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用一双手复原壮美古建

2018年12月04日10:26

来源:北京晨报

  他用一双手复原壮美古建


  在吴书瑞的技术要求中,按照传统规制、传统工序是必须的。


  “学习传统绘画技艺,原汁原味修复古建要耐得住性子。从研磨矿物颜料到打底上色做小样,整个过程需要近20步。”在北京安海之弋园林古建工程有限公司首席技师工作室内,吴书瑞主任一边教授徒弟如何进行古建修复,一边亲自点评徒弟练习古建绘画时的好与不足。

  从事古建彩画工作已40个春秋,吴书瑞参与了故宫博物院、天安门城楼等国内外诸多重点文物单位的修缮,时常在离地40米的高空工作。全年365天,他几乎每天都在研究和修复中度过。

  融入骨子里的文化传承

  “这羽毛可以再概括一点儿,因为是从下面看,太细就连成一片了。”在吴书瑞的工作室,他耐心指导着一名学生。“我学徒的时候师傅也是在细节上一点点地给你讲、帮你抠,把所有的细节连在一起就是一套完整的工艺了”。

  吴书瑞出生在工匠世家,从事古建彩画工作已40个春秋,参与了国内外诸多文物保护和仿古建筑营造工程。故宫博物院的乾隆花园、天坛的长廊和双环亭、中南海瀛台、天安门城楼……都默默地记录下这位彩画大师的坚韧付出。

  近年来,吴书瑞探索尝试让传统建筑彩画艺术原汁原味地从皇家园林走入千家万户,他使用天然矿物质颜料创作的“金韵葫芦”巧夺天工,在2016年北京国际文创产业博览会上获得“最佳展示奖”;他所领衔的古建筑彩画技师团队已被评为“大兴区吴书瑞首席技师工作室”。

  吴书瑞介绍,如今做古建修复成本高,业内从业人员大部分已跳槽到新建仿古行业当中,国内目前缺口较大。“我之所以从新建仿古绘画跳槽到古建修复当中只是兴趣爱好所在,真心希望留住古风、古建,把传统文化传承下去。”

  文化传承就是一份坚守

  古建彩画光彩夺目,但这个行当却倍加艰辛;这是一个学起来难、干起来苦的行当,“我们很多同事学着学着就改行了。”吴书瑞感慨道。

  回忆往昔寒来暑往,古建修复最需要的就是一份坚守。吴书瑞还记得,有一年三月在无锡《水浒》影视城工地,乍暖还寒的季节又遇上倒春寒。虽然春天临近树木发芽,但大部分人都给冻坏了。而广州的中山堂纪念工程正值盛夏,气温连续三十七八度,“我们在室内顶部隔着玻璃不透风,每天室内四十多度。”共和国成立35周年前夕,天安门城楼彩画修缮。天安门城楼属于重檐古建,吴书瑞负责修缮的彩画位于第二檐,相当于12层楼高。夏季酷热,烈日炙烤,吴书瑞和同事穿着厚重的工作服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更苦的,其实还是“学”。吴书瑞的祖父专事象牙雕刻,那蝈蝈似乎颤动的胡须和白菜上清晰可见的叶脉,给少年吴书瑞留下深刻印象。耳濡目染的他庆幸自己中学毕业就被分配到了古建公司,和老师傅学习古建彩画。但真正画画儿却是10年以后:头三年干最苦最累最单调的基础活儿;出徒后学三年“规矩活”;最后学三年绘画的活儿。“真是十年磨一剑!十年过来,才真正感受到绘画的魅力。”

  吴书瑞对彩画历史充满敬畏之心,他说中国的历史有多长,彩画的历史就有多长,每一个朝代都有用彩画记录的历史。“不能坚守就学不到真经。”这一坚守,就是一世情缘。

  传统文化需要尊重历史

  “规制”,是吴书瑞使用频率很高的一个专有词汇。“文物修复就得按照原来的规制走。”吴书瑞说,“宋代有宋代的,清代有清代的——不同等级的建筑用什么样的比例、图案,都规定好了。”

  在吴书瑞工作室的四壁,挂满了各式彩画小样,这些小样都是按照原规制、原比例缩制的,一放大就是施工图。“和玺彩画是清代等级最高的彩画,规制高,做工精致,工艺繁琐,什么龙啊凤啊,能画好需要很多年的锤炼。”

