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校园民谣影像展开幕 回望真挚的青春心声

2018年12月05日19:15

来源:人民网

  “青春心声:中国校园民谣影像展”5日在华东师范大学开幕。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学部图书局石印本《诗经古谱》,小薄膜唱片——《教我如何不想她》,收入《毕业歌》的黑胶密纹唱片——《冼星海、聂耳作品选(一)、(二)》,磁带《校园民谣》合辑三辑,北大原创音乐20年纪念唱片……众多怀旧物件令观众睹物回忆起青葱的校园年华。

  从清末学堂乐歌的启蒙,到不同年代学生歌谣的发展,校园民谣的每一次形象转身,都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歌曲和与之互文的时代主题。据悉,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开启中华民族连绵不绝、悠久而丰盈的民谣世界。随着近代新式学堂的建立与兴起,校园民谣激荡其中,于不同年代吟唱出一代代学子最真挚、最动人的青春心声。

  鸦片战争以后,从教会学校到新式学堂,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开始兴起,在唱歌课上学唱的歌曲被称为“学堂乐歌”。此后,随着官方及私立新式学堂的设立和普通音乐教育的兴起,学堂乐歌成为了20世纪初一股新的音乐社会现象和时代潮流。中国近代学制正式建立后,学堂乐歌也逐渐从教会学校走入更多国民课堂,并在一批音乐教育家和社会有识之士的自觉努力下,形成了一股新的音乐潮流。

  另一方面,19世纪末,西方传教士兴办的教会学堂引入西方文明,开设音乐课程,课余组建歌咏团。一种新的音乐形态从学校中生长出来:借用西方音乐的形式和方法填写国文歌词,通过合唱表达本土文化和情感。

  1978年12月,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校园民谣”也经历了中国流行音乐史与校园文化生活辉煌的一幕。上世纪80年代末,用吉他弹唱民谣成为了大学里重要的社交活动,写歌也成为了一种记录青春的方式,1990年代校园民谣迎来黄金时期。

  展览主办方表示,回顾历史,每当发生重大变革,总是先从校园里迸发出灿烂的歌谣文化,并带动了整个社会精神面貌的提升。校园民谣最可贵的部分在于真实记录着每一代年轻人身处的世界、正在发生的故事、正在体会的感受。用简单的伴奏吟唱如诗般的歌词,它的本真与纯粹,温柔与激昂,正是民谣这一形式本身自古的传承。

  据了解,本次展览力求以实物图文、音像播放、纪录片展映、专题论坛及现场演出等多种媒介互动形式,展现出不同时代中国校园民谣的声影景观、学子们的青春心声以及所反映的青年文化和社会精神的内涵变迁。

  据悉,展览期间,华东师范大学将举办《青春心声:校园民谣的时代回响》主题论坛,师生将共同回顾不同时代校园民谣的形式和主题,更深入地探讨校园民谣对于校园文化、青年文化的价值。(记者陈静)

编辑:梁倩文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