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资料图片
通过空间设计,给观展人完全不同的体验。
资料图片
图/苏俊杰(除署名外)
你听说过展览空间设计吗?通过明艳的色彩瞬间抓住你对空间的注意力?或者制造一个隧道,让你在巨大的空间之中不自觉将视线聚焦?你能体会推开一扇门就仿若进入另一个时空的震撼吗?这种通过光影、材料以及空间关系,以动线规划来实现艺术家意图的全新设计形态,就是展览空间设计。
近日,随着一系列展览的举办,广东时代美术馆等场所跃升为热门打卡地,标志着年轻的人们正迎来一场悄无声息却从未有过的艺术审美升级的同时,展览空间设计这一新的设计形态正式走进关注广州设计的人们视野。
这种表达方式到底是如何呈现的?本期,我们来一起解锁这条动线,掀开展览空间设计的秘密。
解读:
空间设计的三大要素
尺度关系
尺度指的是建筑物整体或局部构件与人或人熟悉的物体之间的比例关系,及这种关系给人的感受。在展览空间中,把握这种尺度关系,保证艺术作品不被空间吞噬。“比如一扇门高2米与2.2米,数字上感觉差别仅0.2,但一旦放入空间中与环境链接起来时,就会产生不一样的视觉感受。”郭振江说。
光
空间设计师在光的设置上会从局部到全局,互相补充。“并不是每一个展览都需要进行特殊的光处理,但光的设计是烘托氛围最有效的催化剂。”郭振江说。
材料
对于空间设计师来说,材料更深层的意义是在表达与传达思想上。通过材料,要将艺术家存放于脑海里的无形思想,落地成为一件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体展品。
如何看穿设计师的巧思
动线,意指人在室内室外移动的点,连起来就成为动线。而优良的动线设计在博物馆等展示空间中至关重要:如何让进到空间的人,在移动时感到舒服,没有障碍物,不易迷路,都是设计师需要衡量的部分。用郭振江的话来说,动线,其实就是人如何在空间中流动的路径。如果解读了这条动线,我们就能读懂设计师隐藏的密码,也就让看似无形的空间变得棱角分明起来了。
但动线那么隐秘,怎么看?郭振江用以下三个展览例子来说明:每一个展览相当于翻开一本艺术家作品书籍,每一件作品都可被看作是一个段落,阅读顺序是很重要的,它可能是无形的,但绝不是无序的。
→暗(动)线 指引观众视线
暗线,指的是看不见的动线,通常与明线相反,我们看不到任何明确的标示,或是筑成的一道指引墙,大部分空间我们可见的就是艺术馆本身的白色墙身。例如正在展出的《特区展》,郭振江在设计中选用了“隧道”的设计概念——他这次将隧道设置成终点,而走廊的部分又与终点的空间做了一个分割式的焊接:当人在四墙全黑仅够2人并肩的短隧道内行走时,人的眼睛视觉重点就被集中在隧道另一端,一幅悬挂在200平方米落地玻璃窗,尺寸仅34.7cm×23.8cm版画作品之上。
←明(动)线 让人产生惊艳的视觉感
明线,指的是看得见的动线,通常会以看得见的墙或门作为观展的一个顺序指引,刚结束不久的广州K11的田名网敬一作品展则是这类明显的范例。郭振江表示,在偏向商业类的艺术空间中,由于它们需要展览本身具有“艺术引流”的属性,期待观众产生二次传递的效果,所以会更青睐选择明显的空间设计,尤其想要让人产生“WOW”的劲爆惊艳第一视觉感。
↑开放式(动)线 让参观者自己做选择
以《奥马·法斯特:看不见的手》展览为例,作品并无实物,只有三部影像和一部VR短片。那这个动线该怎么设计?郭振江回忆,他选择了一种开放式的动线设计来分割艺术馆的空间,“你将先看到什么,完全在于你的选择,不是A就是B”。在你进入奥马·法斯特:看不见的手展览时,你不会察觉到这是展览门口,你以为是一个朋友的家门口,细致到日常的自行车,花盆,楼梯间的水磨石米,都毫无违和感。当你选择左边开门,你便穿越到酒店走廊当中;若你选择右边开门,就会瞬移到医院的走廊中。“在这里,开放性是你的选择,动线则是因你选择而切换的场景设计。”
空间设计
让艺术家的格调被读懂
围绕着“展览”,主要有三个部分,分别是策展(人)、空间设计(师)、艺术家(及艺术家作品)。或许你要问了,策展人和空间设计师不都是负责呈现艺术家理念的吗?