  在吴书瑞的技术要求中,按照传统规制传统工序是必须的,不能有半点偷工减料。故宫里大量运用的和玺彩画,单单一个小样制作就需要一个月。从现场勘查、揣摩图样,到制作图谱、沥粉贴金,没有深厚的文化积累、非凡的手工技艺、超出常人的体力和毅力,很难有所造诣。

  单说“沥粉贴金”。要把胶和一些辅料调成糊状,然后再“拍谱子”,在那“谱子”上面把龙啊凤啊那些纹饰都要“沥出来”,这就是“沥粉”;然后刷色;最后再贴上金箔,龙凤的图案才能显现出来。

  “不破坏文物的历史信息,把人为干扰降到最低。”吴书瑞说,这是古建修复必须要遵从的原则。已经拜师学艺十余年的徒弟刘锦刚坦言,正是吴老师这样不变的追求和初心,才让更多的古建筑穿越历史的尘封,重新焕发出夺目的光彩。

  工匠精神得从根儿上说起

  “近年来大家都提‘工匠精神’,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儿。首先,你得发自内心地爱这个,然后从根儿上学。知道传统才能继承发展,这才是匠人的匠心。”吴书瑞这样定义“匠心”。

  上世纪80年代的一个冬天,还是学徒的吴书瑞在师父的指导下尝试在建筑上沥粉作画。调沥粉关键在于把握好加水量,冬天滴水成冰,吴书瑞入行不久经验不足,总感觉不如平日润滑,不知不觉,水就加多了。

  “这哪成啊!沥粉沥不好,刷色、贴金都白费,铲了,重新做!”平日慈眉善目的师父,竟大发雷霆。吴书瑞心里委屈又不敢顶嘴,只好返工。事后,吴书瑞才体会到师父的良苦用心,“这是在教我精益求精呀。”吴书瑞说,老匠人的精益求精,就是现在常说的“工匠精神”。

  吴书瑞至今不忘祖辈对他的影响。“文革”前爷爷的作品主要围绕着宫廷,“文革”后,爷爷开始雕刻工农兵,照样栩栩如生。“把古老的技艺用到满足新的社会需要上,就是传承”。

  吴书瑞,男,1958年6月出生,北京安海之弋园林古建工程有限公司彩画工作室主任,2017年度北京榜样。

  吴书瑞出生在工匠世家,从事古建彩画工作已40个春秋,参与了国内外诸多文物保护和仿古建筑营造工程。天安门城楼、故宫乾隆花园、天坛长廊和双环亭、中南海瀛台……都默默记录下这位彩画大师的坚韧付出。

  他建立了首席技师工作室,带徒传艺十余年,不断探索传统建筑彩画新的传承模式。为了原汁原味复绘古建,克服重重困难研磨天然矿物质颜料,用真金勾勒壮美画卷。其创作的“金韵葫芦”在2016年北京国际文创产业博览会上获“最佳展示奖”。

  榜样说

  把老祖宗手艺

  传承下去

  我喜欢这一行,每个古建工程项目的修建工作完成,原汁原味地留住古风和传统文化,我心里都特有成就感。上得了脚手架,坐得了冷板凳,是做古建彩画的基本功。

  如今年龄越来越大了,我最大的愿望就是带徒传艺,把传统文化和老祖宗的手艺传下去!当今社会快餐文化盛行,为了让老祖宗的手艺能为大众随时欣赏,我们可以创新,可以潜心移植,但在“规制”上,绝不越雷池一步。

  ■记者手记

  值得尊敬的坚守

  古建修复是一门复杂的学科,它包含着历史、物理、化学、美术等等。在我国的古建修复领域,一代又一代的匠人将这些学科浓缩到一起,融会贯通,形成一门独具中国特色的古老手艺,以师父带徒弟的方式,口耳相传。就像中医,在外国人眼里总带有一些神秘色彩。因为这门手艺所能取得的效果,很多时候是现代科技无法复制的。

  要掌握古建修复行当里的那些手艺绝非易事,有如修炼绝世武功,没有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的坚守与苦修,肯定不会成功。这就是如今这个行当里人才奇缺的主要原因。在一个越来越浮躁的社会,能够沉下心来坚守,已经令人肃然起敬。

  北京晨报记者 王歧丰/文 吴书瑞/供图


编辑:林辉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