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工作委员会主任夏林: 河南是中华文化之源

2018年12月20日07:38

来源:大河网

  □大河报·大河财立方记者陈沛整理

  在本届大河财富论坛中,河南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工作委员会主任夏林在论坛主题简餐会中以《源头之问与厚重河南》为题发表演讲。“高质量的发展必须有高质量的人才,高质量的人才离不开高水平的文化”,在这个具有时代感与使命感的主题下,夏林以深入浅出的语言,通过梳理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来关注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期待企业家以史为鉴,在高质量发展新征途中“取其势,明其道,精其术”。

  源头之问:为何称中华“上下五千年”?

  “中华文化以历史悠久著

  称,‘上下五千年’的说法从何而来?”在演讲开头,夏林以中华文明的起点开门见山,抛出问题。夏林认为,源头之问很

  值得研究,它往往决定民族历史的长度。

  夏林在分享中解释,最早提出五千年之说的不是现代人,是古代人,不是具体的年数,而是一种纪年方法,这个人就是唐代张守节。

  据介绍,张守节是唐开元年间的一个学者,他给司马迁的《史记》作注,叫《史记正义》,张守节在《史记正义》里写的就是从黄帝时期到公元前97年,一共是2413年。“如果把这个2413年,再加上97年,一共是2510年,也就是公元前2510年叫黄帝元年,以这种方式来记载中国历史,叫黄帝纪年,这一种说法就流传下来了。”夏林说。

  “如果按照张守节的说法,我们五千年的文明史当中似乎缺了几百年,不是时间出现了空当,而是我们忽视了一个重要因素,什么因素呢?炎帝。”夏林通过研究认为,从第一代炎帝到第八代炎帝一共是500年,把这一段时间续上,中华文明五千年就可以解释。

  厚重河南:河南是中国的缩影

  “讲到中华文化不能不说河南。因为河南是中国的缩影,是中华文化最古老的政治。”在理清中华源头之问后,夏林从地域的角度,为企业家阐述厚重河南。

  河南是民族之根。汉族在56个民族共同组成的大家庭中,人口比例非常之高。“汉族的前身就是华夏族,华夏族则在中原形成。”夏林表示,中原是华夏部落的主要分布地,河南乃至中原不仅是地域的概念,更是一个历史的概念。

  河南是中华文化之源。中华文化是黄河文化,黄河文化的中心是中原文化,中原文化的起源是河洛文化。而河洛文化就是指以洛阳为中心,洛水与黄河交汇处的广大区域,自古以来就雄起中原,成为天下之中。

  河南是古都之尊。中国八大古都其中有四个在河南,这个古都的概念可不简单是一个城市,它实质上是一个历史坐标,古都在哪里,哪里就

  是一个朝代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古都在哪里,哪里就是历史文化的缩影。

  河南是文字之基。“文化的基石是文字”,夏林表示,安阳的甲骨文震惊世界,而东汉时期的中原学者许慎提出构字六法,统一了中国人对字义的来源和理解。

  河南是文化之干。中华文化有三大主干:儒、道、佛,这三大主干的基础都在河南。夏林解释,孔子祖籍商丘,孔子55岁开始周游列国,七个国家多数在河南。“此外,道家的创始人老子是河南鹿邑人,佛教是东汉汉明帝时期传到中国来的,第一座官办寺院白马寺在洛阳。”夏林总结表示,河南是中国的缩影,中原是中华的根,这就决定了河南的文化像中华文化一样博大而厚重。

  历史留给人类最好的东西是文化,留给人最多的东西是思考。夏林认为,高质量发展的列车已经发动,民族复兴的道路已经开启,如何高质量发展,“要先从五千年的文化传承做起,从改变创新的时代要求做起”。

编辑:张馨予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