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难面前,党员就得往前站”——追记河南叶县西刘庄村支书刘随伸

2019年02月26日10:45

来源:大河网

  大河网讯 青山垂泪,澧水呜咽。2月17日上午8时50分,叶县常村镇西刘庄村党支部书记刘随伸同志在工作岗位上突发疾病,不幸去世,生命指针定格在57岁。

平顶山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叶县县委书记古松及部分县乡领导到场吊唁。

  2月18日上午,寒风哀鸣,雪花飘零,刘随伸同志追思会在西刘庄举行。国务院扶贫办副主任欧青平、国务院扶贫办考核评估司副司长杨炼发来唁电,平顶山市委书记周斌打来电话表示哀悼。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县委书记古松及部分县乡领导等到场吊唁。周边数百名群众以及与刘随伸生前有过交往的同事、朋友也纷纷赶来,送他最后一程。

  遗像上的他,温暖地笑着,目光慈祥,像是看到了西刘庄美好的明天。

  “困难面前,党员就得往前站”

  西刘庄位于老青山脚下,全村辖5个自然村,共210户886人,辖区总面积5.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67亩,山地面积4000余亩,是个典型的山区村,也是省级扶贫开发重点村。

  过去,村里没有饮用水,村民昼夜守着一条石缝抢水吃;粮食不多,只能挖野菜、吃红薯,吃得胃里泛酸;村上有许多“光棍”找不来媳妇儿;养了家禽销售时,由于没有出山的路,经常背着出不了山就死在半路……

  1998年,36岁的刘随伸当选村党支部书记,这个全村少有的高中毕业生一上任就在村两委会上表态,“大家只要心往一处想、劲儿往一处使,就没有干不成的事”,并立下军令状:一定要让西刘庄变个样!

  “出行难、吃水难”是压在村民头上的“两座大山”,刘随伸首先对这两大难题开刀,他一边带领村民动手整修道路,鼓励家家建蓄水池储存雨水,一边积极向有关部门申请项目。

  2002年,一条3公里的通村公路项目落地西刘庄。可其中一段要占用附近黄湾村的3分土地,却怎么也谈不拢。怎么办?“换地!用我家的地换。”刘随伸用自家的6分地进行置换,项目才顺利实施。

  2013年冬,县水利项目落户西刘庄。寒风呼啸、大雪纷飞,刘随伸蹲在打井施工现场守着。“刘书记,您回吧,我们一定用心!”施工人员劝他。“早点见到出水,我心里才踏实。”他从家里搬来木柴,给大家生火取暖,从深夜陪到天亮,工人对这个“轴”书记既惊奇又感动:“俺就没见过这么负责任的村支书。不打出水,就对不起刘书记这一片心。”

  盛夏,村里集中供水的水罐需要清理淤泥,请了几拨工人都不愿做:钱少、活儿重!刘随伸抬头看了看罐,脱了衣裳,拿起工具便进去了。穿个大裤衩的他,在闷热的罐里干了将近一天才把淤泥清理干净,出来时已经虚脱得腿都站不稳了。也是从那时起,老刘落了个腿疼的毛病。

  “困难面前,咱们党员就得往前站。别人不愿干的事儿,咱干!别人不敢干的事儿,咱干!”刘随伸凭着一股子拼劲儿,和全村人一道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

  路通了,水有了,群众欢欣鼓舞,由衷佩服这位好书记。可乡亲们依然穷,刘随伸辗转难眠,思考着西刘庄的发展路子。

  西刘庄耕地少、山地多,非常适合林果种植。

  “我们组织村民代表多次到南阳等地学习考察林果种植,但有不少村民担忧:怕不会种、卖不出。”时任西刘庄第一书记、市林业局高级工程师徐国超说。

每逢盛夏,西刘庄满山的黑李硕果满枝。(资料图)

  “发展路上,我们党员就要先蹚路。”2014年,刘随伸带头种了4亩黑李。村民们这才吃下定心丸,纷纷行动起来。如今,全村林果种植面积1300余亩,35户贫困户发展林果种植,亩均收益4000元以上。

  22年来,刘随伸带着勤劳朴实的西刘庄人,把一个贫困山村变成了山清水秀、富裕文明的明星村。截至去年年底,该村实现整村脱贫摘帽。

  “抓住好机遇,还要干出好成效”

