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提示:三农发展和乡村振兴是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河南代表团审议时着重强调的内容。两会结束已经一个月,最基层的全国人大代表中的村支书们是如何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两会精神带回家乡传达给乡亲们的?这一段时间他们又在忙些什么?他们对三农发展和乡村振兴又有怎样的思考?近日,大河网记者走进西辛庄村、大黄村等地,采访了李连成、马豹子等一批基层村支部书记,让我们来一起看看他们是如何做的。
大河网讯(记者 李敬欣 莫韶华 宋向乐 摄影 贺志泉)“我干了20年支书修了20年路。村里干部说,啥时候我们能不修路歇一年,我说不行,拨云岭深处深山不修路绝对不行。”4月25日,走在拨云岭村满目苍绿的山上,全国人大代表、拨云岭村党支部书记杨来法对大河网记者说。
沿洛栾高速一路向西,在重渡沟站下高速后10分钟便到了这个有着“北方莫干山”之称的河南省栾川县潭头镇拨云岭村。
干了20年支书修了20年路 修路架桥是致富第一步
“河边吃水却靠天,临街赶集走半天。姑娘不嫁本村汉,光棍懒汉满山转。”
20年前流传的顺口溜被拨云岭村干部写在了村史馆的墙上,悬梁刺股,“那时候是真穷,提起拨云岭潭头人都是直摇头,甚至笑话我们是‘弹丸之地’。为了让怀里的孩子们长大后不再抬不起头,我们必须改变。”
穷则思变,变则通。拨云岭迈岀的第一步就是修路架桥,把水泥路铺到家家户户门前,让小汽车能沿着大桥开进村里,在群众看来是天方夜谭——拨云岭三面环山,坡陡水急,几十年如此,村里更是一穷二白,怎么可能动动嘴就把路修了?
“我们按照难度和人头把路分到了每家每户。”从几十公分的羊肠小道到1.3米的小路,从1.6米到3.5米,从4米到现在6.5米宽的双车道。
1999年,杨来法任拨云岭村党支部书记,直到2018年,村里才将进村的主干道拓宽到了6.5米宽,终于做到了村村通、组组通、户户通。
拨云岭村只有一个进村入口,全是石头山,坡度大,容易水土流失,修路难度可想而知。修路缺少炸药,村民们用千斤顶顶开山石;没有现代化的工具,村民们用绳子吊在山崖上用铁钎凿洞。
2005年,横跨伊河的拨云岭大桥建成通车,村里的路灯、广场、水利设施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基本建成。
“我们村有明显的交通优势,就医就学都很方便,老百姓平时卖点小东西走路就去镇上了。但是村里400多口102户人家居住分散,解决好村里的道路问题,是致富的第一步。”
核桃树下种牡丹 从亩产收入300元到5000元
路修通了,桥架好了,村民们还整日在庄稼地里忙活,“种地太不划算,我们村都是贫瘠山地,坡度陡,雨下大点,种子就被冲得一干二净。土层越来越薄,种庄稼一年顾不上半年吃,年收入也就300元左右。”这片地养活了拨云岭村几代人,也穷了几代人,村民刘松如告诉大河网记者。
核桃树下种牡丹——2011年,村里党支部决定在全村开展新的种植模式。村民一听炸开了锅:“核桃三年挂果,五年丰产,这几年喝‘西北风’?种粮不管年景咋样,好赖还能留点口粮,核桃一旦卖不出去,能当饭吃吗?”
党员带头种植,每年每亩地300元的补贴,连补三年。于是,一场轰轰烈烈的造林运动开始了,全村1050亩耕地全部种上了核桃,核桃树下套种油用牡丹。
“2016年开始,产业开始收益,一亩地收入2000块,2018年5000块,老百姓也越来越重视产业发展。”
一年100多吨核桃销往何方?杨来法笑着对记者说,“我们是有机核桃,根本不愁销,青皮核桃卖2.5元一斤,晒干的10元左右,一般今年的买主都预定了明年的核桃,销往洛阳、陕西、山西等地。大部分进超市,一部分进行深加工。”
而牡丹籽基本上被孟津、郑州的榨油厂全部收购,加工成牡丹油出售。
另外,拨云岭村还栽了桑树、梨树、桃树、苹果树、樱桃树等30多适宜采摘树种,一方面美化环境,一方面举办采摘节等大型活动吸引游客。
大力发展民宿 给都市游客一处心灵栖息之地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杨来法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理念对拨云岭村来说再合适不过了。“乡村振兴就是以‘农村美’为主。通过脱贫攻坚,老百姓已经脱贫,现在要解决的就是村里的脏乱差问题,打造宜居乡村。”
“集镇上的人早上散步就是来山上转一圈,吃着野菜、土鸡农家饭,吹着小风,神仙一样,这里就是洛阳的‘后花园’。”在山顶上的农家庄园“云顶人家”,前来游玩的洛阳市民刘志远对记者称赞这里的美景和美食。
“云顶人家”老板文克通今年35岁,是村里第一批“下海”的人,2009年就在潭头镇开了家具店,后来生意做大后响应村里旅游开发的号召,投资25万将老院子装修翻新,开了这家乡村民宿馆。
“才开始人比较少,现在好了,一年能忙七八个月,主要以栾川、洛阳、郑州的游客为主。天天有收入就有劲了,前几天清明节假日最多一天赚2000多块钱。”文克通说,店里忙起来得四五个人,从去年五一开业,只要天晴人不断,一年能收入5万块钱左右。
拨云岭村乡村游的发展也吸引了外来投资者,2018年,来自郑州的两位80后青年在村里莲花状山脉包围的风水宝地,投资800万建造民宿“慢居·十三月”。
民宿合伙人马利说,“开业近两年来,拨云岭村给我们提供了良好的设施,我们招待客人的食材也会从当地村民的家里购买,包括土鸡蛋、肉类、野菜等。”
杨来法希望通过大河网,邀请更多有情怀的人能够来到拨云岭打造特色民宿,为水泥森林里疲惫的心建设安居之所。
打造“森林庭院” 用树苗和花草以奖代补 让绿色蔓延
拨云岭村,因山峰高耸,村中常年有白云萦绕于岭间,有“拨云见日”的美名,“我们村早上太阳刚升起时,云雾缭绕,美得很”。
在杨来法看来,靠山吃山是农民的本性,守着这么好的自然条件就应该好好利用,“生活得到了保障,就应该提高生活质量。房子盖得再好没有树,没有花草,等于白盖。”
2018年,拨云岭村重点提出了“森林庭院”概念,对卫生环境好、根据面积在房前屋后栽一定面积树木的人家,进行以奖代补,奖励树苗和花草,让绿色在拨云岭村蔓延。
村民刘松如家是第一个获得“森林庭院”的家庭。
刘松如生了一双巧手,1998年开始做根雕、奇石生意,后来又开始做盆景,“才开始那几年一年能赚个10万块钱左右,但是盆景长得慢,费时费力,也不是日常生活用品,量少的话形不成规模,量大了我们人手又不足,所以我们生意也做不大,我就闲下来外出打工赚钱。”
2018年初,拨云岭发展乡村旅游如火如荼,刘松如便有了做农家乐的想法。63岁的他说干就干,贷款15万元,用石头打造院子地坪、石桌石椅,周围奇石盆景环绕,最重要的是,房后600棵桂花树花香沁人心脾。
村里像刘松如这样的村民还有很多,杨来法说,“这就是城镇化,城里有的我们有,城里没有的我们也有。现在村里90%的人都在潭头镇买的商品房,家家户户都有小车,我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让村民天天有活干,天天有钱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