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动物学家乔治·夏勒在中国发出的“惊叹”

2019年05月10日17:21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西宁5月10日电 题:野生动物学家乔治·夏勒在中国发出的“惊叹”

  中新社记者 张添福

  “我对设计完美并正在建设的大熊猫国家公园感到高兴和吃惊。”野生生物保护学会(WCS)资深科学家乔治·夏勒说,中国圈养大熊猫事业取得了很大成功,现在还尝试放回原始栖息地,中国同行取得了非凡成就。

  乔治·夏勒1933年出生在德国,之后迁居美国,他被赞誉是全世界三位最杰出的野生动物研究者之一。五年前,在海拔四五千米的青海澜沧江源,被昵称为“夏爷爷”的乔治·夏勒率队考察,步履矫健,让同行记者望尘莫及。

  五年后的这个五月,他在青海省会西宁分享自己的“荒野人生”,此时,乔治·夏勒已是86岁高龄。

  在非洲的一片大猩猩栖息地,乔治·夏勒说,“为了做研究,我经常跟着一群大猩猩,睡在它们身边也没问题。”他展示一张大猩猩照片,“我去看它们,它们也会过来看我。”

  乔治·夏勒1952年便开启长达半个多世纪的荒野科考之旅。在坦桑尼亚塞伦盖蒂国家公园,能大片观察到大量野生动物的最好区域,“我和妻儿在这住了三年,长颈鹿会到我家前院进食,狮子会进来睡觉,甚至连老虎都会熟悉我的存在,但我从来没习惯过它们在我身边出现。”乔治·夏勒说。

  1980年,乔治·夏勒踏足中国,受邀开展野生大熊猫研究,他也被认为是那个年代鲜有能接触到该物种的西方人,“我很高兴,终于有机会能来了。我碰到两只正在交配的大熊猫,但它们根本没有理我,它们很专注。”

  1984年,乔治·夏勒的注意力很快转向青藏高原“神出鬼没”的藏羚羊,“世界上没有比这更好的地方,大群雌性藏羚羊聚在产仔地,旁边有湖,远处有雪山。”

  “但藏羚羊被大量盗猎过,”乔治·夏勒说,“对藏羚羊来说,非常不幸的是它们拥有世界上最好的绒,幸运得是,中国政府加大了保护力度。”

  “我为中国项目投入的时间远多于任何一个地方,”他在著作《第三极的馈赠——一位博物学家的荒野手记》中写道,那时并未意识到,为了研究藏羚羊,“要在渺无人烟的地域走多少路才能大致了解藏羚羊的迁徙模式。”

  在他看来,在亚洲,像藏羚羊这样的有蹄类动物大迁徙所剩无几,留住这一奇观对中国乃至世界都有重要意义。

  乔治·夏勒语速缓慢,以丰富图片,讲述自己在荒野传奇而又美妙的经历,不时引发聆听者会心一笑。但在幽默演讲的事例背后,他坦言,地球上存在着一场场野生动物与人类开发间“你进我退”拉锯战般的较量。

  乔治·夏勒在自己的著作中反问自己,为何迷恋野性大地?“也许,我只是觉得那个与外界隔绝、弥漫着沉静气息的世界很美。”他回答。

  如今,他早已不是那个初入荒野时一头棕发的瘦高个男孩,满头银发成了“粉丝”心中“夏爷爷”的标配。

  结束演讲,乔治·夏勒一行起程赶往气候恶劣的黄河源,开启为期一个月的科学考察,“终于可以离开城市了,我很高兴。”(完)

编辑:张馨予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