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村遗址屹立5000多年 “天下第一屋”如何“维修”? 可近距离观看

2019年05月23日07:47

来源:大河报

  考古人员正在进行修复工作郑州市文物局供图

  □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康翔宇文李佩瑶视频

  工作服、口罩,“全副武装”的工作人员正蹲在被誉为“天下第一屋”的大河村遗址仰韶文化时期“三室一厅”套房残留墙体旁,时而用毛刷轻轻地扫,时而拿出滴管、量杯,将杯中的液体小心翼翼地滴在斑驳的墙体上。这是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5月22日探访位于郑州市区的大河村遗址博物馆时看到的场景。据悉,大河村遗址博物馆仰韶文化时期房基2018年开启加固维修工程,目前已完成检测、试验,正式进入维修关键阶段。

  5000多年的房基疾病缠身

  “以木为骨,以草为筋,拌泥砌筑成型后,再进行火烧处理使其硬化。”这种在我国仰韶时期,由古人从制陶工艺中吸取经验而发明的建筑工艺被称之为“木骨整塑”。正是因为这道特殊的工艺,才使得大河村遗址中的房屋,在经过5000多年的岁月后,仍有1米多高的墙体屹立不倒。

  大河村遗址博物馆馆长胡继忠告诉记者,自1972年发掘大河村遗址以来,对它的保护工作一直没有间断,“但这些房基年代实在久远,目前地下水位就在它下面五六米处,对它的侵袭还是比较严重的。再加上这种红烧土建筑的保护修复课题在国内以及国际上基本可以说是空白。”因此,墙体存在的红烧土坍塌、碎裂、脱落、酥碱粉化等问题,有逐年严重的趋势,影响着房基墙体的稳定和安全,急需进行保护加固。

  2018年12月,在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专项资金的支持下,大河村遗址仰韶文化房基F1—F9保护加固工程全面启动。为维护房基墙体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大河村遗址博物馆联合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编制严格系统的保护加固方案,重点对红烧土墙体的病害分析和治理,并建立和完善对应的房基保存环境监测系统。

  “计划工期为期一年,这对于我们来说确实是个挑战,因为没有先例,所以一切工作方法都需要自己来摸索。”胡继忠说。专家论证后决定,先对遗址西侧保存情况较差的墙体进行试验性修复,边试验边修复,再根据修复结果再次论证、试验。

  试验性修复取得进展

  之所以采取如此谨慎的态度,胡继忠向大河报记者解释了原因:“一是因为这个遗址的重要程度。就目前来看,它是全国保存最完好的,而且这种木骨整塑的陶房对于研究我国民居起源有着开创性的作用。”胡继忠指着遗址内一处房基继续说,“这个就是我们所说的‘天下第一屋’,可以看到这是一个套房的房基,类似于我们现在的三室一厅,功能分区非常清晰。我们推测这套房的主人身份较高,著名的彩陶双连壶就是在这个房子里被发现的。”

  此次修复工程,大河村遗址博物馆特别聘请了全国顶尖的土遗址保护修复团队——中国遗产文化研究院的专家们来进行了方案编制以及工程实施。修复方式主要采取物理修复为主,与化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尽可能保持原来的状态、颜色和风貌。

  “光是加固材料,我们就已经进行了上百次的试验,并对每次试验的结果都进行了详细地记录。填充破损墙体的材料,我们就地取材,用的都是遗址本身的土壤。”胡继忠说。

  大河报记者在大河村遗址内看到,三位“全副武装”的修复人员正在紧张地工作着。其中一位手拿量杯和滴管的修复人员告诉记者,量杯内是特别调制的加固药水,需要将其一滴一滴地慢慢滴入受损部位,“我们前期需要对墙体进行清理,清除它表面的灰尘、盐碱和苔藓死亡体等,再进行加固药水浸入”。

  在对西侧墙体进行试验性加固后,2019年3月大河村遗址博物馆召开了一次专家咨询会,对前期的试验修复成果进行了评估。“专家们对于我们采取的修复方式、工具和流程表示了认可,认为基本可以达到预期的效果。”胡继忠介绍说,“基于这些经验,我们又对遗址东侧区域的墙体进行了修复。”

  大河报记者看到,在遗址东侧呈反“L”状的一面红烧土墙体已经呈现出其原有的红色,与旁边“天下第一屋”布满盐碱的白色墙面形成鲜明对比。“我们准备近期再召开一次专家论证,保证万无一失的情况下,再对我们核心区域的‘三室一厅’进行加固修复。”胡继忠说。

  修复成果将填补国际空白

  胡继忠告诉大河报记者,为保证修复结果的稳定性,修复工期结束后,还将进行为期5年的观测检查期,“主要是对修复后期的成果进行评估,并实时进行调整”。

  胡继忠说:“修复成果将填补中国乃至世界关于红烧土房屋遗址保护的空白,为我国下一步开展这种同类遗址的保护提供成功的范例。修复过程我们不单单当做一个工程来做,更是当做一个学术课题来做。”

  大河村遗址博物馆一直实行免费开放政策,修复工作也是在遗址内开放式进行,“因此,欢迎公众来近距离观看我们关于遗址的修复工作”。


编辑:魏蔚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