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劳模精神 奏响助力脱贫协奏曲——鹤壁市总工会劳模助力脱贫攻坚行动掠影

2018年12月09日08:53

来源:大河网

  河南日报记者 陈小平

  哪里有强烈的责任担当,哪里就有生动的脱贫实践。

  在鹤壁,从淇水之滨到卫河之畔,从巍巍太行到华北平原,都活跃着这样一群人——他们肩抗责任担当,深入贫困村、贫困户,想方设法谋划帮扶计划;他们高扬劳模精神,把温暖送到田间地头,孜孜不倦为贫困群众排忧解难……自省总工会部署开展劳模助力脱贫攻坚行动以来,鹤壁市总工会高度重视、科学实施,以扎实有效的措施强力推进劳模助力脱贫攻坚工作出彩。

  一时间,全市各级劳模、五一劳动奖获得者积极投身脱贫攻坚主战场,以实际行动展现劳模风采;各级工会组织主动作为、积极组织动员,在助力脱贫攻坚中进一步提升工会影响力。一曲劳模助力脱贫攻坚的协奏曲在鹤壁的山山水水间奏响。

  加强组织领导采取得力措施

  2017年,在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鹤壁市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征程上步履铿锵——先后有24个贫困村脱贫摘帽,全市贫困发生率降至1.82%。目前,全市还有未脱贫贫困人口7446户、19702人。

  啃下这块“硬骨头”,不能放松、不能懈怠,必须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汇聚成战胜贫困的强大合力!

  全省劳模助力脱贫攻坚行动启动后,鹤壁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市总工会主席张艾芳第一时间组织召开主席办公会议,就贯彻落实省总工会会议精神、科学制订方案等进行研究,组建了以市总工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王英群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制定下发了《鹤壁市总工会关于劳模、五一劳动奖获得者助力脱贫攻坚的通知》。

  随后,组织劳模召开推进会,对全市“6+1”专项行动进行安排部署,开展深入调研……鹤壁市总工会把脱贫攻坚工作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坚持抓点带面求真务实,要求各级工会组织充分发挥劳模的示范引领作用,全力助推脱贫攻坚工作。

  “咱们两个村的贫困户脱贫算是有‘眉目’了。”7月26日,看到市总工会领导带着劳模“智囊团”入村,山城区石林镇施古道村村支书拍着身旁张家爻村村支书的肩膀激动地说。坚持抓龙头带全身,鹤壁市总工会组织16名劳模、五一劳动奖获得者,深入到市辖5个县区10个贫困村开展劳模巡回入村“面对面、零距离”对接助力脱贫攻坚帮扶项目活动。村支书提问题,劳模一起想对策……有针对性地梳理评价,确保了助力脱贫攻坚的实效真正体现在项目建设、产业推进上,确保了将温暖真正送到贫困群众心坎上。

  与此同时,市总工会主动与市扶贫办对接,建立与市扶贫办每月至少一次的沟通对接协调机制,在助力攻坚中及时围绕全市扶贫大局调整具体举措;重点抓好16名参加巡回入村对接帮扶项目活动的劳模和丰鹤发电、鹤淇发电等12家五一劳动奖先进集体,突出示范带头作用,扩大劳模参与覆盖面;建立“鹤壁市劳模创新交流平台”和“劳模助力脱贫攻坚”工作微信群,推动形成相互启发、相互激励、示范带动、合力共动的良好态势。

  为确保活动取得实效,市总工会对已形成的就业培训安置项目等近40个助力脱贫攻坚帮扶项目意向,建立台账、跟踪问效;对列入重点参与活动的劳模、五一劳动奖先进集体,没有及时制订帮扶实施项目和行动计划的,市总工会还会进行个别约谈,督促其加快落实。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鹤壁市拟开展的脱贫攻坚项目有75批次,涉及35个贫困村7562户,拟投入资金达6396.2万元。

  下足“绣花”功夫做好“精准”文章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想让劳模助力脱贫攻坚行动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必须把突出工会特色和彰显劳模优势结合起来,组织动员广大职工特别是劳模、五一劳动奖获得者下足“绣花”功夫、做好“精准”文章,为打赢脱贫攻坚战贡献智慧和力量。

  鹤壁各地,一个个劳模先进的倾情付出,一个个扶贫项目的落地见效,就是一个个跳动的音符,弹奏出弘扬劳模精神、助力脱贫攻坚的动人乐章。

  ——技能扶贫提升脱贫“战斗力”。市五一劳动奖状获奖单位、鹤壁淇河家政公司分别在大河涧乡小河涧村、洪峪村举行免费月嫂、家政服务技能培训8期,其中有137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参加;市劳模、河南炳良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董事长孙炳良开展电子商务技术培训,2000多名学员开设了自己的淘宝店铺。

