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8·20”抗灾抢险的英雄们

2019年03月20日13:52

来源:《求是》

  中宣部授予中船重工第七六○研究所抗灾抢险英雄群体“时代楷模”称号

  风暴中的抢险现场。这是当时七六○所参与抢险的同志用手机拍摄的现场录像截屏。这一真实场面后来被称为“台风中最英勇的逆行”。 七六○所供图

  黄群同志在主持会议讨论 杨青/摄

  宋月才同志工作照 中船重工供图

  姜开斌同志工作照 中船重工供图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祖国是人民最坚实的依靠,英雄是民族最闪亮的坐标。

  ——习近平

  七六〇所南码头长度只有300米,从头走到尾只需要几分钟。

  码头呈L型伸向前方,码头上被巨浪撕裂开的水泥地面上,仍然可以看到当时叉车被海浪冲走时留下的深深划痕,依然能看到被风暴摧毁变形的悬梯……

  夏天早已过去,冬天悄然来临,此时,大海显得格外宁静。

  这里是中船重工大连七六〇研究所南码头,一个让人们永远铭记的地方。就在2018年夏天,那个无法忘记的8月20日,在这里发生了一场惊心动魄的生死搏斗。

  在这个码头边,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怀揣着梦想,坚守着责任和信念,把自己默默奉献给了祖国的船舶科研事业。如果不遭遇这场突发事件,也许很多人都不会认识他们。然而,就在那一天,就在那个生死攸关的时候,他们不顾个人安危,挺身向前,用果断的行动和无畏的精神,保护国家财产和人民生命安全。黄群、宋月才、姜开斌三个人更是用自己宝贵的生命,谱写出一首忠诚担当、许党报国的英雄赞歌……

  “温比亚”掀起惊涛骇浪

  整个晚上,七六〇所的规划处副处长孙逊一直在手机上观察着卫星云图。白天,台风并没有往大连方向来,而是往天津和秦皇岛方向去了,孙逊还和天津的朋友们说:你们注意了,台风要到了。

  2018年的夏天注定是个不平凡的夏天。这个夏天里,台风格外任性,而位于辽东半岛最南端的大连,仿佛成了狂风暴雨恣意妄为的战场,“安比”、“云雀”、“魔蝎”等台风相继登场,一次比一次猛烈,一次比一次惊心。

  8月17日,第18号强热带风暴台风“温比亚”从我国东部登陆。每次台风来袭之前,位于大连南部海滨的中船重工七六〇研究所从上到下都高度警惕,停靠在研究所南码头上的国家某重点试验平台,凝结了全所职工的心血,不能丝毫懈怠。

  8月19日傍晚,大连气象局发布了大风橙色预警。试验平台按照应急预案加强部署,采取加装缆绳、更换钢丝扣等措施进行加固,并将试验平台夜间保障人员由2人增加到4人,24小时严密监控试验平台情况,做好抗击台风抵御风浪的一切准备,确保试验平台万无一失。

  后半夜两点多,孙逊发现卫星云图上风向开始变得捉摸不定,台风没有像白天预报的方向前行,而是突然开始转向。孙逊负责试验平台建设工作,他担心试验平台的情况,在漆黑的夜色中顶着大雨开车往单位奔去。

  孙逊后半夜三点到单位时,分管安全工作的副所长黄群和宋月才等相关值班人员都在,他们已经多次到码头上检查。此时,海上风只有8级,从值班室望过去,探照灯下的平台并无异样。

  然而,到8月20日凌晨,台风“温比亚”突然发威,变换路径,掉头向大连扑来。

  台风陡然升级,让人猝不及防,大海现出了恶魔般狰狞的面孔,一排排巨浪以前所未有的凶猛之势扑向码头,早已严阵以待的试验平台也在巨浪的冲击下开始大幅度起伏摇摆。正在试验平台上值班的刘子辉等4人,第一时间感受到了平台的异常,随着剧烈的震荡,码头上的缆桩发出断裂的声音,平台刹那间陷入了危险境地。

  9时30分,对讲机里不断传来“2号系缆柱变形”、“首部缆绳吃紧”、“2号缆绳双系缆柱断裂”、“1号系缆柱断裂”的报告,10时20分,平台8根缆桩已断裂4根。

  试验平台上传来的消息,让所有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黄群和试验平台负责人宋月才、试验平台机电负责人姜开斌等当时在场的十几个人,焦急地聚集在岸边的三楼值班室,透过值班室窗户望出去,能看到大浪高过四五十米,直接从值班室楼顶呼啸而过,拍到后山,在窗户上留下模糊一片。

  险情严峻,情况万分危急。如果不果断采取措施,可能会造成平台失控、毁损、倾覆、沉没,带来严重损失,不仅大家倾注多年心血的试验平台可能毁于一旦,平台上的刘子辉等4位值班同志生命也会受到严重威胁。

  前方告急!码头告急!试验平台告急!试验平台上4位值班同志告急!

