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强度机械用钢生产线。 李鸿摄
河南日报驻许昌记者董学彦 河南日报驻济源记者成利军
走进济源钢铁集团有限公司第一轧钢分厂的特殊钢大棒材生产线车间,钢铁厂在记者心中的固有形象瞬间改变了。
这里没有傻大粗笨的设备、冒着浓烟的高炉、震耳欲聋的噪声、处处弥漫的粉尘。
这里的炼钢、轧钢、检测等主要装备都是从国外引进的——卷取机是意大利的,轧机是德国的,减定径机组是美国的……
这里的产品,不再是低端的生铁和钢坯,而是附加值极高的高标准轴承钢、高级齿轮钢、合金弹簧钢、油田用钢等,可谓铁矿石上开出的“钢铁之花”。
9月10日,该公司总经理助理王俊锋对记者说:“现在的职工已不是传统意义上拿着钢钎掏火炉的炼钢工人了,他们现在就像‘绣花’一样,操作着最精密的机器,用最先进的工艺,干着最精细的活儿。”
有此功夫,难怪济钢能成为国内品种最多、规格最全的优特钢棒线材生产基地,年生产能力400万吨,优特钢占75%。
公司董事长李玉田说:“这正是我们主动适应新常态,积极转变观念,不断加快结构调整,打好企业转型攻坚战的真实写照。”
采访济源市的工业转型升级,豫光集团这门传统工业的“老炮儿”是绝对绕不开的。在豫光的所见所闻,也不断颠覆着记者对有色冶炼行业“脏乱差”的印象。
9月9日,在豫光锌业公司,该公司管理人员边走边介绍仓库里码放的金属锭:“这是镉、铟,这是锗、锑,这些都是从公司上游工序的生产废渣中提炼出来的稀有金属。”
他说:“公司稀有金属回收收入虽然只占总收入的4%,利润却占总利润的近50%。在目前锌锭价格低迷的情况下,从废渣中综合回收的多种稀有金属已成为公司最大的利润增长点。”
记者了解到,豫光集团也是像“绣花”一样,立足转型升级,硬生生在已经冶炼过的废铅渣中,又提炼出实打实的“真金白银”。此举不仅使该公司成为亚洲最大的铅冶炼企业,而且吨成本也下降了20%。
大自然的矿产资源总有用完的一天,如果到了那一天,企业该怎么办?
豫光集团从2015年就开始构建首个全国性的废旧铅酸蓄电池回收网络体系,将“流落”在社会方方面面的废旧铅酸蓄电池,变为永远循环使用、永不枯竭的“城市矿产”。目前,该回收网络已覆盖河南、陕西、山西等6个省,共建67个基础收集贮存点。
转型升级,已为新时代济源工业发展最厚重的底色。
“工业底子越厚,越需要转型。”在该市不久前召开的一次工业发展座谈会上,在座的济源市企业负责人达成了这样的共识:“以创新为动力,着力推动企业全面转型升级,力争为中原更加出彩添上亮丽的‘济源色’。”
记者手记
在工业城市济源市的几个企业采访,记者听到企业负责人口中说得最多的就是“转型”二字。这些企业各显神通,以创新为动力,着力推动技术转型、模式转型、管理转型、技术转型和产品转型,其实说到底,还是人的观念的转型,所谓思想一变天地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