  ——产业项目扶贫增强“造血”功能。市劳模、河南天邦菌业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坤在淇县土门村建设天邦菌业劳模助力脱贫攻坚产业基地,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市劳模、鹤壁市明昌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刘瑞峰,通过“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形式,带动周边种植户350多户。市劳模、鹤山区鹤壁集镇毕吕寨村党支部书记毕秋生,组建金凤岭种植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1000余亩,累计用工1.8万余人次。山城区劳模、金晶食用菌合作社理事长胡买岗推行“五统一”标准化食用菌种植模式,安置贫困人员65人就业。省劳模、河南省谊发牧业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原泉水与小河镇政府、白寺乡政府签订“股份帮扶”贫困户增收项目,累计帮扶695户,户均年增收637.95元。

  ——智力扶贫“拔穷根”。鹤壁裕隆时代商贸集团公司举办贫困员工子女高考升学激励仪式,为35名即将走进大学校园的学子发放奖金和奖品。市劳模、诚城房地产公司总经理杨婧为淇滨区大河涧乡洪峪村13名贫困大学生捐款2.6万元,帮助他们圆梦大学。

  ——集体发力“摘穷帽”。市五一劳动奖状获得单位、河南新亚服装有限公司在全省创新推广“龙头企业+卫星工厂+扶贫”模式,累计安置近2000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就业。淇滨区法院在大河涧乡洪峪村开展先进集体结对扶贫专项行动,投资帮扶资金15万元,共帮扶105人。

  …………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决战脱贫攻坚激战正酣。

  说到下一步的打算,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市总工会主席张艾芳表示,“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是党和政府的责任,也是劳动模范的责任。我们要进一步发挥各级劳模和先进人物在项目带动、产业拉动、人才培养、创新驱动能力等方面的作用,帮助贫困群众脱贫奔小康。各级工会组织也要进一步抓好宣传引导,激发劳模热情,推动我市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共同打赢脱贫攻坚战。”

  市五一劳动奖状获得单位、河南新亚服装有限公司

  “卫星工厂”家门口助脱贫

  “俺家在农村,家里老的老、小的小,以前想打工也出不去,现在好了,工厂就在家门口,中午不耽误回家给老人做饭。”在位于淇县庙口镇形盆村的新口服装厂,正在生产线上忙碌的该村建档立卡贫困户牛保荣告诉记者。

  牛保荣就业的新口服装厂,就是河南新亚服装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其中一个“卫星工厂”。

  新亚公司成立于2004年10月,拥有员工10000余人,年加工生产能力1800万件,是我省较大的服装加工生产企业。

  新亚公司属于劳动力密集型企业,为响应精准扶贫号召,积极投身于脱贫攻坚工作,公司先后建成35个服装产业扶贫“卫星工厂”。这些“卫星工厂”绝大部分都建在乡镇的贫困村、贫困村周边及新型农民社区里。群众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

  况选择厂区:对于适合到总厂就业的,公司班车接送,吃住免费;对于农村留守妇女、贫困户等不能到总部就业的,可让其在家门口的“卫星工厂”就业。如位于富士康附近的雨露社区“卫星工厂”承接了淇县山区易地搬迁到这里的贫困户就业;新口服装公司负责直接吸纳形盆和土门两个贫困村的村民就近就业等。

  与此同时,新亚公司还充分利用公司职业技术培训学校,对农民及贫困户进行技能培训,提高其劳动技能,使其成为合格的产业工人。为促进贫困户就业,公司还给予政策倾斜,放宽就业年龄,安排合适岗位等。

  截至目前,公司已累计安置建档立卡贫困户就业1893人,每人年均增收3万元。“卫星工厂”的建成投产,使更多的农村留守妇女、失地农民和贫困户实现了家门口就业增收、脱贫致富。

  省劳模、鹤壁市农科院玉米繁育专家张守林

  播撒“科技种子”助脱贫

  张守林是鹤壁市农科院研究员。30多年来,他一直从事玉米育种及其高产栽培技术研究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先后荣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和河南省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常年工作在田间地头、不厌其烦地为群众讲解科学的种植知识……在做好科研工作的同时,张守林始终把助力脱贫攻坚工作作为自己应尽的职责。

  浚县小河镇西郭渡村是省级贫困村,这里的群众对小麦的播量、播种时间以及玉米的适时收获时间有不科学的认识和做法,直接影响了粮食的产量和经济效益。针对这一情况,张守林带领农科院技术人员多次入村,召开农业技术培训会,就夏玉米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小麦高产栽培技术、小麦玉米病虫害防治技术等对村民进行培训。同