  真的勇士,向死而生

  生死攸关的时刻,黄群、宋月才、姜开斌和孙逊等在场人员,默契又迅速穿上救生衣,携带备用缆绳,带上高频对讲机,毫不犹豫地向码头冲去,去捆绑加固试验平台,救援被困在试验平台上的4名同志。

  巨浪裹挟着狂风,像一堵堵坚硬的墙,排山倒海般砸向码头,雨水和海浪打在人的脸上如同刀割一样疼痛,根本睁不开眼睛,呼吸也变得非常困难。码头上的海水已经齐腰深,大家行进得异常艰难。此时,他们还不知道,气象台10时13分刚刚发布大风红色预警信号,黄海北部风力10级,局部阵风11级,最高达13级。

  在巨浪的间歇里,他们用叉车推着缆绳一起向码头行进,但风浪一阵猛过一阵,推着叉车根本走不动。大家用同一根缆绳串连起来,共同牵挽,依次抓着缆绳,顶着风浪携手向前,一阵接一阵的狂风大浪不时把人打倒在地,倒下,爬起来,继续前行,再倒下,再爬起来,再前行!每向前一步都异常艰难,每向前一步都更加危险,但没有一个人退缩。

  终于,他们艰难到达试验平台旁,大家争分夺秒,分工协作,加固试验平台,在风浪的抽打中,弯腰低头,全神贯注,抛缆,系扣……

  此时的他们哪里知道,更大的危险还在后面。

  正当他们全神贯注工作时,一个巨浪打了过来,瞬间把处在码头最边沿最前面抢险作业的黄群和姜开斌两个人卷入海中,在狂风中,孙逊听到宋月才几乎是失声一般大喊:“快救黄所,快救老姜!”

  一直冲在最前面的黄群和姜开斌两个人,被大浪打到了海里,落在了码头坚硬的水泥墙与钢质试验平台之间的海水中,汹涌的海浪推搡着两个人在码头与平台之间来回撞击。

  码头上的所有人焦急万分,不停地往黄群、姜开斌身上抛绳施救。终于,他们两个人抓住了缆绳,但是,码头地面与海面落差高达3米,拉着缆绳的黄群和姜开斌,一次次被海浪打入海里。几度失手后,黄群在海里无力地挣扎着,而姜开斌则在海水的冲击中,时浮时沉,奄奄一息……

  情急之下,已近60岁的黄超富抓住缆绳,奋不顾身跳进海里。他游到最近的姜开斌身边时,姜开斌已失去意识,他用尽气力把姜开斌向上托举,努力把缆绳绑到姜开斌的腰上。风浪实在太大了,缆绳根本套不住姜开斌,黄超富的两条腿死死地夹住水里的缆绳,一边紧紧抱住姜开斌,但一个接一个不断翻滚的巨浪一次又一次把他俩打散……

  而此时,在同志们的奋力抢救下,他们心中无比宝贵的试验平台加固后已经安然无恙。

  当平台上的4个人齐心协力将筋疲力尽的黄超富拉上来的时候,缆绳已经把他的全身划得鲜血淋漓,但他的心更是撕裂般的疼痛,为自己无法救上黄群、无法救上姜开斌泪流不止。

  还没有喘一口气,又一个大浪打过来,正在码头上救援的孙逊和贾凌军、董江一起被卷入大海。

  为避免更多的人员落水,有多年航海经验的宋月才果断决定,码头所有人员全部撤离,并请求支援。

  大家让宋月才一起撤退,但宋月才不撤,他坚持让大家先撤,他负责断后。他说“无论发生什么事情,我就是拼了命也要把平台保住”。

  刚落水时,孙逊还挺冷静,他是80后,身高体健,水性也好,一开始落水时,他还能抓住码头上抛下来的绳子往上攀,但每攀上一半,大浪就把他砸向海里。几个回合之后,他的体力就被拉没了。当又一个巨浪袭来时,孙逊被抛出码头和试验平台的区域,直接翻滚进远离码头的大海中。

