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降解塑料真能解决“白色污染”吗?

2019年01月07日16:48

来源:齐鲁晚报

  可降解塑料真能解决“白色污染”吗

  据联合国统计,塑料占海洋所有污染物的90%。

  在之前一百多年里,什么是让人类最后悔不迭的科技发明?答曰:塑料。塑料的广泛应用的确方便了人们的生活,但因其难以分解产生的“白色污染”问题也让人们挠头。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常常听到“某科学家发明可降解塑料,即将解决白色污染”的科技新闻。最近,以色列科学家也宣称有了这样一个重大发现。

  问题是,如此众多的“可降解塑料”发明,为何始终没有把人类从白色污染的恐怖阴影中救脱出来呢?这其中暗含着人类科技发展的一个逻辑缺陷。

  本报记者 王昱       

  又一个很酷炫的黑科技

  据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科技新闻共享平台EurekAlert近日报道,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的一项新研究,描述了一种不需土地和淡水的生物塑料聚合物生产过程,这种塑料来源于以海藻为食的微生物,塑料废弃物毒性为零,能以有机废物形式回收利用。该发明是特拉维夫大学波特环境与地球科学学院亚历山大·戈尔博格博士与化学学院米歇尔·哥津教授进行学科交叉合作的成果。研究成果发表在《生物资源技术》杂志上。

  据联合国统计,塑料占海洋所有污染物的90%,却几乎没有特别有效的环保替代品。“塑料数百年才能腐烂。塑料也是由石油产品生产的副产品,生产过程会释放化学污染物。”戈尔博格博士认为,“生物降解塑料是解决方案之一,其不使用石油,还能迅速降解。但是,生物塑料也有环境价格,培育相关的植物或细菌需要肥沃的土壤和淡水,但包括以色列在内的许多国家都没有这类条件。”

  研究人员利用以海藻为食的微生物,生产一种叫做聚羟基链烷酸酯(PHA)的生物塑料聚合物。这种海藻是能在海中种植的多细胞海藻,而一种能在非常咸的水中生长的微生物,可以吃掉多细胞海藻并产生可用于制造生物塑料的聚合物。这种新工艺将为淡水短缺的国家,从生产石油衍生塑料向生产生物降解塑料转型提供相应技术。

  戈尔博格认为:“这项新研究将努力彻底改变世界清洁海洋的努力。”现在,科研人员正在开展基础研究,以找到最适合生产具有不同性质生物塑料聚合物的最佳微生物和藻类。

  它为啥没解决白色污染

  养些海藻,就能生产生物可降解塑料,这个前景听上去很诱人。不过,对于这样一个黑科技,科学界似乎并没有表现出太多的兴奋之情。原因是这些年来,类似的新闻已经让大家听得有点疲沓了:美国专利局2016年曾在统计后表示:自1973年收到第一份“淀粉表面改性填充塑料”的专利申请以来,该专利局每年都会收到一些可降解塑料的专利申请。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各国对环保科研上投入的加大,可降解塑料研发更进入一个爆发期。

  不过,虽然有如此多的可降解塑料发明,“白色污染”的恐怖前景仍不乐观。据统计,在过去半个世纪里,全球塑料产量增长了20倍,从1964年的1500万吨猛增到2015年的3.22亿吨;若此速度不变,预计未来20年内将翻一番。据欧洲塑料行业协会的估计,欧洲每年产生的塑料垃圾70%被填埋或焚烧,只有30%被回收利用。因现有技术的限制和一次性塑料产品的泛滥,这种低回收率不太可能得到改善。

  这种令人忧虑的前景,正是眼下各国政府都在加大对可降解塑料投入的原因所在。据估计,未来几年内,全球可降解塑料产能预计将增加3倍以上,2019年可能达到785万吨。

  不过,随着可降解塑料技术的研发,更多同样令人挠头的问题也开始显现。首先是可降解塑料的原材料用地问题:据预测,由于全球可降解塑料产能的提高,到2019年将需要约140万公顷的原料用地,此面积超过比利时、荷兰和丹麦三国的国土面积总和。考虑到目前欧洲塑料生产量只占全球的5%,亚洲占全球产量的81%,相关的原料土地需求将对亚洲地区的生态环境构成更严重威胁,可能的后果包括土地退化、自然栖息地减少、水质下降、加剧环境污染和导致土地用途冲突。

  对于这个问题,最近以色列研发的那款海藻可降解塑料似乎可以提供一点缓解的出路。但更严重的问题,是塑料造出来后咋分解。可降解塑料的回收方式不同于传统塑料,实际却经常混入传统塑料的回收过程。怎样在庞杂的社会中分类收集“可回收”或“不可回收”塑料,“可降解”或“不可降解”塑料,单一塑料或者混合塑料,这其实是个比技术难题更难攻克的社会治理问题,操作起来困难重重、代价巨大。目前,除了日本、德国等垃圾回收做得较好的国家,世界上还没有成功范例。

  显而易见,只要可降解塑料在耐用性、生产价格等方面无法全方位超越传统塑料,人类短时间内就不能摆脱可降解和不可降解塑料混用的尴尬格局,随之而来的回收难题,将会让可降解塑料的环保性大打折扣。

  新技术成了“赎罪券”?

  另外,有一个问题恐怕是让所有人始料未及的:可降解塑料自带的标签,如“生态”“绿色”或“有机”等,容易误导公众,让公众以为它比传统塑料更环保、无害,白色污染问题已经解决了。根据德国近期的一项研究,在所有随机受访的普通人中,57%从未听说过生物质塑料,7%声称“确切地知道它们是什么”,39%相信生物质塑料的原料是有机培养的,70%认为所有的生物质塑料都是可降解的。进一步的研究表明,由于人们认为生物质塑料容易被降解,会使随意丢弃的行为增加,并最终导致垃圾量的增加。

  于是,一个讽刺的现象出现了:原本用于解决“白色污染”问题的可降解塑料,由于消除了公众的负罪感,反而成了一种“赎罪券”,甚至助长了随意使用塑料袋的风潮。这不得不说是莫大的讽刺。而这样的讽刺其实在人类的技术史上反复上演。

  事实上,在20世纪初,奥地利科学家马克斯·舒施尼发明塑料袋的初衷之一,就是为了解决民众购物用袋的纺织品浪费问题,但让他没想到的是,由于塑料袋过于便捷,技术推广后,大量民众开始在购物中要求套袋包装,由此反而产生了更大的浪费和污染,自责的舒施尼找到生产商,想要赎回专利权,却遭到因塑料袋而大赚特赚的商人们的拒绝。身怀责任感的他最终选择了自杀向全人类表达歉意。

  然而,今天,在解决塑料造成的浪费和污染中,我们又看到了类似的事情在重演。或许我们应该说,现代世界各类污染、浪费严重的根源所在,其实不是技术不足造成的,而恰恰是因为技术不断发展试图弥补过去的不足,但人类的贪欲却因为技术进步进一步膨胀,由此引发了更多问题。

  面对这种情景,我们也许可以呼吁人们遏制贪欲,但明眼人都深知这种呼吁说了等于没说。或许,科学技术和人类贪欲的互相促进、循环膨胀,就是现代社会一个不可避免的死结。

编辑:史海山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