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报社庆70周年主题征文——我与河南日报|亲自

2019年05月10日07:47

来源:河南日报

  □王钢

  1989年6月1日,河南日报40周年社庆大会上,到报社工作不足5年的我,穿一件浅咖色连衣裙,扎马尾辫,上台代表青年编辑记者发言。

  30年,发如雪。

  河南日报今年70岁了。在她宽厚博大的怀抱里,最庆幸的是,如此难得的平台和机遇,成全了我的一个职业爱好——“亲自”。

  新闻就意味着,现场的亲在,记者的“亲自”。

  年轻时,见猎心喜,渴望“亲自”。1986年,河南日报拟对全国农村先进典型史来贺进行改革开放后第一次启封式报道,特邀著名作家张一弓执笔。我羡慕一弓老师,期待拜读大作。忽然,总编辑邓质钢把我叫到办公室,说一弓来不了啦,让我这个新手接棒。当时,我到河南日报文艺处的调动还未办妥,署名前面连“本报记者”都还不能挂呢。然而,“亲自”的冲动战胜了胆怯,我采写发表了自己的万字成名作《史来贺,历史将来祝贺你》。我的重大典型系列报道也由此起步。

  年纪大了以后,心热技痒,“亲自”之心依然不死。

  2007年,陕县支建煤矿发生“7·29”淹井事件,全省上下奋力施救,69名矿工被困井底76小时全数生还。事件结束4天后,我突然接到指令要采写一篇大报告文学,时过境迁,这是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我孤注一掷,奔赴陕县采访,回来玩命赶稿。7天里,完成两版半的全景式报告文学《霹雳重生》,报纸准时送抵全省“7·29”事件祝捷大会现场,受到国家安监局局长、省委书记的表扬。那年我54岁。

  2012年,正值一个“医”字激起狂澜,我偶遇了采访河南省人民医院手术室的机会,想为医院、医生写出一篇“将灵魂锉磨出血痕”的报道。谁知差点被“深水”淹死,外科团队包括20多个手术科室!我在医生、护士和病人中间泡了半个月,进手术室、吃盒饭、陪诊,甚至待到午夜零点,记录口述素材五六万字……发表于河南日报的2万字报告文学《无影灯下,柳叶刀上》,本属广告作品,没想到,竟被中宣部《新闻阅评》评论为“不愧是一篇饱含真情、令人感动的好文章”。那年我59岁。

  退休后,还在河南日报发表或参与发表了《英雄不老》《中国村魂》《“星云团”出世——走进新乡先进群体》等长篇报道……

  “亲自”,等于历险,等于拼命。但没办法,就是喜欢“亲自”。

  一名新闻“工匠”,亲自创意,亲自动手,在智慧火花的闪映之中,先出毛坯,再出成品,最后精雕细刻完成一件杰作……将作品捧在阳光下,发现上面自己的指纹纤毫毕现,自己的体温犹存,自己的心血和她一起红润,这时,一种手捧胎生婴儿的沉醉,是别人难以体会的。

  与其说我喜欢“亲自”,不如说我害怕自己失去原创的能力。身为记者或者作家,如果笔头渐渐生涩,键盘渐渐荒疏,再也不能对事物产生入木三分的表达,再也承受不了写作的艰辛,一定会恐慌的,一定会空虚的。

  而且,我也舍不得放弃“亲自”。亲自去触及生活的真实质感,亲自去抚摩专业的生动纹理。尤其打了一场大仗一场硬仗之后,那种疲惫而又舒畅的快感,犹如攀上巅峰当风独立,是一番无与伦比的享受。(作者原为河南日报文化周刊部主任)

编辑:郭同欢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