  绳子再也够不着了,码头也越来越远,风浪中的战友已经变得模糊了,孙逊回头望了试验平台一眼,解开缠在腰上的缆绳,一边漂浮一边顺着海浪尽力向岸滩游去。

  这是他平时轻松游过的距离。但此时,离岸边几百米的距离对他来说仿佛是一道道难以逾越的鬼门关,一开始他还能看到岸滩上有人向他打手势,鼓励他坚持,但渐渐地,他什么也看不见了……

  此时,七六〇所车队队长阎堃已经赶到码头,看到巨浪中的孙逊,没有任何犹豫,绑上救生圈和救生绳,戴上泳镜,纵身跃入大海,奋力向孙逊游去。

  孙逊任由阎堃抱着他向岸边游去,风浪太大了,两个人始终无法靠近岸边。不知过了多久,孙逊感觉到双脚已经触到了海滩。模糊中,他看到阎堃眼眶周围和头上脸上全是沙子。

  看到围过来的同事,孙逊无力地说,海里还有人,快去救他们。

  孙逊并不知道,他在海里已经漂浮了两个多小时,他是最后一个被救上来的。

  孙逊不知道,坚守在码头上的宋月才已经牺牲了。

  当天中午,在七六〇所和当地多方救援力量的参与下,冲进码头抢险和试验平台上的值班人员以及参与救援的14名同志安然无恙,试验平台也安然无恙,而共产党员黄群、宋月才、姜开斌三个人却在抢险中壮烈牺牲。

  危急时刻,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在国家财产遭遇危机的紧要关头,三个人用宝贵生命,践行了共产党员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的初心和誓言。

  使命高于一切

  三位英雄牺牲后,在距离码头1海里处,七六〇所举行了集体海上祭奠,为英雄送行。90后的李克忠跟老宋最亲,他清楚记得宋月才曾跟他说,等咱们的试验平台工作完成了,大家一定好好约上一场酒,好好聚一聚。他在祭奠现场几度哽咽:“宋叔,现在平台工作还没完成,您却走了,等平台工作完成的那一天,我会带上一瓶酒洒进海里。宋叔,我知道,您就在那里,宋叔,我们很想您!”李克忠知道,虽然老船长再也不能听见,再也不能看见,但是,他要让老船长放心,国家的使命我们一定会完成。

  黄群:“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

  8月15日那天,黄群在工作日记扉页上一笔一划、工工整整写下“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这是入党誓词里的一句话。

  5天之后,他挺身而出,英勇无惧,壮烈牺牲。在短暂而忙碌的一生划上句号的那一刻,黄群同志也用热血和生命书写了一名党员领导干部对党忠诚、许党报国的壮丽篇章。他用行动践行了这一誓言。

  “他常说,为官避事平生耻,在位更须有担当。这是他的座右铭,更是他一生工作岁月的写照。我想,他的内心一定是溢满激情的。而他生前的同事、他一手培养起来的年轻人,只能在泪水中,一次次回想有关黄总的桩桩幕幕往事,还有他留给我们的点点滴滴温情……”中船重工七一九所质量部的章婷说。

  在妻子亢群的眼里,在风浪面前英勇无畏的黄群,却是生活中的暖男。2017年4月,时年51岁的黄群,从七一九所副总质量师提任七六〇所副所长,只身从武汉到大连任职,重新过上“单身”生活。这时,儿子已经到国外读书,爱人留在武汉,一家三口,天各一方。有人不解,告别年迈的母亲、爱人和牵挂的家人还有熟悉的工作环境,究竟图的什么?他在一封给儿子的信中写道:“离开为之奋斗了20多年的单位,毕竟是新的挑战,但我想,人生就是不断的挑战证明自己的能力,在挑战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1992年结婚后,黄群一直在葫芦岛驻厂,儿子四岁前黄群就没怎么在家待过。工作之余,黄群非常想念妻子,牵挂孩子。那时候,他几乎每两天就写一封信,每一封信都表达了他对家人满满的思念和牵挂。

  “天气冷,一定要给儿子戴上围巾和口罩,实在太冷的话,如下雪,就用自行车推着送他,我送他时也曾看到有的妈妈就推着车子送孩子去幼儿园。”

  “你瞧我说着说着又说到儿子身上了,因为我太爱他了,爱他,其实也是爱你的一部分,也是爱我们这样一个家,我一直想给你们带来欢乐与幸福。”