  2006年,国务院扶贫办在全国甄选扶贫资金互助社试点村。“本来西刘庄入围的希望不大,可与国务院扶贫办工作人员接触后,老刘迅速提出了内部联保、网格化管理等想法,引起了他们的很大兴趣。”当时参与互助社项目建设的县扶贫办副主任科员孙长安回忆。

  最终,国务院扶贫办和财政部实施的扶贫资金互助社试点项目落户叶县西刘庄。

刘随伸在公告栏里公示西刘庄扶贫互助资金发放情况。(资料图)

  “入社农户可以借到自己交纳互助金数额10倍的借款,这为贫困群众解了燃眉之急。村民海选出了5人组成理事会。”村委会主任赵红涛说,当时刘随伸高票当选理事长。

  借钱容易还钱难。面对风险,刘随申每一步都走得小心翼翼。他仿照银行标准管理互助社,会商评估、封闭运行、社员监督等,确保了该村资金互助社没有发生一起恶意拖欠贷款事件。


刘随伸设计的互助社社徽。

  在西刘庄村部的一块黑板上,有刘随伸没有写完的《互助社借收款公示榜》。黑板一角还保留着刘随伸设计的互助社社徽:一个五角星,一条蜿蜒的大道,一个雪球从顶端向下滚动,越滚越大。这预示着在党和国家支持下,互助社资金会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带动村民越来越富。

如今的西刘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群众安居乐业。(资料图)

  13年来,西刘庄互助社把各级政府投放的50万元种子资金发展到68万元,借出款项1843笔,累计放款金额达1011万元,帮助186户入社群众发展种植、养殖等产业,从而走上脱贫致富路。

  在西刘庄的示范带动下,截至2018年年底,叶县有170个村成立了资金互助社,总规模达6032.38万元,互助社社员累计达1.2万人。

刘随伸向观摩团介绍西刘庄工作情况。(资料图)

  国家互助资金现场观摩会先后两次在西刘庄召开。叶县的互助资金项目被时任国务院扶贫办常务副主任王国良称作“叶县模式”,要求在全国推广。

  去年,叶县借鉴贵州塘约经验,率先在全省提出“十权同确”,发展村级集体经济。西刘庄作为山区村代表成为全县“十权同确”四个试点村之一。

  在村民大会上,刘随伸手拿着古松推荐的《塘约道路》激动地说:“‘十权同确’将是咱村发展的又一大好机遇,咱一定要抓住抓好,还要干出成效!”

  去年1月20日,发展心切的刘随伸带领西刘庄两委、驻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等一行8人赴贵州省安顺市塘约村考察学习。而这次考察比全县“考察大部队”提前了一个多月。

  当年,占地30亩总投资1060万元的生猪养殖综合体项目在全县选址。但西刘庄多是坡地,没有项目可用的大面积平地,一开始,投资方并不看好西刘庄。

  “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干!”刘随伸带着村民和挖掘机没日没夜苦干,硬是用一个多月时间在山坡上整出了35亩平地,投资方连说“没想到”,并最终让项目落地西刘庄。“是老刘的那股拼劲儿感动了项目投资方。”赵红涛说。

  项目前期需要村里贷款垫资,刘随伸作为村集体经济公司法人,在履行贷款手续时需要夫妻共同担保。今年1月31日是农历腊月二十六,他冒雪骑摩托车载着妻子两次往返县城去银行签字,赶回家时已是半夜,手脚都冻得没了知觉。

  如今,在西刘庄南山坡上,项目连排的“千头线”标准化猪舍主体工程已经完工。

  “建成后可安排至少10名贫困户就业,每年村集体收入增加117万元。可惜刘书记看不到这一天了。”提起一起工作21年的“老战友”,赵红涛的眼睛又红了。

  近年来,在刘随伸的积极争取及上级的支持下,该村还建成了两座村级光伏电站和一座村集体经济标准化厂房。全部投用后,村里集体经济收入可达148.8万元。

  “他对得起全村人,唯独对不起自己的家人”

  村里上点年纪的人都知道,刘随伸是在“苦水儿里泡大的”。他3岁时母亲去世,父亲再婚后儿女众多,无力照顾,刘随伸就跟年迈的堂爷爷一起生活。

  小时候,没人给刘随伸纳鞋底,他就捡别人扔掉的破鞋配着穿;上了初中,要带被子住校,爷俩儿你一针我一线地缝补;当年相亲时,他的裤子是借别人的。但也正是这些苦难让刘随伸天生对百姓多了分怜悯和仁爱。

