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发现的西汉墓葬为合葬墓室 墓主人推测或为西汉一县令

2018年11月08日07:46

来源:大河网

清理主墓室场景

身有彩绘图样的大雁灯

考古工地现场

出土的五铢钱等文物

  □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李曼通讯员程召辉文图

  11月6日,大河报AⅠ·09版以《工地内挖出两千年前的美酒?》为题,刊发了洛阳市发现一罕见西汉墓葬的报道。独特的墓制,精美少有的随葬品,吸引了国内众多考古专家的目光。随着考古研究工作的不断推进,这座随葬品丰富的墓葬墓主人是什么身份?如何推断出是一座西汉古墓?今后墓葬要如何保存,如何研究?成为大家关心的问题。昨日,带着诸多疑问,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再次来到了这个西汉空心砖券大墓的考古挖掘现场一探究竟。

  墓中可能有一种特殊的葬器“温明”

  昨日,在西汉空心砖券大墓考古现场,记者看到用于修建墓室的空心砖券已经全部被卸下等待运往库房进行下一步研究。在挖掘现场,主墓室依然被完整保护在墓地里,南北朝向的墓室由于坐落在缓坡之上而免于2000多年雨水的侵扰,时至今日仍然生动地展示着墓主人生前的故事。

  “目前我们已经在主墓室的西侧清理出一具墓主人骨架,根据棺木的摆放位置等判断,这应该会是一个合葬的墓室。”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员潘付生介绍,已经出土的骨架位于墓室一侧,根据以往考古发掘的经验判断,未发掘的另一侧应该还会有一具骨架。

  在此次发掘工作中,考古队在墓室中发现许多玉器,而玉器制式之大、规格之高也在进一步彰显墓主人的身份地位。“玉器主要出现在墓主人身上,不仅有玉璧等大型物品,还有许多玉片,经许多老专家推断,这些玉器应该会组成汉代一种规格较高的葬器‘温明’。”潘付生告诉记者,根据以往的考古工作发现,温明多出现在江淮之间及连云港等地,是一种非常有地域特征的器物,这次能在洛阳发现疑似物品也十分罕见。

  记者查阅相关资料得知,温明形状如倒置的方桶,由四面组合而成,作为古代葬器,温明的最早记录出现在《汉书·霍光传》。在古代,人死后对尸骨进行遮盖是一种固定的习俗,这类遮盖物依据身份等级有相对不同的变化,温明就是当时最高等级的遮盖物。

  “从以往的发掘考古来看,温明是皇帝、王侯、大臣和高级贵族才会使用的葬器,但也有考古发现中下阶层的地主也会用,这次能在墓葬中发现也说明墓主人身份比较尊贵。”潘付生介绍说,根据目前墓葬的墓制以及随葬品等文物研究,推测墓主人的身份可能会是西汉的一个千石县令,甚至品阶会更高。据了解,汉朝在郡以下设县,大县设县令,小县设县长,县令秩六百石至千石不等,县长是三百石至五百石不等。而此处墓葬距离当时的河南县城北城墙约1公里,也与考古学家们的推测相符合。

  空心砖、五铢钱锁定墓葬年代

  在考古现场已经发掘的棺木内,记者看到墓主人衣着十分“奢华”,头戴温明,身上有多片玉片散落,腰间有玉璜等物。胸前摆放一件制作精良、纹饰优美的铜镜,手部位置有玛瑙手串和五铢钱等物。据潘付生介绍,依据这些随葬品的摆放状态来看,墓主人应该是手戴玛瑙串,双手合握五铢钱的姿态下葬,五铢钱的出现也为墓葬的断代工作提供了重要依据。

  “不仅仅是五铢钱,墓室内使用的空心券砖,也是墓葬断代的依据。”潘付生告诉记者,每块空心砖大约有1米多长,十分笨重,这类大体型的空心砖一般在汉代墓葬才会出现。由于体型大制作工艺复杂,在以后的墓葬中空心砖逐渐由小砖代替不再使用。在此次墓葬发掘中,墓室内也发掘出一小部分小砖,可以有力地证明墓葬年代。

  值得一提的是,在墓葬发掘时出土了作为礼器祭祀的耳杯,耳杯的发现也证明当时可能已经有墓内祭祀的行为。“其实这座西汉墓葬与它西侧的墓葬仅有一‘墙’之隔,说明它们之间应该会有亲属关系,耳杯作为祭祀用品也能体现出当时很注重家族观念。”潘付生告诉记者,根据墓葬周围200多座跨越西汉与东汉的墓葬来看,这里应该是一处家族墓葬,排列相对有序,墓葬之间打破叠压的情况并不多,保存相对较好。

  目前,墓葬内大部分文物都已经转移到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保护修复中心进行修复和研究。由于这座墓葬的特殊性,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邀请到国家文物局专家组成员信立祥、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赵化成、江苏省考古研究所所长林留根、河南省考古学会会长孙英民等专家,到发掘现场进行实地考察研究,并召开了墓葬考古论证会。

  在论证会上专家们认为,这座西汉空心砖券大墓形制独特,墓室内随葬品的种类多、级别高,出土的多种随葬品极为少见,为研究西汉时期的文化生活提供了非常重要的依据。经过多次论证研究,专家们建议对西汉空心砖券大墓的主墓室进行整体搬迁,采取异地搬迁保护的方式,对主墓室进行实验室考古。“搬迁后的主墓室我们还会进行更高精度的研究,并对其进行复原,尽可能多地展示2000多年前西汉的真实生活状态。”潘付生说。


编辑:张馨予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