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教育专家“支招”中国学生如何接轨国际教育

2019年01月31日14:13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北京1月31日电 (记者 肖欣)岁末年初,不少学生拿到录取通知书开始准备海外求学。随着近年来留学生人数越来越多、越来越低龄化的趋势,“本土教育如何与国际化教育接轨?什么样的学生能更好地适应海外求学生活?”成为更多学生和家长关心的话题,中外教育专家近日就此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为更适应国际化趋势的教育创新“支招”。

  经济学家、恢复高考的见证者温元凯表示,目前中国经济的发展迎来新的春天,但在科技、金融、创新等领域高端人才仍然匮乏,素质教育领域挑战仍存,与四十年前恢复高考时相比,一个新的转变是“我们现在想的是怎样把我们的孩子送进全世界最好的大学”。他认为,这也意味着新型的、国际化的教育创新,面临广阔机遇。

  对于“中国学生如何与国际教育接轨”的问题,国际教育专家、新学说联合创始人安瀛指出,教育最重要的不是传授知识和技能,而是对知识的整合及使用的能力,从而具备用以掌握未来未知的新技能及自主创新的能力。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获取新的技能,并学会如何适应这样的新技能。

  “教育的核心就是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及对知识融会贯通的能力、并在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中让孩子更好地与伙伴沟通,在心理上得到更加健康的发展”,牛津大学赛德商学院教授Jan-Emmanuel指出,“物质的越来越高,不代表人是幸福的。我是联合国《终身成就》杂志的主编,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幸福感及思维能力,心态决定命运及成长。数据分析也表明,人们在16岁的时候,他们得到的满足感、幸福感有多高,会直接影响他们在未来30岁的收入有多高。”

  “记住,学习不只是死记硬背,学会独立思考远比了解一个知识点重要”,楷思爱教育学术总监Thomas Topham对未来想出国留学的中国学生提出建议,“当你到国外学习时,最重要的能力就是独立思考,对某个问题形成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当被老师问到,‘你对这个问题怎么看?’不要害羞,要自信地表达你的想法和观点。”

  中外专家普遍强调,在教育创新和改革中,“积极地参与科学实践比起死记硬背科学定理更加重要”应是要达成的共识。

  Thomas还以发源于英国的“STEM教育”为例解释“跨学科教育”的重要性。他介绍说,STEM的四个首字母分别代表着科学素养、技术素养、工程素养和数学素养。但它并不是简单的组合,而是把学习到的各学科知识,转变成一个探究世界相互联系的不同侧面的过程,更强调学生在杂乱无章的学习情景中的问题解决能力。打破学科界限的全科式教育,鼓励孩子在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领域的发展和提高,培养孩子的综合素养,从而提升其全球竞争力。

  中外教育专家也普遍认同,中国教育传统中有着非常优势的部分,比如对学生技能的培养。众所周知,中国学生在数学等学科表现优异。不足之处则在于对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的养成,而这些能力对海外留学生来说又非常重要。他们建议,改变教育要从改变教师的观念和能力开始,提出在未来的教育改革中更多关注教师能力的培训和认证。

  “事实上,我们观察到对中国学生的刻板印象已经有了很大转变,他们现在更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更勇于表达,我在与中国学生的交流中能感受到他们非常好学并乐于交流”,Thomas说。

  Thomas向正在申请海外学校的学生们分享了四个国际教育中青睐的能力:第一是合作,即与同学们协作的能力;第二是创造力,那些有自己想法的学生会受到青睐;第三是批判性思维,当老师给出一个观点和结论时,能保持自己独立思考而不是死记硬背;第四是保持对现实世界的关注,拥有学以致用的能力。(完)

编辑:林辉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