  2008年,常村镇第一敬老院在西刘庄建成并投入使用,刘随伸兼任敬老院院长,他把生活在这里的老人当作自己的父母一样精心照顾。老人们生病住院,他总是亲自送去看病、亲自陪护。老人们活动少,大便容易干结,刘随伸就用手指将老人的大便抠出来。患前列腺疾病的老人较多,通尿时常常溅刘随伸一身,可他从来没有嫌过脏,等老人尿完端起来就走。

  老人们不仅头疼脑热时找刘随伸,有时候连晚上失眠也找他。多少个夜里,他被老人的电话惊醒,然后失眠到天亮。曾有一位老人,由于同屋的室友病逝,心理压力大,晚上睡不着,刘随伸愣是陪他睡了一个多月。

  2016年正月初五,刘随伸冒雨到外地考察果树种植,赶回村里已是后半夜。极度疲惫的刘随伸回村后没有回家,而是先到敬老院看看。这时,他凑巧发现一位老人掉进一米多深的粪池里。他一点没犹豫,急忙跳进又冷又臭的粪池将老人拉上来。两人一通冲洗,一直折腾到天亮。

  事后,刘随伸说,当晚累得真是没劲了,自己也差点淹死在粪池里。

  送别刘随伸那天,敬老院里能走动的20多名老人全来了。他们艰难地走到刘随申灵堂前作最后道别。87岁的牛兴召老人老泪纵横:“刘院长对我们太好了,我们是老来丧子,这比失去亲孩儿还痛心呀!”

  刘随伸不仅敬老孝老,日常碰到村民的小事也都当成要事来办。

  2016年冬的一个晚上,村民傅连骑电车从镇上回家,走到半道电车便没电了。想想离家还有两公里,他不好意思地敲开了刘随伸家的门。刘随伸二话没说,先是骑上摩托车把傅连送回家。第二天,他又把充满电的电车给傅连送了回来。

  “那晚,刘书记忙活得连饭都没吃。我给他烧鸡蛋茶也被他拦下了,俺这心里过意不去啊!”傅连的妻子李香梅说着说着抹起了眼泪。

得知刘随伸去世的消息,村民李香梅(左)悲痛万分。

  傅连得知刘随伸去世的消息后,哭着跑了两公里山路来到刘随伸家,说什么也要看书记最后一眼:“刘书记总说帮俺的都是小事儿,可对俺来说,这情分一辈子也忘不了啊!”

  在最基层当干部,什么样的群众都会遇到,可无论怎样的人,刘随伸都会宽容以待。

  村上有个单身汉,好逸恶劳,一直想当“贫困户”,通过救助不劳而获,多次“入贫”申请都被刘随伸拒绝。

  今年2月3日是腊月二十九,这天,这个村民酒后来到刘随伸家耍起了酒疯,一边拍桌子,一边破口大骂,放言谁不让他当贫困户,就拿刀捅谁。

  一向温顺的妻子气哭了,儿子站起来抱不平被刘随伸瞪了回去,还有人提议报警,刘随伸却说:“该过年了,他过不好年,我心里也不得劲。”接着,他一直好言劝慰那个村民,直到把他送走。

  “他对得起全村人,唯独对不起自己的家人。”村委委员兼互助社会计傅邦奎想起自己的“老伙计”,眼泪又止不住了。

  贤惠能干的妻子尚跃丽为了让刘随伸能专心干工作,几乎承包了家里、田里所有的活儿。去年,尚跃丽去果园修剪树枝,不小心扎到眼睛,视力现在都没恢复。

  可即便这样,刘随伸经常到家就躺在沙发上对妻子说:“我太累了,你给我烧碗顺气茶吧。”妻子揪两片院里的顺香叶子煮水给他喝,让他好“顺气儿”。同时,多放一个荷包蛋,给他增加点营养。但常常还没等妻子把茶端过去,他就睡着了……

  “经手过千万资金,从没谋过一分钱私利”

  走进刘随伸家,“村支书”的房子与大多数村民家相比显得有些“落伍”:四间红砖柴瓦房是30多年前盖的,儿子结婚的新房就是西边的那间小屋,院子里停着那辆陪伴了他12个年头的摩托车。

  “随伸骑坏的摩托得有五六辆了吧,每天进组入户,进山出山全靠它。”傅邦奎回忆。

  刘随伸是全县唯一一个村党支部书记身份的省党代表、县委委员,每年参加的各级会议不下几十次,但刘随伸往往是最“土”的参会者。因为每次去省市开会,他都要骑摩托车到十几里外饮牛坑村,放好摩托车,然后倒几次公交车和大巴到达会场,一路风尘仆仆。

  “老刘,你总是外出开会,路费从村子的经费里想想办法?”一位村委委员提醒刘随伸。他断然拒绝:“组织上给的荣誉比啥都高,这点儿钱怎么能再麻烦国家?”

