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记者讲好故事|河南日报报业集团开封记者站记者童浩麟:这些年,我这样写兰考

2018年11月07日14:15

来源:大河网

  这些年,我这样写兰考

  河南日报报业集团驻开封记者站站长 童浩麟

  我们中间的许多人是通过穆青的《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这篇通讯知道兰考,认识了焦裕禄。

  2011年的秋天,作为河南日报驻开封记者站站长,我来到了兰考。当我的双脚一踩到田梗上的葛笆草上,看到眼前片片的泡桐时,即刻,从我的胸中涌起一句话:焦书记,我来了。

  从双杨树、赵垛楼、韩村、秦寨,再到南马庄、东坝头,大半年的时间,我循着焦裕禄的足迹,几乎走遍了兰考所有的乡镇和数不清的村庄。我的手机里存了289个兰考老百姓的电话号码,过去4年的大年三十我都在兰考,和乡亲们一起过的……半个世纪过去了,我越发真切地感受到,焦书记一天也没有离开过兰考。

  大家看,照片上的这位小胖子叫代玉建,一位成功的企业家。我采访他的时候,他正在代庄的地里搭葡萄架。他说:“2014年,老支书和乡亲们一再找到我,说,玉建啊,别忘了,咱可是兰考的啊,回村吧。看到他们渴望的眼神,我一咬牙,撇下郑州的生意,回村里当了支书。”

  那一年,代玉建32岁。头3个月,他自己拿出100多万,建了办公楼,修了主干道。他想,这下大家能满意些了吧。谁承想,在民主生活会上,大家说他是“飞鸽牌”的,这样的干部坚决不要!

  玉建说,“一听这话,我窝憋死了!躺在床上想了一整夜。我想到了焦书记,跟他比比,咱差距确实大啊——焦书记决心改变兰考的面貌,不达目的,死不瞑目。这是啥?是真感情!是韧劲儿!咱也要有这股韧劲儿,群众不富,死不瞑目!”

  从此,代玉建彻底告别了“代总”,成为带领乡亲们致富的“代支书”:成立合作社,全村501户都是股东;流转土地2000亩,发展高效农业;与世界500强正大集团合作,开展蛋鸡养殖项目……4年来,代庄人均收入从4600元涨到12000元,2016年底,与兰考全县一道,代庄也脱了贫,摘了帽儿。

  在兰考,我发现,像代玉建这样的干部,他们对百姓的那股亲劲没有变,抓工作的那股韧劲没有变,干事业的那股拼劲没有变;变化的,是他们的工作方法更有时代色彩了。

  我把他们的故事写进了通讯《跨越半个世纪的“对话”》,获得2017年中国新闻奖二等奖。

  这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叫游富田,张庄村一名农民工经纪人。第一次见到他,正逢焦裕禄同志到兰考工作50周年。他说:“50年前,我跟着俺爹从兰考火车站外出逃荒要饭,那时候想着只要能活命,咋着都中;到了1995年,轮到我搞劳务输出,17年弄出去2万多人打工,肚子吃饱了,都想出去挣点钱花;现在,经济好了,大家都返乡创业。我呢,也就‘失业’喽!”老游说起自己“失业”的时候,满脸尽是喜悦和骄傲。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兰考。在张庄村会议室,72岁的游富田就坐在习近平总书记正对面,他向总书记汇报了自家三代人50年的命运三部曲。

  我把游富田的故事也写进了消息《火车站见证兰考经济变迁》,获得了2013年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除了刚才介绍的代玉建和游富田,在兰考,我更发现,所有兰考人的创新精神一直没有变;变化的,是他们对兰考发展的思路更加开阔了。现在,85万兰考人民牢记嘱托,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把强县和富民统一起来,把改革和发展结合起来,把城镇和乡村贯通起来”的要求,争做一个个出彩河南人,创造了一个个兰考奇迹、开辟了一个个兰考模式:河南省第一个脱贫县、第一个金融普惠区、第一个金融扶贫试点县、第一个驻村扶贫试点县……等等。这些兰考模式在全省各地、乃至全国,不断地被复制、被推广。

  我把兰考人民新时代的新作为写成了长篇新闻述评《春天的嘱托》,获得2018年河南新闻奖特等奖。

  驻站7年来,我采写兰考新闻报道600多篇,对兰考干部群众牢记总书记嘱托,在新时代传承弘扬焦裕禄精神进行了全景式的记录。兰考不变的精神、不变的作风、不变的决心始终激励着我,用昂扬的精神去写兰考;兰考的新变化、新追求、新思路始终鼓舞着我,用创新的手法去写兰考。兰考的变与不变,就像一条红线,贯穿着我的报道,也提升着我的精神境界,更串联着兰考光荣的过去、精彩的今天和更加辉煌的未来!

编辑:郭同欢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