下决心,一定要努力学习,拼命读书,将来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大学毕业后,刘文魁留校任教,教书育人兢兢业业,他很快成了教学骨干,后来又成为著名数学家华罗庚的助手。在跟随华老工作期间,到处推广优选法和统筹法,走遍了全国很多地方,目睹了国家经济和教育落后。那时,国内高等教育适龄青年入学率不及8%,令他心情沉重。

  刘文魁暗下决心,教育者的责任感催促着他一定要办一所大学。无论如何要让那些没学上的孩子们,能够步入大学的殿堂。

  一粒关于教育的种子在他的心中发芽,如今这棵大树给了更多学子以绿荫,教育之水源源流出,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编辑:梁倩文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