  “以刘书记的资历,随时向镇党委、政府提条件、要支持,我们都会优先考虑的,但他从未向组织开过口。”常村镇党委书记王森说。

  据傅邦奎介绍,村里的资金互助社占用费(利息)的六成用于工作人员报酬,理事会按照分工把报酬分为高低两档。“刘书记是理事长,操的心最多,但这么多年却一直坚持拿低档报酬。”

  儿子刘福旺回忆,2000年春节,父亲上街买肉,不小心肉丢了。回到家,刘随伸面带愧意地对妻子说:“丽,你别埋怨我。”妻子抹了抹泪,没吭声。那个春节,他们一家人整个春节没吃一口肉。

  多年来,刘随伸虽然工资微薄,却耐得寂寞、乐于清贫,无论何时去到群众家里,从来不拿“一针一线”。

  村民傅邦超想给父亲办低保,但是他们兄弟几个都在外务工,不符合低保条件,于是他花90多块钱买了一条“帝豪”烟,走进了刘随伸家,刘随伸几次拒绝不下只能先把烟留了下来。

  过了几天,刘随伸见到傅邦超的妻子刘月时不经意地说道:“前几天我借邦超一百块钱,你给他捎回去吧。”刘月回去后才知道,是刘书记把烟钱还给了他们。

  “父亲的低保没办,但是我一点也不记恨刘书记。刘书记这样公平公正,我佩服。”傅邦超低头擦着泪说,“得知他去了,我晌午饭都没吃,觉得这心口啊堵得慌。”

  “刘随伸任村党支部书记22年来,经他手办理的扶贫互助项目资金和有关项目资金达1000多万元,但他从来没有谋取过一分钱的私利。”赵红涛拍着胸脯说,“我敢说经得起任何人来查。”

  刘随伸一生节俭。他在生前交代,自己的丧礼从简,不准收礼。

  刘随伸去世后,全村群众悲痛万分,纷纷来到刘随伸家送礼金表示哀思。刘福旺向大家一个个解释,实在推脱不过,末了跪在院子中哭泣道:“老少爷们儿,行行好,我爸生前有交代,不让收礼,您就算给了我还要退回去。”

  2月24日,在刘随伸去世后的第八天,刘福旺把大家留下的24000元钱全部退了回去。

  …………

  刘随伸一生殊荣无数。在西刘庄村部的一张桌子上,摆满了他的奖章、奖杯和荣誉证书:省“脱贫攻坚工作先进个人”,市“劳动模范”、“民政工作先进个人”,县“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优秀农村党支部书记”、“优秀敬老院院长”、“感动叶县十大年度人物”、叶县第二届“十大孝星”等。

  “老刘的一生干干净净,不着尘埃。这些荣誉是他永恒的财富。”驻村工作队队长滕跃峰忍着悲痛说。

  2月17日,刘随伸像往常一样一大早先到敬老院察看一遍,然后来到村部安排“果树进农家”工作。他焦急地问村干部:“昨天联系的那辆钩机走到哪儿了?今天无论如何要把树坑挖出来。”8点10分,在村部大院,刘随伸突发心梗,被紧急送往常村镇医院。8点50分,医生宣告不治……

  80岁的孙佳芝家住傅家自然村,得知刘随伸去世的消息,老太太弯着腰、拄着拐杖,蹒跚两公里山路,来到刘随伸灵堂前哭喊着:“你就像我的亲儿子,才57岁啊,人太好太年轻,不如让我这糟老婆子替你去呀。”

  百姓爱好官,把泪洒成雨。刘随伸对群众的那股亲劲、抓工作的那股韧劲、干事业的那股拼劲让百姓爱戴、敬畏和拥护。他用一片赤子之心燃尽生命之火,对“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做了最完美的注解。

  青山莽莽,澧水潇潇。刘随伸走了,走得步履匆忙,但他的精神如生他的巍巍青山永固不老,像养他的潺潺澧水润泽四方!(蔡长伟 乔培珠)

  此前报道:

  ·叶县一村支书突发疾病去世 该村扶贫做法曾被国家扶贫办命名为"叶县模式"



编辑:郭同欢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