  时,他还主动协调种业公司为村里供应成本价优质小麦种子,从技术、种子两方面为西郭渡村脱贫提供帮助。

  淇县西岗乡江屯村有耕地面积2000多亩,主要种植小麦、玉米,也急需普及科学的种植技术,张守林和科技人员也常常出现在这里。他们耐心地对村民进行培训,深入田间地头“把脉问诊”,对村民们提出的问题认真提供科学的解决方案。为了方便群众,他们还留下联系方式,随时解答群众的疑难问题。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张守林认为,能够利用自身的技术优势帮助贫困村、贫困户脱贫致富,是自己的一份责任和义务。“今后我会更加努力,不断创新传授农业技术的方法和方式,让更多贫困村、贫困户早日脱贫。”他说。

  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鹤壁市淇河家政有限公司总经理张珂

  “巧媳妇+”加出精准脱贫

  省从别人口中“打扫卫生的个体户”到“家政公司的总经理”,再到“全国千户百强家庭服务企业”领头人,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鹤壁市淇河家政有限公司总经理张珂深耕家政行业14年,完成了自己的华丽转身。

  致富不忘社会责任,张珂带领公司精心组织开展“巧媳妇+”精准扶贫工程,充分利用公司培训中心优势,注重发挥党员骨干员工的积极作用,把建档立卡贫困户列为重点帮扶对象,助力精准脱贫。

  今年以来,张珂在淇河家政职业培训学校举办月嫂免费培训班、免费办证培训班等15期,为“贫困姐妹”提供岗位400个;她还先后深入到鹤山区、城乡一体化示范区、钜桥镇、石林镇、上峪乡、大河涧乡等贫困山区举办家政服务员、养老护理员、保育员等培训班,共培训保洁员、月嫂750多人次。

  自去年成为市淇河家政有限公司的育婴员后,淇滨区上峪乡南山村贫困户唐海香就有了稳定收入。“俺年纪大了,也没啥文化,很不好找活儿。”50多岁的唐海香告诉记者,自从去年她到淇河家政公司参加了免费家政技能培训班,并通过考试拿到了职业资格证后,她现在每月收入在3000元左右。为不断扩大帮扶范围,张珂还在鹤壁淇滨区至山城区的快速通道等处显著位置刷写“助推脱贫攻坚,免费月嫂培训”的巨幅标语,吸引了大批妇女前来参加免费培训学习。

  说起2019年的打算,张珂笑着说:“要充分发挥劳模的示范引领作用,加大培训力度,使更多的贫困妇女通过培训掌握一技之长,走向脱贫致富的道路,为决胜全面小康,让中原更加出彩贡献自己的一分力量!”

  市劳模、山城区旭鸿果木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郑爱军

  舞动鹤鸣湖带富一方人

  郑爱军今年45岁,原先走南闯北做的是电力工程,能挣钱、脑子活泛。按照他以前的思路:干到40岁就要退出商海,回家过清闲日子。可是,几年前一次想回老家“歇歇”的经历改变了他的想法。

  郑爱军的家乡在山城区石林镇郑沟村。这里地处坡岗,土地贫瘠,乡亲们的生活仍十分贫困。看到这样的情形,郑爱军寝食难安,他暗下决心,一定要带领乡亲们共同致富。

  郑沟村土地不多,但有天然的自然资源鹤鸣湖。碧波浩渺的鹤鸣湖与鹤鸣湖畔的那片岗坡地便成为郑爱军带领乡亲们再次创业的“根据地”。说干就干!郑爱军拿出2000万元成立了旭鸿果木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吸收350名农民入股,流转坡地1000亩,种植了桃树700亩,芦笋150亩,先后引进蟠桃、樱

  桃、冬枣等多个优良品种,取得了可喜的经济效益。

  2016年,有着敏锐商业嗅觉的郑爱军又成立了鹤壁市小木屋旅游资源开发有限公司,把眼光放在旅游农业和旅游扶贫上。经过多年的奋斗,如今的鹤鸣湖变了,木屋群成为鹤鸣湖的标志,古色古香的码头、美丽多姿的水岸风景,引人入胜的“亲水性活动”成为旅游热点,“民俗节”“桃花节”等逐渐成为鹤鸣湖的旅游品牌。沿湖的村庄和郑沟村都加入旅游事业中,周边的村民也尝到了旅游业的甜头。

  下一步,郑爱军准备再投资2000万元,建设环鹤鸣湖“八村、八岛”,重点发展乡村旅游业,把鹤鸣湖和沿湖八村打造成“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景”的“豫北水乡”,带领更多群众增收致富。

  省劳模、鹤壁市五岩山九头艾艾草制品有限公司董事长王自军

  艾草成了“脱贫草”

  11月24日,记者来到位于鹤山区五岩山风景区东麓的鹤壁市五岩山九头艾艾草制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九头艾公司”)时,工人正在认真地加工艾草制品。

  九头艾公司是一家以艾草种植、艾草制品研发、艾草制品销售为一体的现代农民产业公司。王自军就是九头艾公司的董事长。公司注册资金1000万元,拥有艾草种植面积6200亩。公司与阿里巴巴、淘宝等知名互联网平台合作,形成了完善的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运营模式。

