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彩中原40年|农村水利:从水旱易灾到旱涝保收

2018年11月30日07:54

来源:河南日报

白沙水库灌区麦田风景

8月8日,许昌市建安区陈曹乡尚庄村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区内,农民正在进行田间管理。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辉县人民热火朝天地建设农田水利。

10月13日,洛阳市孟津县会盟镇高标准示范农田,1.53万亩优良新品种水稻丰收。

  文/本报记者高长岭

  图/本报资料图片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我省是农业大省,改革开放初期,水旱动辄成灾,粮食产量低而不稳,改革开放40年来,各级党委、政府大力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全省有效灌溉面积扩大到7910.45万亩,农业生产条件显著改善,越来越多的田地“旱能浇、涝能排”,即便每年都有局部水旱灾害,但我省粮食生产连年丰收,从2006年以来粮食总产量已经连续12年超过千亿斤,中原粮仓的地位日益稳固。

  秋风吹拂,稻田金黄。10月下旬,正是沿黄一带水稻成熟时节。在原阳县祝楼乡新城村的稻田里,村党支部书记张海昌正在察看稻子长势。

  “黄河水浇灌的原阳大米晶莹剔透,蒸熟后又黏又香。”张海昌说,新城村有耕地4000亩,九成种的是水稻。

  黄河水浇灌出来的水稻不仅品质好,产量也高。“估计今年水稻每亩能打1300多斤,加上小麦每亩900多斤,这早年的盐碱洼地已变成了吨粮田。”张海昌说,之前的洼地没法种庄稼,地势稍高的土地,亩产也只有五六百斤。

  “我们村这方圆几公里耕地,原来都是盐碱洼地,我小时候,国家就开始组织引黄淤地。”今年57岁的张海昌回忆,新城村在黄河北岸,群众通过人民胜利渠引来黄河水,在洼地里垒起来两米高的土坝,让浑浊的黄河水慢慢变清,黄河水挟带的泥沙沉积下来之后,再把清水放走,洼地越淤越高,盐碱也泛不上来了,这洼地就变成了良田。

  张海昌说的人民胜利渠,是新中国成立后在黄河下游兴建的第一个大型引黄工程,1951年开工建设,1952年4月开灌。黄河到了下游,变成了地上悬河。千百年来,黄河在下游不断改道,中原地区饱受黄河之害,而无法受其利。新中国成立后,决定引黄河水灌溉两岸农田。人民胜利渠改写了“黄河百害,唯富一套”的历史。

  黄河水浇灌水稻,对庄稼还有不少好处。“黄河水通过明渠一路流来,水温有十几摄氏度,有利于水稻生长;而井水只有四五摄氏度,会推迟稻子发苗。”张海昌说,在黄河水浇灌下,原阳大米声名远播。

  人民胜利渠如今覆盖了豫北新乡、焦作、安阳三地11个县、市、区57个乡镇。“人民胜利渠灌溉系统分为总干渠、干渠、支渠、斗渠、农渠五级固定渠道,其中总干渠两条,干渠16条,支渠102条,总长度817.45公里。”人民胜利渠管理局局长李世军说,开灌66年来,人民胜利渠引水380多亿立方米,社会效益达400亿元,黄河北岸低洼荒凉的盐碱地,变成了高产稳产田。

  人民胜利渠浇灌出来的不仅有“原阳大米”,还有中国第一麦“延津小麦”。延津县处于豫北强筋小麦适宜生态区,强筋小麦已成为延津县优势产业,全县近100万亩小麦种植面积中,优质专用小麦常年稳定在一半左右。粮食深加工企业云集延津,种子基地遍布,带动10万农户种植优质专用小麦。

  “原来的沙荒地,现在有沟渠,有机井,旱了就能浇。原来小麦亩产五六百斤,现在亩产1400多斤。”延津县新堤乡农民李红军说,只要认真种地,每亩地能赚2000元,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让农民种地也更有劲头。③5

  亲历者说

  省水利厅原厅长马德全:

  “红杯赛”引领河南水利大发展

  河南地处中原,受气候和地貌两个过渡地带的影响,水旱灾害频发,除水害、兴水利任务繁重艰巨。新中国成立后,河南进行了大规模的除害兴利活动,取得了辉煌成就。

  1979年后,河南省水利基本建设资金逐年减少,1982年减少到0.38亿元。农村土地联产承包到户后,农村劳动力难以组织,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一时停滞下来;原以生产队记“工分”为报酬的基层水利管理人员大部分“解甲归田”,中、小型水利工程无人问津,失修严重。1985-1988年,河南遭遇连续4年大旱,这次大旱持续时间长,受旱范围广,受灾程度重。1986年,全省秋粮亩均产量只有138公斤。粮食减产的主要原因是水利基础设施薄弱,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低下。

