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仿制的彩陶双连壶 填补古彩陶研究空白

2019年03月23日09:33

来源:大河报

  李湘生1938年生于湖南湘潭雕塑家仰韶文化彩陶研究者国家一级美术师

  口述人:李湘生

  采访整理:大河报·大河客户端 记者 张丛博 实习生 程贺

  图片:大河报·大河客户端 记者 许俊文摄影

  彩陶双连壶1972年出土于郑州大河村仰韶文化遗址,两壶并列,内部相通。

  她填补了古彩陶研究空白仿制的彩陶双连壶

  走进北京五环外的这处小院,仿佛置身一个中原文化的小型展览馆。唐三彩、汉砖、钧瓷、汝瓷、泥泥狗、皮影……处处陈列着河南元素的工艺品。虽然退休后随家人在北京居住20余年,河南一直是81岁的李湘生老人念念不忘的第二故乡。

  摆满客厅一整面墙柜的仰韶文化彩陶仿制品前,经常能看到老人专注端详的目光。这一批彩陶工艺品,多是老人在上世纪80年代初试制的,其中就有闻名世界的国宝彩陶双连壶。当时曾被专家们称赞:“填补了古彩陶研究的空白。”

  仰韶文化是黄河中游地区一种重要的新石器时代彩陶文化,其持续时间大约在公元前5000年至前3000年。因1921年首次在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仰韶村发现,而被称为仰韶文化。

  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做。李湘生和史前没有留名的先民一样,选黄河泥,思考塑形,描画图案,用双手打造一件件彩陶器物,默然之间,消解着久远时空所留下的隔阂,拨开一团团彩陶迷雾,今人得以和古人对话。

  东风渠畔的小土窑

  1964年,我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毕业后,被分配到河南省工艺美术实验厂工作。接触陶瓷行业是从神垕开始的。1974年底,根据工作安排,我来到神垕钧瓷厂,因为会搞设计,会捏泥人,很受大家欢迎。一个半月就做了30多个品种的新产品,销量也很好。

  最初动做彩陶的念头,完全是无心插柳。

  1980年的春天,一次我在郑州向北路过东风渠,河沟里长满了草,堤边上有一座小土窑,还冒着烟。我感到好奇,骑着车就奔着那窑走了去。

  一看地面上摆放着可多的花盆,屋子里还有几个人在干活。一条布带子连着两个自行车车轮的轮盘,一个用手摇动,另一个人就在这轮盘上拉坯。

  泥就是挖的东风渠堆在边上的土,窑是砖和泥垒的,竟然烧出了土红色的花盆,还有的上了一层透明的釉(红丹)。我一看,这颜色不是和原始社会的陶器差不多吗?

  我当时住在河南省博物馆的宿舍,回来就又去馆里参观了一回仰韶文化的彩陶,觉得这就是那个红陶!回家又找来历史书看了看,觉得太有意思了,就想着要做彩陶了。

  原始的彩陶较大,当时的条件做不了,我将它按比例缩小,画了十几种缩小模型的图纸,然后拿到了神垕钧瓷厂,在那里车出了模型,又做了模子。回到郑州,用了在大河村附近挖出的煤土,脱了坯,在省工艺美术厂的小电炉里烧了出来。烧得好极了,我非常高兴。

  郑州没有转轮,做器皿很困难,神垕厂给我做了一台车造型的转轮,还有车石膏模型的刀具。然后我就在工艺美术公司不用的传达室里,自己一个人车起了造型、翻了模具。又找了好多原始社会的画册,干了起来。一天也没有人说句话,自己一个人也不觉得寂寞,反而更起劲。

  为了宣传我们河南悠久的历史文明,我建议郑州工艺美术公司发展这种产品为旅游品。1981年,我做了10种彩陶送到“全国工艺美术旅游纪念品评比会”,会上彩陶双连壶获得了设计表扬奖。

  1981年秋,河南一轻厅陶瓷研究所副所长杨文宪听说我做彩陶后很重视,说1982年11月要在上海开“中国古代陶瓷科学技术国际讨论会”,他是筹备委员,准备将我的事在筹备会上说说。又过了半个多月,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李家治教授等人来到我工作的传达室。李教授说我做的彩陶很好,决定邀请我参会,说彩陶是整个艺术陶瓷的鼻祖,我的工作很有意义,并请我设计一个会标和一部分送外宾的双连壶小件作为礼品。

