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创新思政课教学形式,把情景剧搬进课堂。本报资料图片
编者按
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非常必要,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
即日起,本报推出“让思政课‘燃’起来”系列报道,展示我省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的生动实践。
□河南日报记者史晓琪周晓荷
不说大道理,从身边人、身边事中汲取素材,河南大学思政课教师刘嘉尧把课堂变成了“故事会”;“老师,您能不能脱稿讲课”,10年前学生一声怯怯的期待,让初上讲台的郑州大学思政课教师周荣方从此孜孜以求,终于举起了河南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技能大赛第一名的奖杯;不仅把课上得妙趣横生,河南农业大学思政课教师郭武轲就连微信朋友圈也满是“思政味儿”……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深受学生喜爱的思政课教师不断涌现,正是我省加强思政教师队伍建设取得实效的体现。
做信仰之师育时代新人
为了打造一支可信、可敬、可靠、乐为、敢为、有为的思政课教师队伍,我省各级教育部门和大中小学校都在积极探索。
省教育厅相关负责人介绍,我省以培训班为抓手,打造新时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让创新举措扎根;以“名师示范课堂”为引领,助力思政课教师快速成长,让教学质量扎根;以实践研修为契机,促进理论与实践结合,让创新理论扎根。
青少年阶段正处于人生“拔节孕穗期”,迫切需要一批政治强、情怀深的“园丁”修剪和栽培。郑州市第八十五中学不断加强党建工作,在党员教师中定期开展培训活动和理论宣讲,补足教师精神之钙,以此辐射带动全体教师思想理论水平提升;在学校“全员德育制、德育导师制”模式下,每个教师都与学生“手牵手”,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为学生成长成才点亮引路明灯。
如何把曾经枯燥呆板的思政课上得有滋有味、入脑入心,迫切需要一批思维新、视野广的好老师。为此,我省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经常举办青年教师教学观摩、集体备课等活动,提升他们的授课水平,让他们可以深入浅出地讲好、讲透深奥的理论,思政课已成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课程。
榜样上讲台思政动人心
“同学们,今天我讲的内容是‘奋斗、创新、责任——京华的40年变迁’。”河南师范大学的讲台上,享誉全国的新乡先进典型刘志华为同学们上起了思政课。
去年年底,吴金印、刘志华、张荣锁、耿瑞先、裴春亮、范海涛、史世领、赵化录等8人受聘为河南师范大学思政课首批特聘教授。“吴金印常说,老百姓养鸡为下蛋,养狗为看门,养我们干部为啥?如果我们不为老百姓办事,连鸡狗都不如;张荣锁在悬崖峭壁上为乡亲们开凿出通往外面世界的大道,为他们打开希望之门、致富之门……‘新乡先进群体’本身,就是一部生动的思政课教材。”河南师范大学的学子们纷纷表示。
在郑州市二七区陇西小学南校区,数学老师常青把德育课程《党史立志》上“红”了。“这是我家的传家宝,是我的姥姥姥爷第一次去东北时特意带回来的。”手捧红布包裹着的“桦树皮”,常青说:“它难以下咽,但我的外曾祖父杨靖宇,当年就是靠吃这个打日寇、干革命,他的精神深深地影响了我们。”她讲得动情,孩子们听得认真,眼神中流露出对英雄的崇拜。常青传承着“严要求,重责任,懂知足”的朴素家风,好老师讲熟悉的英雄,更打动人心。
一批自律严、人格正,来自社会大舞台的思政老师,自觉弘扬主旋律,积极传播正能量,已成学生喜爱并愿意追随的人。
记者手记
春回大地,一片生机。在这个播种希望的季节里,一粒粒理想信念的种子正在广大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
走在生机勃勃的校园里,我们听到,稚嫩童声齐诵《少年中国说》;我们看到,甘心奉献的教师点燃了青春壮志;我们感受到,思政课正在迸发出铸魂育人的强大动力。
这股力量的背后,是思政课教师夜以继日的孜孜以求,是高尚心灵润物无声的培育滋养。在新时代,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为了培养更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中原大地上,越来越多教师担负起立德树人的时代重任,他们坚定信念、师德为先,他们淡泊名利、教书育人,他们探索创新、苦练内功,展示着河南思政课教师队伍的新形象,书写着河南思政教育的新篇章。
经师易得,人师难求。时代呼唤更多可信、可敬、可靠,乐为、敢为、有为的思政课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