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校就像到博物馆一样! 河南博物院把“历史教室”送到了二七区培育小学

2019年05月11日16:19

来源:大河网


  大河网讯(记者 张楠)“这是妇好鸮尊,它可是河南博物院的镇馆之宝,大家猜猜它是什么材质做的?”“铁的!青铜做的!”5月10日,在二七区培育小学的“历史教室”内,抢答声此起彼伏,一堂别开生面的历史课正在进行中,对于孩子们而言,这样新奇有趣的历史课可是头一回。

  河南博物院“历史教室”落户培育小学

  此前,二七区培育小学孩子们的历史课都在课本上,而从今天起,他们的目光从课本移到了Pad,历史文物在VR技术下都可以动起来,这样的方式缩短了与历史的距离,孩子们更能感受到历史的温度。

  在“河南博物院·培育小学”历史教室品牌共建签约仪式上,河南博物院党委副书记丁福利和二七区培育小学校长张磊共同为“历史教室”揭牌,随着金钥匙的传接,河南博物院“历史教室”正式落户培育小学。

  “在学校就像到了博物馆一样!”现场培育小学的一名学生说。在“考古知多少”的课程中,记者看到,学生拿起Pad扫描河南博物院老师提供的道具“洛阳铲”,瞬间“洛阳铲”在屏幕上活动起来,随后便出现《盗墓笔记》的一个片段,学生们津津有味地欣赏着视频,结合老师的讲解,“考古”含义脱口而出。

  历史文化与非遗文化的“无缝对接”

  河南博物院为什么会把“历史教室”送到二七区培育小学?

  在培育小学,三年级开始人手一把剪刀。剪刀是用来做什么的?答案是“剪纸”。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在培育小学就是生根的文化,一个年级两个精品班,学校把“剪纸艺术”作为学校特色课程,2013年二七区培育小学被授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2016年剪纸作品《人兽》《裴宣》,在中国儿童画研究会主办的首届“达芬奇杯”双获金奖;2018年刘雅芳老师创作的剪纸作品《竹》荣获中国儿童画研究会金奖……

  “剪纸课程的开设不仅开发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陶冶了学生的情操,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创造能力,还促进了学生个性的发展,促使学生养成了专心、细心、耐心的好习惯。”培育小学负责人说。

  河南博物院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通过与剪纸艺术的融合,让孩子们更好地了解历史,了解剪纸图案背后的意义。

   “历史教室”让博物馆教育变得更接地气

  2009年11月,随着主展馆功能提升改造,河南博物院在中国博物馆里首创的“历史教室”正式落地。如今,10岁的“历史教室”已成为“省博”社会教育服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弘扬传统文化、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创新博物馆教育形式等方面发挥了显著作用。

  据河南博物院负责人介绍,目前“历史教室”形成了“文物保护观摩实验类”“博物馆教程”“传统文化类”“传统节日类”等四大类近50个教育项目,针对不同年龄和学龄的公众,完成教育主题教育资源包10个,累计开展教育活动3500多场,服务观众逾11万人次,成为河南博物院面向公众尤其是广大青少年开展教育服务的特色品牌。

  在此之前,河南博物院先后与郑州四中、河南省少年儿童图书馆、河南省实验中学签订了共建合作协议,借鉴连锁经营模式,结合“历史教室”的运作经验,以青少年熟悉的“课堂”形式,赋予其教育、展示、互动等多种功能,有效打破博物馆教育的空间局限和传统形式,让博物馆文化真正“扎根校园和社区、走近师生与公众”,形成博物馆、图书馆、学校三方共建的教育新模式。

  “现在,‘历史教室’已实现博物馆教育从教到学,从引导到导赏的转变,下一步需要像麦当劳、肯德基一样,借鉴连锁模式,拓展博物院的空间,让它扎根校园社区,走近师生公众。”河南博物院党委副书记丁福利说。

编辑:郭同欢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