  因长年在外驻厂,每次当黄群归心似箭地从现场赶回家时,好几个月没见面的孩子竟睁大双眼,一脸戒备地将他当成陌生人。虽然驻厂艰苦,但黄群想的是,能到现场跟船,完成一次“国之重器”从建造到航行试验的全过程,是年轻人难得的学习和成长机会。刻苦严谨的作风,过硬的技术,使他很快在同龄人中脱颖而出,成为当时七一九所最年轻的主任设计师。

  “立标准,健体系,细检验,重过程,一丝不苟严谨认真难以计;出关山,入紫阳,迁藏龙,转滨海,一路征程以身许国军工强”,这是七一九所微信公众号里的一份留言,难抑悲痛的同事用一副对联,寄托对黄群的崇敬和哀思。

  黄群是个念旧的人,他经常去看望已经年迈的中学语文老师;他惦记年近80的老母亲,每天晚上都会定时打电话向老母亲报平安;他想念妻子和儿子,每天晚上都会和他们微信视频聊天……

  8月19日晚上,黄群发送给妻子的一条消息中写道:今晚台风,我又去办公室值班了。认真负责的黄群,熬夜加班是他的工作常态,然而谁也想不到的是,就在这条消息发出12个小时后,他义无反顾地冲入了风暴中心,把自己献给了一生钟爱的船舶事业。

  亢群告诉我,黄群自小体弱,为了增强体质,他养成了锻炼身体的好习惯,身体也越来越强壮。他喜欢跑步,经常到家附近的大学操场上跑步,在外地进修,就到驻地附近的大学操场上去跑,到了大连后,他仍然保持着跑步的习惯。黄群对大学有感情,武汉是大学城,黄群有一个愿望:要跑遍武汉每一所大学的操场。

  亢群站在家附近的学校操场旁,仿佛看到了黄群奔跑的身影,那身影要多矫健,有多矫健;要多温暖,有多温暖……

  宋月才:“小黑之家”的“老船长”

  2011年底,已经退休的宋月才接到邀请,请他参加中船重工七六〇研究所国家某重点试验平台建设,他兴奋不已:“太好了!我太熟悉了,闭着眼睛我都能摸到每一个角落!让我来招兵买马吧!”陆陆续续,试验平台的人招来了,组成了“小黑”之家。

  “小黑”是宋月才给试验平台起的名字。叫它“小黑”,是因为七六〇所上上下下都把试验平台当作自己的孩子,宝贝得不得了。宋月才把试验平台团队的微信群命名为“小黑之家”,给自己起了新名字“老船长”。

  “老船长”出生于1957年1月,18岁时,到农村插队落户,1976年应征入伍,从此与海军结下不解之缘。1979年他考入军校,1991年再次深造。从一名普通战士成长为舰船负责人,每一步他都走得坚实有力。

  在同事们的眼里,“老船长”宋月才言语不多,几乎没有什么业余爱好,天天都是“三点一线”,除了在试验平台工作、食堂吃饭,就是一个人钻在办公室里,埋头编写平台操作培训教材,用“二指禅”往电脑里敲字。几年下来,积累了几十万字,装订成7本厚厚的教材。这些教材,既是工作标准、操作规范,也是试验平台的安全保障、生命所系。

  2018年4月,老战友宋良见到宋月才,说:“老哥,怎看到你的身体大不如从前了?别干了,要多休息。”宋月才悄悄说:“查出糖尿病了。我现在必须给平台带出一支政治过硬、业务过硬、作风过硬的队伍,再干几年,等平台走上正轨,一切运行正常,找好了接班人,我就回家歇着去。”

  “小黑”已经六岁,已经长大了,谁也没想到,老船长却与“小黑”永别了。这六七年,老船长对“小黑”付出了太多心血。老船长对平台的各方面都了如指掌,从一开始,他既要当甲方,严把技术质量关,又常常给船厂出谋划策,提出改造建议,做了乙方的义务技术指导。船厂的同志哪怕是一个小小的希望和要求,他都主动配合帮助,除了技术质量,再没对船厂提出任何个人要求。因此,船厂负责改造项目的上上下下,对他都是一个字:“服”。这个服,不只技术上,更是钦佩老船长的敬业精神和人品。

  作为一个老艇长,他曾在穿越台湾海峡时面对巨浪,把自己捆在舰桥上指挥作业;曾在南沙巡逻时周密计划保证航海安全,何曾惧过风浪与生死?8月20日,他在大风大浪面前冲锋向前,勇敢坚守,直到生命的尽头。