  “以前只知道艾草可以熏蚊子,没想到现在艾草成宝贝了,晒干粉碎打成绒就能卖钱。”正在车间工作的王马庄村贫困户王天付告诉记者,2012年他把家里的耕地以每亩600元的价格流转给九头艾公司,又在公司找了份工作,“一天能挣70块钱,生活比以前好多了。”

  在推进企业自身发展的同时,王自军始终不忘勇担社会责任。公司通过土地流转,将村民的土地集中起来,优先安排贫困人口到企业务工,从事艾草种植。与此同时,王自军还依托五岩山风景区,把公司打造成“艾草+扶贫+生态旅游”为一体的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基地。

  为进一步提高土地使用效率,该公司与有艾草种植条件的沙锅窑、蒋家顶、石门等村村委会签订了艾草收购协议,提供艾苗和技术指导,带动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同时,通过“公司+农民+基地”的经营模式,公司还与第三方农业企业合作社签订供销订单,累计为当地村民提供就业岗位200余个,其中涉及贫困户43户50余人,间接带动4000户农民增收,加快了鹤山区农民脱贫志富的步伐。

  市劳模、河南省炳良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总经理孙炳良

  电商助残精准扶贫

  “是培训给我带来了机会,是孙老师改变了我的生活……”11月24日,说起孙炳良,鹤壁浚县白寺乡张七营村46岁的张电旗充满了感激。

  张电旗20岁时患股骨头坏死,成了村里的贫困户。他养过兔子、卖过菜,可经济状况一直没有很大改观。2017年,他参加了鹤翔电商创业孵化园举办的残疾人创业培训班,在孙炳良的帮助下开起了字画装裱店,日子也越过越好。

  孙炳良出生在浚县的一个农村家庭。8岁时一场突如其来的骨髓炎,让他无法正常行走。面对打击,他自强不息,毅然烧掉拐杖学习走路,还在墙上写下“立下愚公志,身残何所惧,只要肯登攀,胜利在眼前”的座右铭。

  为了证明自己是个有用的人,也为了感恩父老乡亲,1994年,孙炳良开设了属于自己的家

  电维修部,每逢节假日都为残疾人、五保户免费维修电器,风雨无阻、从未失信。

  慢慢地,孙炳良在社会上站稳了脚跟。深知残疾人艰辛与不易的他暗下决心:一定要让更多残疾人有一技之长,树立生活的信心,体会到存在的价值。

  1997年开办家电机电制冷维修技术培训班,2013年创建鹤壁市残疾人电子商务培训运营公司,2016年创建鹤翔电商创业孵化园……多年来,孙炳良已帮助残疾人3800多名,为16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安排工作,扶持35家学员开的公司,2000多名学员开设了自己的淘宝店铺。

  如今孙炳良正在筹备成立中国残疾人电商联盟,以鹤壁市为辐射点,把创业模式推广到河南省乃至全国,带动更多的残疾人和贫困户就业、创业、成就自我。

  市劳模、鹤壁国立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朱明甫

  为贫困群众亮起一盏灯

  拥有智能语音功能的“小博士灯”、一吹即亮再吹即灭的“老时光灯”……在鹤壁国立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一件件令人惊艳的智能灯具,都凝结着朱明甫团队的才智与汗水。

  2014年,美国加州大学半导体物理学专业博士朱明甫带领海归博士团队回乡创办了国立光电。从零起步,到成为人工智能领域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公司已取得了60多项专利和认证。

  送科普、送光明、资助贫困学子入学……自公司创建以来,朱明甫就将回报社会、勇于担责作为自己的价值追求,立足公司优势,全面助力脱贫攻坚。

  在朱明甫看来,提高青少年科学素养非常重要。为此,他先后为鹤壁市留守儿童之家、淇滨区钜桥镇红星小学等留守儿童、大中小学生提供科普教育2000

  多场3万多人次,让孩子们感受光电科技的魅力。

  上峪乡朔泉村地处太行山脉,公共设施老旧,一到夜晚,整座村庄就一片漆黑。朱明甫为朔泉村免费安装了定制化“美丽乡村亮化照明路灯”70余盏,还解决了村里小广场的照明问题,让村子的夜晚从此告别了“黑暗”。与此同时,公司还为上庄村、卓坡村等十余个贫困乡村解决公共照明问题,安装公用照明路灯、景观照明灯300余台套。

  此外,朱明甫还在公司专门成立高校贫困生奖励基金,连年资助贫困大学生入学,先后捐资10万余元,帮助近50名贫困学子及时入学。

  “扶危济困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企业发展不忘回馈社会是企业领头人和企业感恩社会、主动担当的表现,也是作为劳模应尽的义务。”朱明甫说。

编辑:臧小景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