  1982年4月,中国古陶瓷学会要在巩县开一次年会,要我也参加。我加班加点,晚上找资料,熟悉原始社会,画图纸,找各地最有代表性的彩陶,计算尺寸。

  没有窑,就找了两个修土窑的师傅花了40块钱用土砖坯在工艺美术厂不用的养猪圈的地方盖了一座土窑。我和大家装窑、烧火,浑身是泥,学会了掌握窑位火候、时间、温度。工作紧张得常常顾不得吃饭,挨着枕头就睡着,脑子里有的只是彩陶。

  那座土窑,大的彩陶放不进去,我就先撤了炉条钻进去放,烧好了等炉温降了下来,头包着衣服冒着余温,撤了炉条。当看到拿出来一件又红又完整的彩陶时,兴奋地叫了起来:成了!烧成了!

  我带了7件大的彩陶参加了古陶瓷学会的年会,得到一致好评。古陶瓷学会在会议纪要中写下了“二轻科研所李湘生同志研究的彩陶不仅在造型上极其相似,而且在质地、色泽上也极其相似,给教学和科研提供了很好的参考资料,取得了可喜的成果”,这给了我极大的鼓励。

  回来后,我又将没画完的图纸继续选用,共选了包括全国各地的彩陶图样30种。就这样,用笨办法干了两个多月,为了保证每件彩陶都达到要求,每件都做了三四件。彩陶的包装用的是本色的麻布盒,十分相宜。这期间还给大会做了75件双连壶礼品,底上印有大会的英文缩写字。

  我装了6个大箱子赶到了上海,开会的都是陶瓷方面的国内外专家。与会外宾收到我做的彩陶双连壶后,十分高兴,感叹道:古人在那么久远的5000年前就知道友谊的重要,中国是个重友谊的国家!谢谢你!

  会上我认识了故宫博物院的冯先铭先生,他给我介绍认识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所长夏鼐先生,夏鼐先生收藏了一个我做的缩小型彩陶“鹳鱼石斧”陶缸。部分彩陶还被上海、重庆等地的博物馆和高校收藏。

  中国科学院的严东升副院长握着我的手说:“你做了一件很有意义的工作,填补了古彩陶研究的空白!”

  希望能建个彩陶文化园

  1983年,我又去了西安、甘肃、青海参观学习,研究了那些出土的大量原始彩陶,对仰韶文化彩陶的泥料、制作工艺,轮绘技术和艺术,进行了较全面的总结。

  当时考古界多认为,仰韶文化的彩陶多是手捏成型法或泥条盘筑法,然后在陶轮上“慢轮修口沿”。我在试

  制的过程中体会到它们也是用轮制做成的。中国的轮制技术早在半坡时期就已开始出现了,先民既然会使用轮,就不会只是用来修口沿,而完全可以用来制作。自然地,将器物放在轮上利用它的旋转来进行装饰也很必然了,我将这种绘画技术称之为“轮绘”。

  一般的绘画,都是手动,被画的装饰物不用动。而彩陶的画法则正好相反,大部分手不动或只做上下、斜形、弧形等简单的机械运动。它的直线不靠直尺,它的曲线也不靠圆规,主要是靠陶坯本身在轮子上做圆周运动。

  轮绘艺术的高超代表是马家窑和马厂期的彩陶作品。各种这样的瓶、罐的器壁上绘着黑亮均匀的弦纹,一圈又一圈。弦纹本身均匀整齐,没有一点毛边,不见起笔落笔的头尾,每根弦纹之间的距离都相等。这是任何不借助轮子的高级手工技师都做不到的。

  仰韶彩陶大部分大腹小底器物中,多是在腹上部尤其是肩部绘以丰富多彩的图案,而下腹部至底部绝大部分没有图案。我想是因为,原始社会的先民们都是席地而坐,制陶时轮子是放在地上操作,绘画时,肩部是视觉最好的正视面,人坐在地上,将手肘支在腿的膝盖头上画起来是最得力的,下部则因为太低,既不需要画,也没有办法画。

  黄河流域的彩陶表现了先民对大自然的认识和对生活的美好感情,仰韶文化彩陶最早在河南发现,但是彩陶文化的开发和传播还有很多工作可以做。我有个梦想埋藏了很多年,希望河南能建一个彩陶文化园,将彩陶打造成为河南的一张文化名片,我愿意贡献我的力量。

编辑:郭同欢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