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专家热议陶寺遗址:证实尧都诠释最初“中国”

2018年09月15日09:14

来源:中新网

  中新社山西临汾9月14日电 (记者 孙自法)“‘中国’之中,始自陶寺”“陶寺遗址诠释了最初‘中国’的概念”“出土朱书陶文‘文尧’是陶寺为尧都的直接证据”“陶寺是一个综合性多机能的中心都市”“陶寺是华夏文明的主根”……

  14日在山西临汾举行的“中国社会科学论坛:早期都邑文明的发现研究与保护传承国际学术论坛暨纪念陶寺考古40年研讨会”上,来自海内外的考古专家学者相聚一堂,共同交流陶寺考古发现与研究成果,以纪念这一在中华文明形成研究中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遗址,今年迎来其发现60周年和大规模考古发掘40周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队队长、长期致力于陶寺考古发掘研究的何努研究员介绍说,陶寺遗址位于临汾市襄汾县城东北约7公里的陶寺镇,1958年考古调查时被发现,1978年开始大规模发掘,已发掘墓葬1000余座,出土完整或可复原文物5000余件。经碳14年代综合测定分析,陶寺遗址总体可分为早、中、晚三期,距今分别约4300-4100年、4100-4000年、4000-3900年。

  陶寺遗址考古发掘的陶寺观象祭祀台,是世界范围内迄今考古发现最早的观象台,时代为陶寺中期;陶寺早期王墓出土的龙盘,其龙的形象与特征是中原龙形态形成的开始,并被不断丰富与完善为中国龙而绵延至今;陶寺遗址还出土了陶鼓、鼍鼓、石磬、铜铃、陶埙、口弦等乐器,尤其是在早期王墓中,陶鼓、鼍鼓、石磬通常配伍,标志着陶寺礼乐制度的集成与初步形成。

  何努指出,“中国”概念最初的诞生必须有“中”“国”两个概念组成,“中”应是物化的“地中”概念,“国”则是国家社会形态。考古发现陶寺文化测日影立中的圭尺,既是迄今世界最早的圭尺仪器实物,也表明陶寺已经形成“地中”概念,它和陶寺社会的国家形态及都城的存在,诠释了最初的“中国”的概念:地中之都,中土之国。

  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首席专家王巍表示,对陶寺圭尺的考古研究表明,4000多年前的陶寺人已经有了“地中”观念,当时的王者认为自己所处的都城就是天下之“中”。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之中,始自陶寺。

  日本和歌山大学名誉教授王妙发认为,陶寺遗址在13万平方米规模的宫城被发现后,就聚落机能而言,已强化或证实了一个重要功能,即作为“王都”的“行政中心”机能,他得出结论称,陶寺是一个综合性多机能的中心都市。

  “陶寺文化具有王权国家、礼乐文明、海纳百川、务实创新四个特质。”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副研究员高江涛指出,华夏文明有两个最重要的特点:王权和礼制,陶寺具有明显的这些特质,均与夏商周三代文明以及逐渐形成的华夏文明一脉相承,可以说是华夏文明这棵参天大树众多根系中的主根。

  何努表示,陶寺遗址40年来的考古发掘与研究,大致展现出中国史前邦国时代政治中心型都城的完整实例,都城功能区划全部齐备,且从早期到晚期有着比较完整的动态变化兴衰过程,对于后世中国王朝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在世界早期都邑与文明中,也或多或少能找到与陶寺邦国都城相似的特征。

  他强调,陶寺遗址的考古发现与研究,不仅诠释了最初“中国”的概念,同时也初步建立起一条比较完整的证据链,证明陶寺为文献记载中的尧都,使“尧舜禹”走出传说时代,正成为信史。(完)

编辑:梁倩文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