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人民艺术家常香玉 河南大学原创民族音乐剧《香玉号》首演

2018年09月17日20:07

来源:大河网

  大河网讯(记者 张楠 通讯员 周亚敏 杨杰)9月15日、16日晚,大型原创民族音乐剧《香玉号》在河大百年礼堂隆重首演,借此致敬人民艺术家常香玉的爱国主义情怀及“戏比天大”的敬业精神。

  “香玉号”升腾河大百年礼堂 打响民族音乐剧旗号

  “在绣楼我奉了我那小姐言命,到书院去探那先生的病情,上绣楼我要把小姐吓哄,我就说呀,张先生的病疾可是不轻!”常香玉的扮演者黄慧慧用一曲“豫”味十足的《红娘》选段,瞬间把观众拉进豫剧大世界。

  号角吹响,大幕拉开,逼真的舞台效果让观众随演员一同回到上世纪50年代初期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激情岁月。敌军坚船利炮,可是新中国战斗机屈指可数,常香玉捐献战斗机的想法由此萌生。“我要捐飞机,我要捐飞机,我要捐飞机!”黄慧慧连唱三声,一声比一声高亢,一声比一声坚定。

  舞台上的黄慧慧化身花木兰,一身战袍披坚执锐。现场观看演出的学生王苗苗感慨:“听到黄老师唱这耳熟能详的花木兰选段,仿佛看到了在后方和前线士兵一起奋战的常香玉大师。”当“香玉剧社号”战斗机模型从百年礼堂舞台上空缓缓降落,观众们高声欢呼,掌声不断。

  大河网记者了解到,该剧由河南大学校友彭忠担任编剧、作曲、导演,是河南大学音乐学院师生倾力打造的国家艺术基金项目。《香玉号》民族音乐剧从民族戏剧出发,唱腔以豫剧为根本出发点,在此基础上融合西洋美声、民族、通俗等多种唱法,将欧洲《茶花女》、民族《白毛女》、中国《七仙女》的唱法结合起来,创民族音乐剧之先锋,将家喻户晓的“香玉剧社号”的故事唱新唱活。

  从毕业大戏到国家级艺术基金项目 厉兵秣马为的是初心所在

  “从河南大学2013级表演(戏剧)专业毕业大戏的小试牛刀,到如今成为国家艺术基金全额资助的首部大型民族音乐剧,正是反反复复的推敲,才有了今天舞台上的《香玉号》。”陈宪章的扮演者王凯歌既是艺术总监又是副导演也是主演之一,他说《香玉号》就是整个剧组的孩子,如今终于要和观众见面。

  主演黄慧慧为了更加贴切常香玉角色本身,一个月内瘦下15斤。“剧中的常香玉二十多岁,人到中年的我最开始有些害怕诠释不好大师角色,是常老师戏比天大的精神给我最大的支持,既然要演,那就付出最大努力。”

  哪个好剧目不经历曲折磨砺?《香玉号》的创作也并非一帆风顺。总导演彭忠介绍,由于主演大都是教师,专业度高,经验丰富,但其它演员几乎都是学生,表演时还会怯场,演出出现“两张皮”是他最大的担忧,除了加强排练也别无它法。

  历经700的多天的打磨,《香玉号》剧组铢累寸积,大到脚本、唱腔、舞美,小到演员细微的动作神态,都力求能给观众更好的舞台呈现。

  当传统戏曲与现代音乐剧撞个满怀 是传承亦是创新

  在演出过程中,演员将中国戏曲、美声等唱法融入一场表演之中,既是传承,亦是创新。究竟为何会进行这样一种全新的尝试呢?

  彭忠给出了答案:“现代中国的音乐剧始终摆脱不了西方音乐剧的影响,甚至也无法摆脱民族歌剧的影响,左则老百姓无法接受,右则似是而非,那么为什么不能借鉴中国民族歌剧的成功之道呢?在内容上承袭民族血脉,再加之音乐剧的元素,以打造属于中国人自己的民族音乐剧体系。”

  《香玉号》就是主创们第一次从“描红”到原创的尝试。常香玉是个家喻户晓的人物,她的故事,被排演成戏曲作品,被拍成电视作品,但从没有以音乐剧的形式呈现过,如何才能把它做成真正的民族音乐剧?著名音乐教育家武秀之的“三结合”理论便是最好的答案。

  周恩来曾对武秀之说:“中国的戏剧应该有创新,可以做到‘三女合一'。”即西洋歌剧的《茶花女》,民族歌剧的《白毛女》,中国戏曲的《七仙女》,这三种唱法可以互相学习,创新出更新的表现形式。

  作为武秀之先生的学生,彭忠说他要把“三结合”理论搬到戏剧舞台上去。于是大型民族音乐剧《香玉号》便应运而生,它创新性地将中国传统戏剧的表现形式与现代音乐剧相结合,力争在舞台上实现“三合一”的理念。首演结束,彭忠感慨道:“《香玉号》的公演,基本实现了‘三合一’,也算实现了武老师对周总理的承诺。”


编辑:郭同欢  审核 :新闻总值班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