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新庄 一个传承红色文化的幸福村

2018年11月01日20:20

来源:云南网

  一道水煮鱼的美食,来自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宾川县,因为其境内最大的水库海稍水库而命名。这道“宾川海稍鱼”,主料就是水库里的花鲢鱼,因为其肉质细嫩,绒刺极少,口感特别好。这道美食蘸料独特,辣椒面、花椒面、食盐、剁碎的蒜丁加上香油炒出香气,铲出,又用滚烫的油浇淋,像极了北方的油泼面料,蘸吃时再加点香葱芫荽,就一点鱼汤,味道鲜美到无法形容。

  脱贫攻坚新路:一条鱼带活了乡村旅游

  水库东岸,是乔甸镇海稍村委会新庄村民小组,这里67岁以上的老人,可以免费到餐厅吃饭;村里的贫困户、低保户成了上班族,每天到公司上班,农闲时每天发80元,农忙时每天发120元。

  不仅如此,这里的贫困户还成了公司的股东,13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以每户8468元入股参与公司发展乡村旅游。

  “公司”指的是宾川县红色海稍农业观光旅游开发公司,采取的是“党支部+企业+村民”的合作模式成立,村里家家有股份。公司董事长蒲国宏从村里走出去,在外打拼有了自己的企业,又回到村里,以“鱼”架桥,挖掘红军长征过新庄的历史,打造集红色文化、农耕文化、民族民俗文化、特色餐饮文化为一体的美丽乡村休闲游,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并由此,带动起了海稍村委会10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入股参与公司发展葡萄种植基地建设。

  48岁的陈立兰是新庄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以前的收入只能依靠家里仅有的两亩葡萄地,如今,农忙时她就种葡萄,平时就到公司餐厅来帮忙,每月收入1000多元。

  “我认为这是非常好的模式,通过党支部+公司带动贫困户脱贫是很好的探索,它是脱贫攻坚的新思路、新模式,给农村带来了新变化,给群众带来新的面貌的提升。”去年底,省扶贫办党组副书记、副主任何汝利对新庄村“农旅文”的发展模式给予了充分肯定。

  红色旅游体验:红军当年经过我们村

  通往新庄的路边,插满了红军军旗,一进村口,见到的都是身着红军服的村民。蒲国宏说,村里三岁以上的村民,每年都会领到公司发放的两套红军服。“红军当年经过我们村,我们的祖辈中有4个都去当了红军,一个都没有活着回来。我们不能忘记他们,要把他们的精神传承下去。”

  村里的红军博物馆,记录下了这段历史:

  1936年4月20日,红六军团攻下宾川县城后,从祥云米甸楚场进入新庄,在新庄休整了一夜,村里杨世昌、杨炳等四人受感召加入了红军,一同加入红军的全县青年将近300个。

  博物馆是2016年的4月21日正式对外开放的,所在地就是当时红军休整的地方,临时指挥部、战士宿舍、枪炮、铺盖行李、电台等物品都进行了复原,还挂有红二、六军团长征经过云南时的路线图、红六军团长征过海稍的路线图。

  在村里游历,还可以去离红军博物馆不远的农民博物馆看看,由村民自建,馆内展品涵盖了农耕、马帮、刺绣、器乐、手工艺等民间民俗文化,每天还有歌舞演出。

  有兴趣的话,还可以穿上红军服,体验一段长征路。

  据蒲国宏介绍,红军村的打造,自2015年8月开始,现已成为大理乃至滇西红色文化传承体验的一个重要驿站。

  产业融合示范:“红军村”的“红心榴”

  见到杨国菊时,她忙着给全国各地的买家在发货。今年9月她才在淘宝开店,销售自家的“红山野”软籽石榴,预订的人还不少。

  随手掰开一个石榴,石榴籽红得让人惊讶,甜得让人怀疑放了糖。杨国菊打出的广告,就是“红军村”的“红心榴”,实地体验,名符其实。

  杨国菊的腿自小就有些不灵便,丈夫也在一次意外中摔伤了腿,家里种了12亩石榴树,有3亩是盛果期,套栽在葡萄地里。前几年以葡萄为主,现在觉得石榴比葡萄效益好,就改种了石榴。

  旅游搭台、文化唱戏、农业增收。新庄村的乡村发展之路,经过3年的打造,已初步形成红色教育基地、花果山、葡萄走廊、海花草原、少数民族村五个板块,正在努力打造现代农业、红色文化与乡村旅游一体化发展的产业融合示范村。

  记者 锁华媛 邢路扬 朱清然 姬祥虎

编辑:谭敏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