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背过的诗,总有一天会懂

2019年03月23日09:31

来源:大河报

  大河青少年诗词之旅第一堂在杜甫故里

  孩子们在白居易陵园集体诵读诗篇

  每逢海棠花节,潘志永会带领学生们“实地教学”。

  图片元素来自《凯叔选给孩子的99首词》插图

  本版插图李庆琦

  □策划体娱文创部执行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 王小娟

  难道,眼前的琐碎生活和诗情画意就一定冲突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当谈起古诗词在现代人生活中的作用这个话题,无论是中华诗词学会常务理事兼河南诗词学会副会长的王国钦,还是从事小学语文教育19年的潘志永,他们的观点都是出奇地一致——诗词应该成为每个人生命的底色,读诗不仅是知识教育,更重要的是修身、立德。即使隔了千年时光,重拾这些诗句,读起来依旧朗朗上口,毫无理解障碍,而且所传达的诗意也让人倍觉治愈,不由得感叹岁月静好。古人告诉我们:诗不是我们生活之外的艺术,诗也不是用来背的,关键是看它能否与我们的生命音声相和。其实,诗就是我们的生活。

  1

  在孩子心中埋下诗歌的种子

  作为中华诗词学会常务理事兼河南诗词学会副会长,同时又是中国毛泽东诗词研究会常务理事,王国钦对于中国诗词有着深厚的感情。“咱们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书、画三种文化形式,诗绝对是老大。”不过当下,书和画的市场价值远远大于诗。“现在有点搞反了,书画应该是诗内容的承载者,但是现在的书画更值钱。”王国钦无奈地笑道。

  从古至今,中国孩子都经历了牙牙学语背古诗的时光,从《诗经》里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到骆宾王的“鹅鹅鹅,曲项向天歌”,李绅的“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这些传诵千年的诗作名篇,几乎都伴随着每个中国人的孩提时代,在孩子们生命中第一次读诗时,接触到的就是这些千古佳作。“谁能想象得到,3000多年前的中国,《诗经》里的爱情诗就这么通俗耐读优美热烈!”王国钦感慨地说,“全世界的四大文明古国,只有中国的文化一直在传承,从未断档,其中诗歌起到了非常卓著的作用。咱们当代人,更要有一种传承历史的责任感,就要让诗词融入到每一个牙牙学语的孩子血液当中,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埋下诗歌的种子。”

  对于“传承”,从教19年的河南省实验小学资深语文老师潘志永一直在身体力行。“我的班里有一个规矩,那就是在他们小学毕业之前,必须会背150首中国古诗词,才算圆满完成小学课程。”在潘志永的手机里,一直存着150首古诗词,有唐诗、宋词、古体诗,按照从易到难的顺序排列,每个年级,每个阶段,背哪类诗,潘志永心里像明镜一样,并且在他的语文课堂上,经常给孩子们背诵古诗,播放古诗词的幻灯片,让孩子们更加身临其境地理解古诗词。

  2

  背的那些诗词像是看不懂的画面存在心里

  一说起死记硬背,许多人都会浮现出鄙视不屑的表情。事实上,对于诵读古诗词,尤其是从娃娃抓起的诵读古诗词,死记硬背是在业内比较认同的一种方式。“要想真正让中国的诗词之美永流传,必须靠孩子们,但要靠他们,死记硬背的方式还是不错的。”王国钦说。

  《中国诗词大会》第四季总冠军陈更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我不觉得对孩子来说背诗词是痛苦的。中国诗词朗朗上口,音韵和谐,节奏明快,背起来读起来,都会让孩子感到本能的快乐,同时有成就感。即使并不理解诗词的深层含义,他们也能或多或少地感觉到一种朦胧的美,我坚信这一点。”

  孩子的记忆力惊人,依靠这种天赋去背诵大量的古诗词名篇名作,速度和效率明显高于成年人。“这也就是为什么我要求学生必须要背诵,不管你懂不懂含义,先会背。”潘志永说。在他的经验中,孩子从3岁开始接触古诗词,由家长带领着诵读,或者让孩子听一些有声诗词读本,“孩子肯定听不懂,但是家长可以营造一种诗意的氛围,这种氛围最能打动孩子。有一句话叫熟能生巧,背诵得多了,即便只是死记硬背,自然也就埋下了诗词的种子。”

