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微访谈】省人大代表汪荃珍:培养人才抢救优秀剧目 解决戏曲从业者青黄不接的问题

2019年01月16日11:34

来源:大河网

 

 大河网讯(河南省人大融媒体中心记者 莫韶华 高利国)中国戏曲剧目非常丰富,曾有"唐三千,宋八百"之说,可是流传至今仍活跃在舞台上的传统剧目并不多。原因何在?如何抢救优秀剧目,杜绝戏曲从业者青黄不接的局面呢?1月15日,在周口代表团团会上,记者采访了河南省人大代表、河南省豫剧院党委书记汪荃珍,来听听她的看法和建议。

  我国戏曲文化源远流长,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呈现出流派纷呈、百花齐放的特征。在戏曲传承数百年的过程中,流派传承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各个剧种凝聚了一批批致力于流派艺术的艺术工作者,发展至今仍然保有旺盛的生命力,在戏曲发展、繁荣过程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但是很多老一辈优秀艺术家已经到了耄耋之年,已无法再站在舞台中央,如何将他们的优秀文艺作品保存下来,需要政府和文艺工作者齐心协力来抢救。"为此,汪荃珍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首先,要抓紧进行各流派健在的老艺术家的声(口述历史)、音(唱腔录音)、像(录像)采集工作。各流派老艺术家基本已进入耄耋之年,时间紧迫,如再不进行重点抢救记录,将留下永久的艺术遗憾和艺术断档,所以,在流派创始人、流派主要传承人还能发挥余热、留下宝贵记录的时候,抓紧进行声、音、像抢救工作,对保护戏曲火种具有巨大的意义。

  其次,在我省主要院团开展流派创始人、主要传承人传、帮、录工作,遴选一批优秀、有潜质的青年演员向老艺术家定期学习,继承流派主要剧目、唱腔、身段表演等,并进行大戏排演、录像记录等工作。该项目不限于仅仅立派的老艺术家,一些具有浓郁自身艺术特色和影响力广的老艺术家也应当列入抢救保护范围。


  第三,要鼓励各大新闻媒体加大对老艺术家的历史挖掘与宣传,只要流派在,戏曲的根脉就在,老艺术家的"复苏"也意味着传统、正统的戏曲主流在"苏醒"。

  第四,要组织相关专家,对我国戏曲艺术进行总结归纳,梳理中华戏曲艺术的程式化标准,在服装、舞美、舞台布置、导演、唱腔、音乐方面进行深入的研讨与辨正。在理论层面对戏曲的复兴与发展进行引导、督导,防止戏曲异化。

  "其实,要想让戏曲传承下去,最主要的还是在人。所以建议政府要加大对文艺院团青年人才的培养。现在出现了一大批青年戏曲演员,但是他们还无法在舞台上独挑大梁。我们这一批演员可能还能继续演出5~8年,如何帮助青年演员迅速成长是我们的责任,另一方面希望政府能从大环境上为他们提供更好的创作环境,提供更多的求学机会,留住人才。"


编辑:史海山  审核 :新闻总值班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