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讯(记者 张楠)2月18日晚上8点,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感动中国”2018年度人物颁奖典礼在央视一套首播,河南省南阳市镇平县高丘镇黑虎庙小学教师张玉滚当选“感动中国”2018年度人物。这是“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活动举办17年来,第16位河南人获此殊荣。>>大河网专题:乡村教育守望者张玉滚
“感动中国”组委会授予张玉滚的颁奖词——
扁担窄窄挑起山乡的未来
板凳宽宽稳住孩子们的心
前一秒劈柴生火
下一秒执鞭上课
艰难斑驳了岁月风霜
刻深了皱纹
有人看到你的沧桑
更多人看到你年轻的心
在河南省南阳市镇平县的伏牛山区,有这样一个“80后”小学校长,他叫张玉滚,扎根黑虎庙小学多年,先后教过500多名孩子,培养出16名大学生。当地人把他的事迹编成歌曲传唱,感动了无数人。
如今17年过去,这里的老师换了一茬又一茬,而这位乡村教育守望者一直都在。
他的17年:扎根这片土地做教育
八百里伏牛山,锦峦叠嶂,美如画屏。云雾深处,大山之巅,成片成片的连翘扎根岩土,拥抱峰峦,迎着太阳默默生长。
在脚下的这片土地上,他已经躬耕了十七年。
黑虎庙村是镇平县北部深山区的一个行政村,属于高丘镇。从地图上看,这里距离县城70多公里。以前,黑虎庙人要想走出大山,得沿着山脊上牛羊踩出的小道,翻越尖顶山,再穿过险峻难行的八里坡。走到高丘镇,通常需要10个多小时。老辈人说“上八里、下八里,还有一个尖顶山;羊肠道、悬崖多,一不小心见阎罗。”一直以来,走出大山,改变命运,过上好日子,是山里人世世代代的梦想。
一座破旧的两层教学楼,一栋两层的宿舍,三间平房,就是黑虎庙小学的全部家当。
▲张玉滚给孩子们辅导作业
2001年8月,刚刚师范专业毕业的张玉滚,跟着老校长来到学校,走进自己当年上课的教室,映入眼帘的依然是“破桌子,破水泥台子,里面坐着十来个土孩子”,而当时最困难的是,没有老师教这些“土孩子”。
从那以后,21岁的张玉滚成了一名每月拿30元钱补助,年底再分100斤粮食的民办教师。
他的扁担:给山里的孩子挑来希望
从教之后,由于山里交通困难,学生的课本都是张玉滚一扁担一扁担挑进大山的,这一挑就是5年。
张玉滚还记得,有年冬天特别冷,山里潮气大,遇冷成冰,本来就难走的八里坡更加湿滑难行。眼看就要开学了,孩子们的书本还在高丘镇上。
正月初十凌晨三点多,张玉滚和另一名老师路喜安揣几个凉馍扛上扁担就出发了,他们一步一滑地直到中午才赶到镇上。回来一路紧赶慢赶,可天黑了还是没赶到学校,天黑看不清路,偏偏又下起了雨,实在走不动了找个山洞,将书本用油毡包起来,坐了大半夜。第二天一大早他们就往回走,等到了学校,两人几乎成了“泥人”。书本因为裹得严严实实,打开来,干干净净,连一点褶皱都没有。
2006年,通往黑虎庙的公路修好了,山里人的出行方式终于有了改变。因为山高路险通不了客车,很多村民买了摩托车、机动三轮。张玉滚也省吃俭用置办了一辆摩托车。此后,他去镇上给学校买米买菜拉教材,再也不用肩挑背扛了。
“老扁担”谢幕,“小摩托”登场,粗算一下,几年来“运书”骑坏了4辆摩托车。
他的坚持:不让黑虎庙村的一个孩子失学
黑虎庙小学一共有75个学生,其中40多个在校住宿,这些孩子中有三分之一是留守儿童,跟着爷爷奶奶生活;还有些孩子生活在单亲家庭。
2014年6月的一个晚上,正改作业的张玉滚接到张朋爷爷打来的电话,说孩子还没到家。张玉滚立刻和妻子打着手电筒去找。走了七八里地,在路边儿发现张朋靠着大石头睡得正香。
“孩子是走得太累了。”张玉滚看着心疼,舍不得叫醒张朋,就俯下身子,让妻子把孩子抱到他背上。那天,夫妻俩轮流背着张朋走了足足一个小时。
黑虎庙村党支部书记韩新焕说,张玉滚虽然收入微薄,但他17年来资助过的学生就有300多名。有他在,没让黑虎庙村的一个孩子失学。
黑虎庙小学始终在顽强地“生存”着,一年一年,孩子们从这里走出大山,有的考上重点大学,有的还读了研究生,留在大都市。在张玉滚任教前,黑虎庙村只有一个大学生,到现在已经有16个大学生。
他的努力:当一个“全能型”教师
语文、数学、英语、品德、科学,他样样“精通”。4年前,张玉滚接任校长,当好“掌舵人”的同时,他又肩负起学校教研课改的总体工作。
“不耽误一节课,千方百计上好每一节课。”数学课上,张玉滚运用直观教学法,和孩子们一起制作钟表表盘、正方体、长方体等教具;科学课上,他带领孩子们去野外考察,自己动手做实验,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探究大自然的兴趣。学校缺少体育设施,大课间时,他就和孩子们围成一圈玩抵羊斗鸡,活动课还经常领孩子们去爬山。
为让山里的孩子也能说一口纯正的英语,张玉滚自己掏腰包买来录音机和磁带,先跟着一遍一遍学。在课堂上,他一边播一边教,有时候一个发音,就让孩子们反复练上十几遍。张玉滚风趣地说:“发音要练好,可不能让孩子们将来出去了一口黑虎庙英语,让人笑话!”