  粮食产量低而不稳引起了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1990年4月,当时的省领导李长春同志提议,河南可以搞一个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红旗渠精神杯”竞赛。河南人民在长期战天斗地兴修水利的过程中,形成了以红旗渠为代表的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红旗渠精神。

  1991年1月15日,河南省人民政府印发决定,在全省范围内开展“红旗渠精神杯”竞赛活动,作为农业战线的最高荣誉。

  竞赛活动开展以后,省委、省政府先后出台了9个增加水利投入的文件。河南水利还积极利用国家贴息贷款、以工代赈及引进外资搞水利建设;在农村大胆进行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和“四荒”拍卖、承包、租赁,收回资金,滚动使用,有些地方推出机井“栓腿田”“以田代资”的办法来筹措资金,有些地方实施“谁投资、谁使用、谁受益”的办法,吸引个体独资或多家股份合作办水利。在“红旗渠精神杯”竞赛活动推动下,全省很快形成了多层次、多渠道、多元化的水利投入机制,水利建设资金逐年增加。

  “红旗渠精神杯”竞赛活动把竞争激励机制引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极大地调动了各地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积极性,鼓舞了广大干部群众兴修农田水利的干劲。

  “红旗渠精神杯”竞赛活动开展27年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完成的工程量逐年增多,质量和效益逐年提升。截至去年年底,全省有效灌溉面积已达7910.45万亩,水旱易灾的农田,变成了旱涝丰收田,粮食生产“低而不稳”变成了“高产稳产”,河南粮食总产量多年稳居千亿斤以上,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重大贡献。③5

  研究者说

  河南省水利科学研究院教授级高工冯朝山:

  建设生态水利助力乡村振兴

  改革开放40年来,河南省在省委、省政府领导下,大兴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有效灌溉面积不断扩大,农田基础设施日趋完善,抗旱排涝能力不断提高,农业技术持续进步,亩均粮食产量比1978年提高40%以上,我省粮食产量多年连续在千亿斤之上,中原粮仓的地位日益稳固。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而在乡村振兴总要求中,产业兴旺需要农业提质增效,生态宜居则对农村水利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虽然中央及地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投资额度大,但是建设管理部门多,田间工程完好率相对较低,投资总体效益仍待提高,基层农田水利设施管护组织亟待完善。农田水利建管制度需要不断深化改革,真正建立“有人建、有人管、有钱修、常运行”的长效机制,从根本上扭转“重建轻管”的局面,让农田水利设施长期充分发挥效益,为农业发展、农民增收起到切实作用,助力乡村产业振兴。

  建设生态宜居的乡村,要发展乡村生态水利。近些年,一些乡村经济发展了,可规划的成排房屋之间只有狭窄的道路,没有一棵参天大树生长的空间;有的填平了村庄原来的坑塘,结果一下暴雨,大量雨水就白白流走。在乡村建设中,要保留、恢复乡村坑塘等基础设施,空地要积极绿化,就地涵养水源,实现雨水资源化。如果每个乡村的坑塘都很完善,就能留下大量雨水,不仅可以美化乡村环境,而且可以补充地下水,用于乡村生态建设,还可以削减主干河道的洪峰,减轻洪水下泄压力,实现洪水资源化。

  要大力治理乡村生活污水,建设生态宜居的乡村。随着乡村生活水平提高,安全饮水已经基本达标,集中供水覆盖人群越来越多,太阳能热水器、洗衣机相当普及,农民人均用水量也在大幅提高,生活污水总量也随之提高。各地要想方设法,大力治理生活污水。否则,生态宜居就会沦为空谈,乡村振兴也必大打折扣。

  可喜的是,我省不少农村在建设美丽乡村过程中,已经充分注意到水的生态作用,开始营造水环境,改善水生态,治理水污染。相信随着农村水利建设的日益完善,美丽的小河,多彩的农田,绿树环绕的村庄将会勾起更多人的乡愁,优美的现代田园生活必将成为人们的精神家园。③9

  农村水利大事记

  1991年

  省政府决定在全省范围内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红旗渠精神杯”竞赛活动,截至2017年已开展了24届

  2008年

  实施农业水价综合改革,通过建立规范高效的农民用水协会,颁发“三证一书”,明晰了所有权、使用权、管护责任等,建立了稳定的协会运行投入渠道,进一步明确协会的管理主体地位,落实工程管护责任

  2014年

  在全省开展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和创新运行管护机制试点工作,总结出了“以奖代补、先建后补”“公司+协会”、农民用水协会、政府购买服务、商业保险等五种模式,并向全省推广

  2015年

  全面解决了国务院批复规划确定的4700万农村居民和666.3万农村学校师生的饮水安全问题

  2018年

  因地制宜推广地埋管道、喷灌、滴灌技术,全省高效节水灌溉面积达到2100万亩③5

编辑:郭同欢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