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河南日报丨河南日报与红旗渠的不解之缘

2019年05月21日07:32

来源:河南日报

  □魏德忠

  上个世纪60年代,太行山上诞生了一条人工天河,如一条飘带气势恢宏地缠绕在群山峻岭之间,这就是举世闻名的红旗渠。修建红旗渠的过程中形成的红旗渠精神,已成为鼓舞我们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强大精神动力和宝贵精神财富。

  曾几何时,红旗渠还是藏在深山人未知的县办水利工程,是河南日报最早派记者前往采访报道的,也是河南日报派出记者队伍最强、投入力量最大、用版面最多、坚持时间最长的典型报道之一。红旗渠修建10年,我作为河南日报记者在那里跟踪采访拍照了10年,见证了勤劳勇敢的林县人民建设红旗渠的过程,记录了无数个动人的精彩瞬间。

  我至今清清楚楚记得,1960年2月,河南日报组织一个采访团,由副总编翁少峰和编委安孚麟带领着金柯等十几名编辑记者,前往林县采访太行山抗日根据地的山区建设。我们在林县县委书记杨贵的陪同下来到了任村河口与山西平顺和河北涉县三省交界之处,只听到铿锵的凿石声时起时伏,叮当悦耳。我们好奇地问:“这是干什么的?”杨贵告诉我们:“县里在搞一个引漳入林(后改名红旗渠)水利工程,也就是要把漳河水引入林县,解决群众的吃水难、用水难。”我们提出要去看看。一到山前,一个个腰系绳索悬挂在悬崖峭壁上开凿的民工英姿让人激动不已,我当即要求留在工地采访。从此,河南日报与红旗渠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此之后,河南日报的编辑记者到林县采访报道红旗渠的来往不断,红旗渠的名字也经常出现在河南日报上。当时报社农业部的所有记者无不前往,编辑部里张一弓、唐风纪和摄影组的张世勋、李永潭、周淑丽更是多次去林县采访。文艺部的袁漪曾长期深入红旗渠畔的山村采访,住在农民家中,与农民一同吃饭,同林县人民建立了深厚感情。杨贵经常和林县干部讲:河南日报一个女记者能够这样,我们为何不能?

  河南日报编委会对红旗渠非常重视,报社编辑部曾几次在林县设立“小编辑部”。1966年4月,红旗渠三干渠通水之时,总编辑刘问世带领总编室的夜班编辑王玮等人在现场编稿、组版、发排,这也是河南日报此前绝无仅有的。河南日报对红旗渠的报道表现形式丰富,社论、评论、通讯、消息、报告文学、美术、摄影、画刊等,可以说十八般武艺统统派上用场。

  上个世纪末,河南日报专门派王怀让等记者到林县蹲点,写下了《中国有条红旗渠》的长篇纪实报告文学,再次掀起弘扬红旗渠精神的高潮。王怀让同志因此还被授予“林州市荣誉公民”的称号。

  斗转星移,岁月如歌。转眼之间,我已与河南日报一起度过了六十多个春秋,亲眼目睹、亲身经历了红旗渠等重大典型的宣传,河南的许多劳动模范、先进典型,都是河南日报率先报道出去的。中原大地上经历的风雨沧桑,一桩桩、一件件,都有河南日报的印记。新时代的发展日新月异,河南日报正在讲述更多河南出彩故事。

  今年河南日报迎来创刊70周年,身为河南日报的老记者,我感到无比自豪,为能见证和记录这个伟大时代而深感欣慰和幸福。

  (作者原为河南日报摄影记者)

编辑:郭同欢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