  “对党绝对忠诚,平时看得出来,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急关头豁得出来。”同事宋健说,“老宋把生命中的35年,都奉献给了他所热爱的船舶事业,把生命中的最后7年都奉献给了试验平台。老宋,当初我就该拼尽全力拉着你离开。可是我知道我做不到,因为你的同事、战友还在大海里,你的‘孩子’还在被风浪冲击。我知道他们在你心里的地位是多么重要,再大的阻力都不可撼动。而我现在终于明白,你当初说的爱,就是那份刻进骨子里,甘愿为了国家的船舶事业牺牲一切的挚爱。”

  姜开斌:老兵一生最恋大海

  8月16号那天,姜开斌通过微信向党支部交了这个月的党费,谁都没有想到,这是他最后一次交党费。

  2017年年底的一天,身在湖南常德、已经退休的姜开斌接到老战友刘子辉的电话,这个电话,点燃了他心中深埋已久的梦想。当他知道国家的试验平台需要他这个有经验的老兵时,想到自己所掌握的技能还能为部队装备研发贡献力量,姜开斌开心极了!要知道,他做梦都想重回军营,重新开始军旅生涯,重续那份割舍不下的军人情结。

  刘子辉当时在电话里对姜开斌说,我们这么大年纪了,还能走过去的路,还能干过去的工作,是不是特别有意义。姜开斌听了特别高兴。他说退伍这么长时间了,可能很多东西都生疏了,但他说他还想着部队,怀念部队的生活。当时刘子辉还担心他去大连会不习惯,姜开斌却说,大连是他的第二故乡,他爱这个工作,爱大海。

  大连,他一定要去!

  到海上试验平台工作需要严格的身体审查,他担心自己不能过关,积极加强锻炼,保持着旺盛的精力。2018年3月,姜开斌接到了正式工作邀请,重回大连。此时,他离开部队已经29年了。

  姜开斌出生在农村,从小就有一个梦想,就是成为一名军人。1976年,他如愿参军,来到大连,成为一名海军战士,参军第二年,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聪明好学,喜欢钻研,1978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海军工程学院。在校期间,他成绩优秀,毕业时,学校要留他当教官,但他想念部队,想念朝夕相处的战友,想念大海,更有一份难舍的情怀在心里。他说:“我是部队培养出来的,我要回到部队去。”

  他太热爱大海,太热爱部队了。海上训练特别枯燥和艰苦,但他总是乐在其中。功夫不负有心人,他很快练就了一身绝活。动力系统出现故障,他仅凭耳朵就判断问题出在哪里,很快成为技术和业务上的行家里手,担任了潜艇机电长。

  后来,女儿出生了。女儿出生后体弱多病,爱人身体也不好,母女俩在湖南常德,而他远在大连。千里之遥,他有劲使不上。爱人让他转业,他却始终不舍得离开部队。姜开斌爱人珍藏了近百封家书,那是姜开斌当年写给家里的信。他在给爱人的一封信里写道:“我们是新时代的青年,应该志在四方。历史上的一些伟人,都是奔走在外,很少人在家乡搞出一番事业来。我当然不能与历史上的伟人比,但我想,我们应该想远一些,想开一些。”

  1989年,在部队工作了13年之后,他从大连海军某部机电长的岗位上退伍转业,脱下了雪白的海军军装,万般不舍地离开了部队,回到湖南省常德市,做了一名物价局的公务员,从此把梦想深深地埋在心中。

  回到地方后,姜开斌心中的军人情结从来没有断过,每天早上还像在部队一样5点起床锻炼。他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他经常说:“当过兵的人,就没有干不了的事。”不到3个月,姜开斌就把与工作相关的政策和法规学得滚瓜烂熟。1998年洞庭湖发大水,姜开斌主动报名要求到防汛第一线。那段时间他吃住在大堤上,查管涌,排险情,泥里水里,一马当先。2008年1月南方遭遇冰灾,姜开斌预感到由于春节临近,恶劣气候有可能导致市场价格混乱,于是他主动要求带队到城乡去检查物价。

  经常,他抚摸着珍藏多年的海军服,默默沉思。他一直保留着读军校时的学习笔记,经常看那些从部队带回来的海军书籍、舰船书籍等,这些书籍总是摆在他家里书橱最醒目的位置。有了外孙后,他郑重叮嘱女儿,等两个小外孙长大后,一定要考军校当海军,他特意给两个小外孙每个人买了一套海魂衫,他要让两个小外孙继续圆他的军人梦。