没错,直到今天,策展人与空间设计师之间都没有绝对的分隔开。策展(Curate),最初源自西方艺术发展史,指在文化创意、艺术文化领域中,通过创意构思、资源整合(包活人脉、文化艺术、渠道、媒体)等智慧劳动,链接中高端品牌、文化、艺术项目于社会大众的关联,使活动、展览、演出发挥高效系统专业的经济、社会、文化效应。从如此之长的定义可以得知,策展其实是一个非常广的范畴,它相当于一个八面玲珑的人的角色,需要面面俱到,各方联通,致力研究的命题是让艺术家的作品最大限度发挥应有的视觉效果,同时获得观者非同寻常的审美体验。
而空间设计师的工作,便是专注于将审美体验这一项提升到极致。某种程度上,这是一个展览的终极目的。尤其在偏向艺术、商业或舞台搭建的展览当中,这种涉及展示空间的灯、布场、声效、陈列等,对空间设计者的要求其实非常高。专业的空间设计师将人们从传统生硬的空间切割摆放中解放出来,进入带有创意DNA的多维度设计体验——这在某种程度上,空间设计师这一分支的出现,所体现的正是一个城市艺术审美上的水平。
广州设计师郭振江Jason Guo,玳山设计创始人,曾任职于扎哈建筑事务所(Zaha Hadid Architects),他在接受本报采访时指出,目前内地能邀请“展览空间设计师”的展览并不多,但比起从前的“零”数量,发展还是值得期待的。在他看来,展览空间设计实际上就是一种关于体验的设计,需要在充分了解艺术家作品以及尊重艺术家创作初衷的前提下,运用设计元素与创意,来处理好作品与作品之间的关系、作品与空间之间的关系。“如果将艺术展本身拟人化,设计师则要将一个预设好固定格调的人打扮得更富魅力、更显个性、更易被读懂,却不能过分妖娆、过分曲解、过分脱离本身风格,”郭振江笑着说,“这过程容易吗?很难啊!”但郭振江认为:“最终如何将基本功玩出新意,恰是对设计师最大的挑战,也是最有趣的部分。”
空间设计师:
设计界的斜杠青年
面对策展空间设计的兴起,仍然不免有人提出疑问:“展览本身就在一个空间内,设计与否只是锦上添花的事,本质上可有可无。”
并不是的。空间设计,对于一个展览来说是一种必不可少的语言表达,而这种语言表达的优劣,是判断这个空间这个展览是否拥有实质意义与生命力的关键。如果说展览作品与空间的关系是互为前提和基础,那么空间设计则是策展的重要因素。
的确,空间设计在国外的展览领域中起步比较早,如在时装奢侈品牌和家居设计领域中,有不少延伸的艺术展览中,早已介入空间设计师这个角色。而内地展览在近年来才开始关注这一领域,充满着新鲜感。
对此,广东时代美术馆多媒体实验室总监周育贤认为,内地在展览呈现方式的设计上迫切需要质的提升。“很多细化到实体的东西,我们是需要更专业的人士来帮忙塑造。”周育贤告诉记者,“新时代的人,尤其是年轻人,他们对艺术审美其实自有一套体系,而我们的作用是要用具象的展览空间来与他们对话。”在周育贤看来,一个好的展览空间设计可以让人在15分钟的路径中获取超过15年的感悟,这是艺术的魅力,而实现这种魅力的关键,需要更细化的空间设计师来完成。“专职的展览空间设计师是未来一个可以被开发的新领域。”
从设计师角度来看,由于展览空间设计的领域比较小众,单独成为一个职业的机会并不大,但需求迫切的市场下,可自由切换职业的斜杠模式就活跃起来了。对此,郭振江的看法很轻松,他认为这是作为建筑设计师最好的再锻炼过程。“以前做一项建筑工程,时间要以年计算,现在做展只需要以月甚至周来计算,非常有挑战也很有意思。漫长而枯燥?不存在的。”郭振江认为这个过程是作为建筑师身份时无法体会的自由创意过程,而且成果你可以快速看到,累积的经验值按翻倍计算。(记者 谭伟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