这些年,学校的办学条件也在不断改善,新建了宿舍楼,盖起了食堂,校园里还搭起了乒乓球台。
“以前是‘复式教学’,几个年级混在一起上课。现在,我们从学前班到五年级都可以分班开课,课程跟城里孩子没啥差别。”张玉滚说。
2012年6月,编外11年的张玉滚最终成为一名在编人民教师,实现了长期从事教育事业的梦想。
他的贤内助:为支持丈夫的工作 失去了4根手指
每天天刚麻麻亮,张玉滚就轻手轻脚下床,妻子张会云也一骨碌爬起来。夫妻俩打着手电,出了门。朝隔壁学生宿舍里望望,孩子们睡得正香。
走进厨房,张玉滚从橱柜里舀出米,淘洗干净,放进大锅,倒入清水。张会云将灶里的柴火点燃,慢慢熬煮。等到一锅粥咕嘟咕嘟冒出了香喷喷的热气,张玉滚轻轻撇起小半勺,送到妻子唇边。
这时候,天已经大亮。张玉滚夫妇的一天就这样开始了。
其实,面对微薄的工资,艰苦的环境,养家糊口的窘困,张玉滚也曾犹豫过,想到过离开。
“前半夜想想自己,后半夜想想孩子。思来想去,都走了,孩子们咋办?”这句话常常在深夜徘徊在夫妻俩的心间。
张玉滚有一儿一女,因为没时间照顾,他把两个孩子全部送到县城寄宿学校,两周接一次。张玉滚几乎把全部的心血都倾注在学校、把全部的热爱都给了学生,对自己的亲人,却满怀歉疚。他最感亏欠的,就是相濡以沫的妻子。
学校原来没有食堂,孩子们自己从家里带米面馒头,在教室后面一间临时搭建的棚子里生火做饭。每天烟熏火燎不说,年龄小的孩子做的饭总是半生不熟。
▲给孩子们做饭
2003年,食堂建好了。可是给的工资少,没人愿意来做饭,还是开不了张。万般无奈,张玉滚想到了妻子张会云,就把在外地打工的她喊了回来。
“当时她在外打工,一个月一两千块钱,收入比我高得多。”张玉滚说,架不住自己的甜言蜜语加上软磨硬泡,妻子终于同意来学校给学生们做饭。
2014年5月的一天,张会云在为学生们做饭轧面条时出了意外,右手四个手指被机器轧折,鲜血淋漓。等赶到县医院,已错过最佳治疗时机,落下了残疾。
望着丈夫那张因自责而满是痛苦的脸,张会云轻轻地叹了口气。夫妻一场,她比谁都明白丈夫的心。为了支持丈夫的工作,为了照顾山里的学生,没过几天,她就重新出现在学校。只不过,她炒菜、做饭都换成了左手;见到生人,也悄悄地把右手藏在身后……
春去冬来,尖顶山上的麻栎树绿了又黄、黄了又绿。就这样,为了改变山里娃的命运,张玉滚一干就是17年。
【相关链接】
张玉滚,男,汉族,1980年12月生,中共党员,河南省南阳市镇平县高丘镇黑虎庙小学校长。
他用自己的全心付出,照亮了山区农村孩子们的求学之路,也照亮了孩子们的心灵之路。他用高尚的品格诠释了师德的内涵,展现了新时代人民教师的光辉形象,先后荣获"全国师德标兵""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中小学优秀德育课教师""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章""南阳市道德模范"等荣誉称号。
2018年3月2日,被中宣部命名为"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8月31日,被教育部评选为全国教书育人楷模。
“感动中国”17年 河南走出了16位
“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活动被誉为“中国人的年度精神史诗”,自2002年起,已评选出100多位“感动中国”年度人物。
在这份温暖的名单中,河南人的身影从来都是浓墨重彩的存在:张荣锁、任长霞、魏青刚、洪战辉、王百姓、谢延信、李剑英、李隆、武文斌、李灵、胡佩兰、刘洋、陇海大院、王宽、王锋、张玉滚……17年来,一个个“感动中国”的河南人展现出震撼心灵的精神力量,“河南好人”现象也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