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河南用138亿元让千万学生上学不发愁 2005年以来累计发放国家助学贷款占全国十分之一

2019年03月25日22:48

来源:大河网

  

  大河网讯(记者 张楠)一句"知识改变命运"让无数寒门学子前赴后继,在追逐象牙塔的路上披荆斩棘。一个学子的背后,就是一个家庭,圆梦大学,就是给一个家庭新的希望。3月25日,2019年河南省学生资助工作会议在郑州召开,大河网记者从现场获悉,去年河南省资助资金投入超过138亿元,为贫困家庭送去了希望。

  自2005年国家助学贷款"河南模式"建立以来,河南省已累计发放国家助学贷款量、资助学生数量占全国的十分之一。

  【数据】

  全年资助资金投入超过138亿元

  2018年,全省累计资助学前教育、义务教育、中职学校、普通高中和普通高校学生(幼儿)1644.26万人次(不包括义务教育免除学杂费和免费教科书,下同),比上年增加403.96万人次;资助金额138.53亿元,比上年增加19.05亿元,增幅15.94%。

  财政投入共计94.3亿元

  2018年,财政投入学生资助资金共计94.3亿元,比上年增加14.36亿元,增幅17.97%,占当年资助资金总额的比例为68.07%。财政投入是学生资助经费的主要来源,政府发挥了主导作用。

  学生国家助学贷款35.33亿元

  2018年共发放国家助学贷款35.33亿元,较2017年增长了15.99%,占资助资金总额的25.49%,占高校资助资金总额的51.63%,是高校资助资金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校支出资助资金共8.29亿元

  2018年,学校从事业收入中提取支出资助资金共8.29亿元,占资助资金总额的5.98%。

  社会资助资金超过6000万元

  2018年,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个人捐助等各类资助资金共6201.8万元,占资助资金总额的0.45%。

  【成效】

  学生资助工作机制进一步健全 助力脱贫攻坚显著

  2018年,全省围绕"保障学业"任务要求,狠抓《河南省教育脱贫专项方案》的落实,全年共落实各级各类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资助资金17.64亿元,资助学生321.01万人次,发挥了学生资助助力脱贫攻坚的重要基础作用。

  高校国家助学贷款和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两种模式并行,"双轮驱动"工作机制确保了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全覆盖和"应贷尽贷"。

  河南省教育厅副巡视员李金川介绍,自2005年国家助学贷款"河南模式"建立以来,累计发放国家助学贷款182.25亿元,资助学生297.58万人次,占全国十分之一。至2018年年底,全省国家助学贷款到期本金52.23亿元,违约率仅为0.82%,远低于河南省确定的14%~15%的风险补偿金比例。

  "三封信""两节课""两张卡""一报告""一简介"……为了做到资助政策应知尽知,通过各类官媒网媒持续发声,其中与大河网联合举办的"市县教育局长代言学生资助"视频图文展播活动,被省政府网站头条报道,《工人日报》《中国教育报》头版报道,《河南日报》等国内主流媒体专题报道。

  此外,在资助管理信息化程度上,通过全面使用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填报率进一步提高。

  "中职学生资助监管面部识别系统实现优化升级,有效防范了套取资助资金等不法行为。"李金川说,河南省高校学生资助业务系统进一步升级完善,"河南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识别管理系统"从2018年秋季学期全面实施,受助学生识别认定效率显著提高。

  【政策】

  家庭困难不用愁 学生资助来解忧

  学生资助工作是促进教育公平、助力脱贫攻坚、让每个孩子都有人生出彩机会的重要举措。

  2018年,河南高度重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持续加大精准资助、资助育人、资助宣传和资助监管力度,使国家及我省各项学生资助政策得到了较好落实,从制度上保障了"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

  "2018年,我省进一步完善了学生资助政策。"会上,李金川介绍,去年全省将接受普惠性学前教育的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含建档立卡家庭儿童、低保家庭儿童、特困救助供养儿童等)、孤儿、残疾儿童全部纳入资助范围,将勤工助学酬金标准由过去的每小时不低于8元提高至12元,将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国家助学贷款申请额度提高到每生每年不高于8000元。

  此外,在义务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中阶段,将学生资助资金纳入省与市县共同财政事权范围,进一步加大省级财政资金分担比例。

  目前,国家及河南省已建立起了政府主导、学校和社会积极参与的覆盖学前教育至研究生教育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实现了"三个全覆盖",即各个学段全覆盖、公办民办学校全覆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全覆盖。特别是在高等教育阶段,实现了"三不愁",即入学前不用愁、入学时不用愁、入学后不用愁。

编辑:杨剑  审核 :新闻总值班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