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际明:18年如一日扎根西藏 助白朗县瓜果飘香

2018年10月16日09:35

来源:央视网

  央视网消息:谈起自己的进藏经历,张际明仍觉得恍如隔日。18年前,他带着妻子离开山东老家来到西藏白朗县,帮着推广大棚种菜技术,当时想着“实在不行干一年就走”。可如今,山东援藏干部已经轮换了七八批,老张却是三年过后又三年,在这里深深扎下根。

  “全国蔬菜看寿光,西藏蔬菜看白朗”,张际明在白朗干了18年,换来了一个蔬菜满棚、瓜果飘香的新白朗。

  蔬菜绿了,日子红了

  白朗县位于雅鲁藏布江主要支流——年楚河的中游,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阳光充足,昼夜温差大,是西藏青稞主产县,被称为“后藏粮仓”。

  然而,种青稞收益低,西藏海拔高,蔬菜少,可不可以发展大棚蔬菜?张际明推广大棚蔬菜的路,一开始走得并不顺利。“世世代代放牛羊、种青稞的农牧民们很难接受种菜这个新事物。他们不会种菜,也种不好菜。”张际明说,为了说服农牧民种菜,他使出了浑身解数,告诉大家,“你的棚,我给你干,丰收了我给你卖,卖的钱归你,亏了算我的。”

  张际明教菜农种植技术(资料图)

  边巴顿珠是第一批种植蔬菜大棚的人,也是张际明的第一批学生。如今,边巴顿珠家里有3个大棚,每年收入3至4万元。谈起那时的学习经历,边巴顿珠介绍,张际明在村里蹲点,每天从早到晚都待在大棚里,手把手教导大伙种植技术。

  后来,老百姓吃惊地发现,原来青稞和蔬菜的价格差距如此之大,种一亩青稞最多收入2000元,但种一亩大棚蔬菜至少收入1万元。张际明不仅教当地人种菜,还教他们卖菜。刚开始,老百姓经营意识淡薄,吃饭的碗装上四五个西红柿,喊一口价就卖了。张际明手把手地教老百姓认秤,让他们学会了蔬菜买卖的常识。

  目前,白朗县形成了果蔬的“一基地两核心”,种植面积达6000亩,共有蔬菜大棚5428座。2017年,白朗县果蔬产量达8283万斤,销售收入1.64亿元,群众户均增收3545元,占农牧民收入的18.8%;带动群众就业3200余人,带动贫困户脱贫2000余人。

  家家户户都有他的学生

  以前,张际明要追着老百姓劝他们种蔬菜,现在,只要听说有了新品种,大家都抢着要种。这种观念的变化,让张际明看到了发展的希望。

  “黄瓜须要掐掉,不然它会跟黄瓜抢养分……”张际明在闷热的大棚里耐心地讲解黄瓜养护知识,来自日喀则市白朗县洛江镇洛江村的卓玛一边听着,一边若有所思地点点头。

  这些年来带了多少徒弟?张际明坦言数不过来了。农牧民学员们除了来育苗基地学习种植技术,遇到问题还主动来基地找他,或者给他打电话。前些年,白朗温室大棚大发展时,张际明一天要接好几十个电话,成天在各个村来回跑,解决群众各种问题。

  张际明(右)在蔬菜大棚里(资料图)

  为了鼓励农牧民群众过来学技术,基地除了中午管一顿饭外,还会给予来基地学习的人误工费,每个人一个月能够拿到1200元。穷达在这里学了两年,他家里建起了三座大棚,每个大棚一年就可收入一万元。“往年出去打工,人很累,离家也远。现在回来种菜,在家里就能挣到钱。”穷达说。

  18年来,张际明通过技术培训、入户指导,帮助农牧民掌握蔬菜种植技术,解决农业生产难题。在他付出和努力下,种菜能手遍布白朗县各个乡村。

  “造血”鼓起了“钱袋子”

  尽管白朗县的蔬菜年产量已经接近上亿斤,张际明却还不满足。他认为,目前,白朗蔬菜在日喀则的市场占有率仅有20%,这说明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白朗县的蔬菜产业还比较零散,需要在规模化、订单农业上下功夫。”张际明说。

  近5年,白朗县引进了山东寿光、中农圣域、珠峰有机产业园等知名龙头企业,对白朗的蔬菜产业规模化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根据白朗县出台的《白朗蔬菜产业发展规划》,白朗县计划投资15.86亿元建设万亩大棚蔬菜产业园,预计到2020年实现蔬菜产能超过5亿斤以上目标。未来,高原人家吃菜将会更有保障。

  进藏时还是一个小伙子,张际明如今也是头发半白的人了。是什么样的力量让他一次次选择了坚守,支撑起白朗县一个产业的繁荣和带动一大批农牧民脱贫致富?

  “以前,老百姓只能吃萝卜、土豆,现在,什么蔬菜都能吃到,生活水平提高了。”从张际明的感慨中,或许可以感知这份质朴的“扎根基层、坚守奉献”的担当精神。

编辑:梁倩文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