  一旦进入到小学阶段,孩子们的思维能力逐渐增强,就可以给他们讲解诗的意境和含义。“基本上,10岁以后的孩子们都完全可以理解古诗词的所有含义了,不管是五言、七言、绝句、律诗,理解起来都完全没问题了,这个时候就要加入丰富的故事背景,作者的思想感情,开拓孩子的想象空间。”潘志永举了一个例子,例如在寒冬,北风凛冽,天空阴沉,行人都急匆匆地奔走,到了家,烤着炉子,外边洋洋洒洒地下起了雪,这时候就突然懂得了什么是“晚来天欲雪”,什么是“红泥小火炉”;夏天,去湖里玩,小舟在荷叶中穿过,知道了什么是“接天莲叶无穷碧”,什么是“水光潋滟晴方好”;秋天,过了天高云淡,就是凉风乍起,梧叶飘黄,知道了什么是“老树呈秋色”,什么是“苒苒物华休”。

  “你曾经听不懂的却会背的那些诗词,像是看不懂的画面,一直存在心里。一天,遇到了某个风景,某份心情,某个人,就忽然明白了那首诗,那句词,那幅画。”王国钦说。

  在灿若星河的中国诗人中,李白、杜甫、白居易站到了高高的塔尖,成就斐然。“你想过没有,如果仅仅是他们几个塔尖的人物,中国文化绝不会这么源远流长,也不会这么璀璨。”王国钦说,“我们需要鼓励更多人加入进来,巩固壮大我们的塔基,这样才能保证中华文明生生不息。有许多人可能真的是才气不够,但是人家天天写,这种精神也是值得鼓励的。不能保证每个人都能成为诗人,但要保证自己有一颗诗意的心。”

  “请君伴我一路行,青山绿水和鸟鸣。突发灵感心清净,昼夜作诗到天明。”这是热播电视剧《都挺好》中苏大强写的一首诗。此诗一出,笑声不断,#苏大强体诗句#也被网友顶上了微博热搜,网友们更是坐不住了,纷纷上传自己写的诗,还将这种诗命名为“苏大强体诗句”。于是乎,开启了“斗诗”模式。

  这虽然是个笑话,但中国人对诗词的喜爱程度可见一斑。《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等节目一季更比一季火,无非说透了一些本质——今天的我们该怎样正确地理解和亲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选手们爱诗、读诗、用诗的模样,恰是诗词“活”在今天、“浸”入生活的上佳例证。

  3

  不同的人从诗中读到了不同的意趣

  41岁的陈建先生是一名企业高管,除了日常的工作,他最大的爱好就是跑步和读诗。“我身上会随时带一本袖珍的诗词读本,还有手机里下载了一个读诗APP。我在排队、堵车时,情绪容易躁动,这时就拿出来翻一翻,欣赏一下那些美妙的文字,焦躁的情绪缓解了不少。”

  陈建从诗词中读到的是一种豁达开阔的人生境界,当然也有其他人从诗中读到了其他不同的意趣。

  对此观点,郑州商学院副教授、杜甫研究所专职所长海萌莹颇有感悟,这所高校有着全国唯一的校内杜甫研究所,这得益于校址在杜甫故里巩义的缘故。海萌莹告诉记者:“以杜甫为例,杜甫一生留下诗篇无数,但是不同的人对他的诗就有着不同的解读。有人读出了他对祖国的爱,有人读出了他的忧国忧民,有人读出了他对妻子兄弟的爱,有人读出了他的现实借鉴意义,正是因为杜甫是一位‘多情的诗人’。这里所说的‘多情’,不是泛泛的男女之情,而是一种对万事万物的情感,杜甫都用情很深。”

  陶渊明的“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一种超凡脱俗的境界。陈子昂的“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是一种对时间和空间的思考。张若虚的“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表达了一种对哲学的追问。苏轼的“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写尽了人生的旷达……海萌莹评价说:“诗的灵魂是思想内容,必须要把它放在第一位,至于表现的艺术形式、艺术特色,应该是为思想内容服务。”

  4

  看不见的东西往往有大用

  相对于人们日常掌握的许多实用性技能,譬如外语、驾驶、乐器等,吟诗作赋看不见摸不着,并且“实用性”不强。对于这个观点,潘志永给予了反驳。“不夸张地说,我教过的孩子,凡是诗词能力强的,在他的人际交往、表达能力、性格养成等多方面都表现出了过人之处。”