  去大连的前一天晚上,姜开斌十分兴奋,就要回到他眷恋一辈子的大海边,他无法不激动。他不停地给亲戚和战友们打电话,说“我要奔赴新的战场了!”这一天他似乎等了好久,好像时刻都在梦想着,准备着重回到国防一线,回到祖国的万里海疆。

  也许,作为军人,姜开斌从来没有甘心过那种一眼望到底的生活;也许,作为军人,他心中储备了太多的能量,有着聚集已久的激情与渴望。回到试验平台,姜开斌立即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他经验丰富,熟悉设备结构,对轮机、电路等系统非常精通,他指导年轻人完成了各种高难度任务。尽管试验平台活动空间闷热潮湿,狭小局促,但他并不在意,一门心思投入到工作中,享受着工作的快乐。

  20号那天早晨,姜开斌和爱人通话,他说“大连今天有台风,外面风大雨大,我和其他同事都在值班。”没想到,这竟然是夫妻俩最后一次通话。

  姜开斌牺牲后,大家都不敢相信是真的。有一个老战友说:“在战友们经常聚会的地方,在他常走的路口,在他经常锻炼的小树林里,总感觉到斌哥会从哪个拐角,笑呵呵地走过来。”

  姜开斌牺牲后战友们第一次聚会时,在饭桌上专门为姜开斌摆上一套餐具,倒上一杯酒,战友们齐声喊着他的名字:“姜开斌,第一杯酒,我们敬你!”

  英雄永不退缩

  2018年9月14日,在中央电视台时代楷模发布厅,中共中央宣传部向全社会公开发布中船重工第七六〇研究所抗灾抢险英雄群体的先进事迹,授予他们“时代楷模”称号,授奖词中说:“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褒扬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共产党员对党忠诚、恪尽职守、不怕牺牲的优秀品格,用宝贵生命践行了共产党员‘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的初心和誓言,他们是共产党员的优秀代表、时代楷模。”

  不久前的一天,孙逊陪同某单位党建活动的一群年轻人,来到中船重工七六〇研究所的南码头上,向他们讲述那场惊天动地的英雄壮举。作为一个在狂风巨浪中落入大海长达2个小时、与死神擦肩而过的人,每每想起那场惊心动魄、生死一瞬的海上保卫战,想到永远离去的好领导、好战友,孙逊总是情不自禁悲从中来,泪满衣襟。孙逊说:人们常说,男儿有泪不轻弹,但那是未到伤心动情时。我的领导和战友们以英勇无畏、舍生忘死的悲壮行为,生动具体地告诉了我,究竟什么才是对党绝对忠诚,什么才是真正勇于担当,什么才是生死与共的战友之情。

  尽管每次回忆都很痛苦,但向人们讲述那场惊心动魄的战斗,孙逊觉得有责任把英雄的铁骨丹心告诉人们。他还要把战友间的生死情义高声歌颂,更要把英雄们未竟的事业完成。

  他要告诉人们,是什么让这些英雄们如此挚爱国防军工、船舶建设,时时为先锋、处处做表率?他要告诉人们,是什么让这些英雄们视党的事业如生命,视身边同事如亲人?他要告诉人们,是什么让这些英雄在生与死的考验面前舍生忘死、毫不犹豫?是信念,是精神。是英雄们拥有对党忠诚、许党报国的坚定信念;是英雄们拥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政治品格;是英雄们拥有冲锋在前、率先垂范的先锋本色;是英雄们拥有恪尽职守、勇于担当的职业风范。

  他要告诉人们,无论何时,我们的英雄们永不退缩!我们共产党员永不退缩!

  “8·20”抗灾抢险英雄群体,是一个镌刻着满满爱岗敬业的精神标杆,是一座高扬着艰苦奋斗、无私奉献旗帜的高山,是一个蕴藏着对党忠诚、热爱祖国深厚价值的富矿。

  让我们记住这些英雄吧!

  黄群,一个优秀的共产党员,英雄团队的带头人,“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宋月才,军人出身的硬汉,在生死关头让他人先撤、自己断后;姜开斌,“花甲不是界限、忠诚永不退伍”的老党员。还有黄超富、孙逊、阎堃、高天山、李克忠、贾凌军、宋健、王贵龙、李雪冰、董江、刘子辉、蔡国安、李晓、单正磊,等等,他们在国家财产面临巨大威胁的时候,在战友生命面临巨大危险的时候,个个奋勇向前,不怕牺牲,无畏无惧!

  致敬英雄!

  作者:大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

编辑:臧小景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