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记者讲好故事|郑州人民广播电台记者殷洁:中国速度中国骄傲

2018年11月07日14:22

来源:大河网

  中国速度中国骄傲

  郑州人民广播电台记者 殷洁

  视频里的这段新闻播报发生在2016年7月15日,当时,由我国自行设计研制、全面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两列中国标准动车组,在郑徐客运专线上演了现实版的速度与激情,仅用1.9秒,成功完成全球首次时速421公里的高速交会试验。作为一名记者,我有幸见证了这历史性的一刻。

  直到现在我还清晰的记得,当时,所有人都屏住呼吸等待两车交会,而我的目光也紧紧地盯住车厢内时速显示屏上那串不停跳动的数字,300...350...400...410,终于,在所有人的期盼中,两趟列车完成了交会,那一瞬间,我听到车厢里爆发出的掌声和欢呼声,我也看到中车四方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马利军重重挥舞地拳头,他激动的说:“中国高铁技术已经达到世界领先水平!”那一刻,显示屏上的数字也定格在了421。每小时421公里,这是什么概念?相当于乘客一秒“飞过”117米,而这个速度,几乎与民航客机的巡航速度一样。

  在随后的采访中,我了解到,在这串数字的背后,承载了多少铁路人的梦想和希望。

  他叫杨震,是当时驾驶“金凤凰号”的郑州铁路局机务段高铁司机。初次见到他是在驾驶室里,全神贯注驾驶的他,总会时不时的跺一下脚,这个动作引起了我的注意。后来杨震告诉我,高铁速度太快了,不能出一丝差错,为了保证司机时刻聚精会神,驾驶室里设置了一个特殊的踏板,所以每隔三十秒就需要“跺”下脚。从接到交会实验任务到交会试验60多天的时间里,他每天早上5点出发试车,晚上11点回到车间,他每天至少往返驾驶10余趟,累计开行2600多公里。听到这些,我的心不由得一震,这么长的路程,他需要跺多少次脚啊。但他却说,这连基本功都算不上,动车组司机责任重大,必须技术过硬,乘客的安全才有保障。 

  作为驾驶员,杨震的职责是保障列车的运行安全,而在他的背后,还有一支默默付出的研发制造团队,是他们用大国工匠精神撑起了中国高铁技术如今的飞跃。

  多少年来,我国所运营的动车组都是使用日本和德国的技术,技术的空白让我们为之付出不少代价。如今,我们研制出了自己的标准动车组,实现完全国产化,大到车体,小到一颗螺丝钉,全车50多万个零部件都需要当成工艺品来制作,这其中凝结了无数高铁人的心血和汗水,是他们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更实现了“从0到1”的跨越。

  作为一名记者,我有责任把我的所见所感记录下来,让所有人都知道:有一种速度,叫中国速度,有一种骄傲,叫中国高铁!

  在后期的新闻制作时,我把200多分钟的录音资料听了又听,最终筛选出3分钟做成新闻报道。就是这篇作品,获得了第二十七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那年我25岁。但我知道这份荣誉并不只属于我们,它更属于每一个在我国铁路事业上默默坚守和奉献的铁路人。

  其实,我和火车的缘份还不止这些,从小我就生活在郑州这座火车拉来的城市,我见证了它为我们这座城市带来的前所未有的变化和机遇:全国铁路“心脏”、“交通枢纽”,中国“米”字型高铁路网的交汇之地;一列列中欧班列从郑州驶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一道道无缝钢轨,将越来越多的城市与郑州连在了一起。如今,郑州航空港、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与中欧班列共同架起了空中、网上、陆地三条丝绸之路,助力我的家乡郑州从“内陆腹地”到“开放高地”的转变。

  感谢记者的身份,让我有机会见证并记录了发展中的郑州和正在腾飞的祖国,而我,也将紧握手中的笔和话筒,在时代的浪潮中与祖国同行,带着责任和使命,在更遥远的未来,书写伟大祖国发展新篇章。

编辑:郭同欢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