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精神照亮逐梦之路

2018年12月28日09:10

来源:人民网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2019年马上就要到了。一百年前,陈独秀在《新青年》发表文章说,只有两位先生可以救中国。其中之一,便是“赛先生”,也就是科学。这声振聋发聩的呐喊在神州大地回荡了一个世纪。

  一百年过去了,科学精神对于今天而言依然十分重要,而且随着我国科学技术不断的进步、经济社会发展对科技的依赖程度不断加深,以及国际环境风云激荡中科技竞争比重的加大,科学精神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性进一步彰显,科学精神与每个中国人福祉的密切关系也进一步得到体现。

  就在2018年,科学精神成为科技、教育乃至社会各界瞩目的焦点。无论是“2018世界科技创新论坛”上《科技日报》总编辑刘亚东发表“用科学精神引领创新”的主旨演讲,深刻阐发科学精神之于创新的意义,还是清华大学校长邱勇在开学典礼上激励新生用一生去追寻科学精神,抑或中国工程院院士杜祥琬在“2018大国匠心致敬礼”活动上对工匠精神与科学精神关系的阐释,都代表了社会发展对科学精神的热切呼吁。潘建伟、周忠和、倪光南等科学家则在多个场合,畅谈科学精神对我国攀登自主创新高峰、掌握核心技术之路的重要作用,剖析传统文化中某些因素对科学发展的阻碍作用,进一步廓清了对科学精神的某些误读和迷思。

  一年来,人们进一步认识到科学精神既包含着求真务实、理性质疑、包容创新等价值因子,也表现为学以致用的态度,敢于认错的勇气,以及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的处世准则。科学精神的内涵更加清晰,弘扬科学精神的行动也更加自觉。一年来,人们发掘和思考严复、任鸿隽、竺可桢、李四光等关于科学精神的精辟论述,梳理科学精神在近代中国的提出和演变过程,在近代中国科学发展进程中勾勒科学精神的历史脉络,纵观科学救国的时代思潮,从前贤“黜伪而存真”“只问是非,不计利害”等不刊之论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一年来,科学精神在科技领域得到进一步张扬,全球首例人类自体肺干细胞移植再生、“张衡一号”发射、“沙漠海水稻”在迪拜成功试种、克隆猴“中中”和“华华”的诞生等科技成果,以生动的实践雄辩地诠释了科学精神在当代中国结出的硕果。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文件,开展清理“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专项行动,则为科学精神在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人才评价等各环节的贯彻落实夯实了制度保障。同时,各大主流媒体旗帜鲜明地批评科研领域拉帮结派的“圈子文化”,一些科研工作者的功利主义和沽名钓誉,以及科技成果夸大报道“自嗨文”等不良现象和错误做法;韩春雨事件、梁莹论文404、基因编辑婴儿等引起舆论热议的现象也被置放于科学精神的天平接受伦理和文化的考量,明辨是非,激浊扬清,我国的科研空气更加洁净,科研氛围和生态逐步改善。

  更有长远意义的是,一年来,社会各界逐渐凝聚起一个共识:弘扬科学精神绝不只是科学共同体的“内部事务”,它关乎一个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发展。这一年,科学精神在全社会逐渐普及并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之中,借助科学精神这面照妖镜,60万元“土豪保鲜针”光鲜亮丽的外皮被揭开,无知和愚昧的内瓤暴露在世人面前;伪科学“酸碱体质理论”的海外老祖宗被揭穿,国内的徒子徒孙也遭到了充分批判。“神秘”民间偏方、博物馆展品前祈福等荒唐事被揭破,给一些缺乏科学素养的民众敲响了警钟。于是,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每个人都应该过科学的生活,弘扬和践行科学精神是众人之事。

  如果说,一百年前陈独秀们解决的是科学精神“要不要”的问题,一百年后的我们必须时刻自问科学精神“够不够”的问题。历史和现实表明,科学精神是一个理论命题更是一种实践要求,是激荡在古老中国转型进步过程中的历史回音,也是中华民族在新时代迈向伟大复兴的前进号角。只有让科学精神的旗帜在我国科技创新和社会发展之路上高高飘扬,当代中国人追逐梦想的脚步才能走得更快、走得更稳。

编辑:雷锦雯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