  为让学生们对诗词提高兴趣,更真切地融入到诗歌的美好气氛中,潘志永也是频频出奇招。每年3月底,在郑州市碧沙岗公园都会举行海棠花节,只要时间和天气允许,潘志永就会带着学生去踏青,他一边赏花一边出考题——背诵和海棠花、春天相关的古诗词。“还有很多相关的名篇名作,我让学生每人都带一个小本子,一边走一边读诗一边抄写。”在梦幻般的花海中,当学生们再次背诵起苏轼的传世名句“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那种感受震撼人心。于是,一年又一年,潘志永的学生们也跟着这位满腹才情的语文老师在诗中学,在学中玩,在玩中去感受诗的美好。

  第四季《中国诗词大会》嘉宾、中央民族大学教授蒙曼曾说:“从《诗经》《楚辞》的时代开始,诗词就并非‘有用’的代名词。所谓‘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故咏歌之’,从古至今,除了唐朝有很短的一个时期曾以诗作为进士科目考题,其余时间诗仅仅是雅言。”在她看来,诗词之雅在名利场上是“无用”的,但于涵养人心,却是“堪当大用”的。

  为什么现在的人写不出古代的美妙意境了呢?王国钦认为,古时是农耕文明,本就是一幅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他们的生活常态。现在是科技时代信息时代,在钢筋水泥的丛林中,在各种压力的重压之下,在快节奏的驱赶之下,人们很难再能有诗兴大发的时刻。“在这个浮躁的年代,我们恰恰更需要诗,因为在读诗的时候可以让自己安静下来,暂时忘却烦恼,也是一种减压的方式,最终达到精神和现实的契合,这就是诗词带给我们的实际意义,所以,看不见的东西往往是有大用的。”

  对于这个“大用处”,白居易后裔、77岁的洛阳市白居易研究会副会长白高来给记者作了另一番阐释:“通过古诗词不仅能够了解中国当年的历史风貌,还能从中了解许多典故和文学知识,可谓一举多得。白居易作为中国古代的伟大诗人,他的诗歌多以写实为主,通俗易懂的诗句贴近人民生活,也表现出自己‘天下为公’的思想抱负。阅读白居易的诗句可以很好地了解当时民众的生活现状,也可以看出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白居易一生以爱天下为己任,晚年居住在洛阳香山寺,仍四处奔走筹款凿掉八节滩内的九峭石,从而保障了来往船只的安全,并为此写下《开龙门八节石滩》,来表达自己的喜悦之情。历史、文化、理想,在这些诗文中都得到了最好的展示。”

  5

  要让古诗词成为孩子人生中的第一堂课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一个周日的下午,在洛阳白园(白居易陵园),这首白居易名篇《赋得古原草送别》从6名孩子的口中朗朗诵出,吸引了大批游客驻足聆听。

  这就是首届大河中国青少年诗词之旅第一堂,其中在白园的一节现场课。本次活动由大河报发起倡导,是一场青少年主题的大型文化历史类活动,来自全国各地的青少年和家长从浓缩五千年华夏文明的河南博物院出发,先后到洛阳、登封、巩义、荥阳等诗词圣地,拜谒寻访了白居易、杜甫、李商隐、刘禹锡等伟大诗人的陵园、故里,诵读传唱千古的经典诗篇,切身实地品味到了中华文化的丰厚韵味。

  在诵读现场,平日里上蹿下跳的孩子们顿时变得仪式感起来。在杜甫故里,孩子们看到《自京赴奉先县咏怀》诗篇3D展厅,正中一座雕像是杜甫的妻子怀抱着一个饿死的婴儿。看到这座雕像,原本在嬉笑打闹的孩子们都沉默了,再配上3D影像中朗读者抑扬顿挫的读诗声和凄凉婉转的配乐声,孩子们直观更切身地感受到了杜甫诗中千古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真实意义。12岁的胡家宝说,“平时都是爸妈和老师要求我们背,我们多半也是死记硬背,今天在现场去背诗,慢慢明白了诗人写诗的心理活动,加深了印象,记得更清楚了”。

  对于这种带着青少年去现场吟诵诗篇的形式,王国钦、白高来、海萌莹、潘志永等各界人士均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这种形式非常好。”王国钦赞不绝口,“诗歌也要从娃娃抓起。现在的家长对英语培训的热衷度远远超过对古诗词的诵读,这是本末倒置的,要让古诗词成为孩子的第一堂课,并且是终生的课程。让孩子们亲手触摸古诗词之美,在他们心中留下对美的中国文字的烙印。”

编辑:郭同欢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