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120多位绿肥专家学者齐聚信阳 有啥新看点

2019年04月13日08:01

来源:大河网

  □河南日报记者李运海

  4月9日至10日,来自全国的120多位绿肥专家、学者齐聚信阳,参加在这里召开的“国家绿肥产业技术体系2019年稻田绿肥现场观摩及绿肥产业技术交流会”,学习、观摩信阳市种植紫云英等绿肥的做法和经验。

  国家绿肥产业体系首席科学家曹卫东说,信阳绿肥产业独具特色、发展较快。绿肥生产提高了当地稻米的品质,改善了生态环境,实现了让大米更好吃、农业更绿色。

  55岁的蒋长修是光山县孙铁铺镇蒋楼村人。他过去不种紫云英,冬春土地都闲着。2017年,他开始尝试小面积种植紫云英,结果不仅卖种子挣钱,紫云英翻入地里肥地,稻谷产量也高了,所以去年冬天扩大规模种植紫云英1300亩。

  其实,信阳是我省绿肥种植利用的传统地区,早在清光绪年间,光山县就引种紫云英。上世纪70年代,紫云英种植面积最高达到300万亩。但是,随着化肥的大量使用,到2007年信阳市紫云英种植面积已不足10万亩。

  2008年,省农科院和信阳市农科院承担了国家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绿肥作物生产与利用技术集成研究及示范”项目,选育出高产新品种,创建了适应现代农业生产的紫云英种植模式。

  2012年—2014年连续3年,信阳市每年财政支持1500万元发展紫云英。在当地政府强力推动下,很多冬闲田种上了紫云英。如今种植面积稳定在120万亩左右,每年产紫云英种子8000吨以上。

  省农科院研究员刘春增说,因为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信阳产的紫云英种子占全国市场的60%以上,还出口日本、韩国等国家,未来当地紫云英种子产业大有可为。

  4月10日,在罗山县子路镇朱湾村村民陈贵权的一块田地里,4台拖拉机正在深翻紫云英。陈贵权是从2016年开始种紫云英的,去年冬天种植紫云英1800亩。他告诉记者,种紫云英后,用的化肥减少了40%,稻谷产量增长了20%,卖的价格也比普通稻谷每斤高两角钱,每亩地能增收400元以上。

  在信阳,享受到绿肥好处的种植户越来越多。

  55岁的张建松是潢川县魏岗乡余店村人,2010年流转土地3000亩,按照绿色生产方式,上农家肥、人工拔草,尝试种植有机水稻,结果连赔4年。2015年,他在田里种毛叶苕子当绿肥,确保水稻生长的营养;同时,采用稻鸭共养模式,鸭子放养在稻田里,既吃虫吃草,鸭粪也能肥田,还能再挣一份卖鸭子钱。当年水稻产量就提高到每亩350公斤左右,加工成有机大米,一斤卖十多元还供不应求。另外,每年卖鸭子又能挣20多万元。

  为啥种绿肥水稻的产量就高、品种就好?在罗山县一块紫云英田里,曹卫东薅起两棵紫云英说:“看,紫云英根部长的这些豆豆叫根瘤菌,具有共生固氮能力,就像一个小化肥厂。”

  他解释说,每亩紫云英可产鲜草2000公斤~3000公斤,平均可为土壤提供6公斤纯氮,相当于12公斤左右的尿素。种植水稻时,每亩就可以减少氮肥施用量20%~40%。紫云英还田后可增强稻田土壤可溶性有机质稳定性,提高土壤有效养分供应能力和利用效率。

  “紫云英越种地越肥。要推进化肥减施、土壤改良、农产品质量效益提升、乡村生态改善、确保粮食安全,绿肥是一个好的选择。”曹卫东说。

  目前仅信阳市,每年的冬闲田就有上千万亩,紫云英种植潜力巨大。

编辑:贺心群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