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城读书娃“返流” 看看河南这个县咋做到的

2019年04月13日07:52

来源:大河网

  □河南日报记者杜君刘晓波

  一些地方存在的“空心村”及农村小学弱化现象,在宁陵县阳驿乡潘集村出现“逆转”。

  “2018学年新招154个学生,生源不仅有周边村,还有十几名是从县城转学回来的!”4月10日,潘集小学校长赵玲颇有感慨,“农村小学‘返流’正在持续。”

  2015年,赵玲到潘集小学就任,那时家长无论如何也要把孩子送到县城读书,几个村加一块儿,潘集小学还招不到50名学生,“差点被乡中心小学合并。”从2017年开始,陆续有50多名学生从县第二、第三实验小学“返流”回潘集小学,如今在校生人数达346人,创历史新高。

  当初学生挤破头才进了县城,如今为啥回村?

  “咱软硬件都不比县里差,俺的孩子也在村里上学呢!”潘集村委会主任宁雅乐说,“这几年,尤其是在省司法厅驻村工作队支持下,学校翻新了三次,教学楼班班配备多媒体教学器材,微机室、音乐室、食堂宽敞明亮,18名教师都是县里统一招聘培训后分来的大学生!”

  “学生‘返流’的背后,发展村集体经济,让在外打工的村民逐渐回村里的企业上班是关键。”村党支部书记宁序涛说。

  离小学500米远,正式投产不久的祥恒服饰公司扶贫车间里,几十名缝纫工正赶制一批裤子。

  公司老板赵栋是本地人,之前在县城做服饰加工生意,产品以出口为主。今年春节回乡,他无意中听说,村里在建扶贫车间,仅租金水电费就能优惠三四万元。赵栋说:“驻村工作队主动上门承诺为公司排忧解难,搭建产品运输物流绿色通道,俺就决心将工厂回迁啦!”

  扶贫车间开在家门口,村民满心欢喜返乡就业,原先在深圳打工的宁瑞芳头一个报了名,还把孩子接回村里上学。“在家门口上班月保底工资3000元,又能照顾一家老小,咋算咋划算!”宁瑞芳笑得灿烂,小儿子一头扎进她怀里撒娇:“我想妈妈时,再不用对着手机视频啦!”

  带贫致富的不只有扶贫车间,还有村头170个果蔬温棚。“驻村工作队多次请省农科院专家来把脉,俺种植的牛奶番茄、生态豆角,商贩上地头抢购,价钱还高!”老菜农曹文广笑得合不拢嘴。

  去年,果蔬温棚产值一举超过1000万元,带动约500人就业,贫困户和返乡村民都不愁没活干。

  从学生“返流”到村民返乡创业、就业,潘集村热闹起来,人兴产业旺,折射出潘集基层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的提升。“脱贫攻坚,选优配强贫困村党组织是关键。”阳驿乡党委书记马昌海表示,驻村工作队挨家挨户调研,抓住了发展的“牛鼻子”,处理村务由“群众上家找”变“干部往地头跑”,村集体经济壮大,群众一呼百应。

  目前,全村贫困户除15户政策兜底外,已全部脱贫摘帽。

  “脱贫不是终点,建立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长久机制才是目的。”省司法厅驻潘集村第一书记邓先军说,今年将推动潘集果蔬保鲜库项目落地,借助“政府+银行+龙头企业+合作社+脱贫户”新模式,提升潘集农业产业发展水平。

  潘集小学下课铃声响起,孩子们撒了欢地跑出来,接孩子的家长们围上去。校门口的空地正在施工,“准备建个停车场。越来越多家长开着私家车来接送孩子,不能都堵在路上吧。”邓先军说。

  记者手记

  看得见摸得着的乡村振兴

  □本报记者刘晓波

  以前,村民总是想方设法送孩子到县城读书。近3年,一个潘集村小学就从县城“返流”50多名学生。

  “返流”背后靠什么?靠农村教育硬件环境、师资力量的改善;靠家门口就业、家门口创业,由“输血”到“造血”的改变,更靠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强大支撑。

  乡村振兴是包括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的全面振兴。在省司法厅驻村工作队帮扶下,潘集村正在发生变化:村集体经济逐渐发展起来了;在外打工的“能人”返乡创业了;校园里书声琅琅;办事有了党群服务中心,村民有啥事在这可以“一站式”解决。

  在潘集村,看得见摸得着的乡村振兴正在发生。

编辑:贺心群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