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航专家解读:“嫦娥四号”的奔月之旅为啥要这么久?

2019年01月04日15:17

来源:扬子晚报

  南航专家解读:“嫦娥四号”的奔月之旅为啥要这么久?

  在经过26天的“长途跋涉”后,“嫦娥四号”月球探测器终于成功软着陆在月球背面。“嫦娥四号”与“嫦娥三号”在地月转移轨道运行时间相当,“嫦娥三号”从发射到登月花了13天,为什么“嫦娥四号”比“嫦娥三号”多飞了近半个月?

  南航航天学院闻新教授告诉记者,“嫦娥四号”旅途时间更长的原因是因为,它对着陆区的要求苛刻,需进行轨道调整和中继星转发。“嫦娥四号”软着陆最大的难点就在于“盲降”。由于在地球上永远看不到月球的背面,背面着陆的落月机器,就难以和地球进行通信,这也是长期以来,人类探测器从未在月球背面着陆的主要原因。

  为了确保“及时通讯”,我国去年先将一颗月球中继星送入轨道,以每秒1千米速度在轨飞行。这颗中继星起到了“鹊桥”的作用,既能“看到”月球背面,也能“看到”地球,为月球和地球传输测控通信信号。“中继星相当于‘传话筒’,地月通信延时估计得四五个小时,根据这个‘传话筒’传回的信息,嫦娥四号需要不断地‘调整姿态’,调整好轨道的高度和倾角,择机实施更精确地降落。”

  除了通信障碍以外,嫦娥四号面临的另一个困难是,着陆区与嫦娥三号相比更为复杂崎岖。此次月球背面软着陆任务中,真正适合嫦娥四号着陆的区域大概相当于嫦娥三号的二十分之一,这势必要求嫦娥四号必须要有更高的着陆精度,更加精细化。

  记者了解到,此次“嫦娥四号”的探月旅行,“行李箱”里可带了不少“好东西”:地形地貌相机用于获取着陆区高分辨率彩色图像;降落相机用于着陆过程中获取着陆区地形地貌特征和图像;低频射电频谱仪用于进行太阳爆发产生的低频电场探测和着陆区上空的月球电离层探测;与德国合作的月球中子及辐射剂量探测仪,用于测量能量中性粒子辐射和着陆器附近月壤中相关物质含量。

  这些物件在术语里有一个专有名词叫“载荷”,为直接实现航天器在轨运行要完成的特定任务而服务。通过这些载荷,利用月球背面区域可屏蔽地球无线电干扰等独特优势,“嫦娥四号”将开展月球背面低频射电天文观测与研究,月球背面巡视区形貌、矿物组份及月表浅层结构探测与研究,试验性开展月球背面中子辐射剂量、中性原子等月球环境探测研究等科学任务。

  闻新介绍,目前全球已进行过130多次探月活动,包括用探测器撞击过月球背面,但还没有一个探测器在月球背面进行软着陆。“嫦娥四号”落月背面,能促进对月球早期演化历史的新认知,提供新证据。

  扬子晚报/扬眼记者 杨甜子

编辑:郭同欢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