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河南 这家“国家级”医院让更多人重获“心”生

2019年05月26日16:36

来源:大河网

大河网讯 作为人口大省,河南全省每年约有10万名心血管疾病患者辗转前往北京、上海等城市就医。能在“家门口”看得好病、享受到优质的医疗资源,成为河南千家万户最朴实、最迫切的心愿,也是河南省深化医改工作当中一直在努力探索解决的难题。

近年来,河南围绕全省卫生健康事业发展,通过“引平台、引人才、引技术、引管理”,积极创建六大国家区域医疗中心。

作为六大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的排头兵,2017年12月,“国家级”医院——华中阜外医院开诊,短短一年半的时间,华中阜外医院成功开展19项国内领先的标志性技术,让无数心血管病患者有了新的选择,也让更多人在这里重获“心”生。

一个切口|“开胸”变微创 儿童无血心脏外科手术成常态

当天上午10点多,在华中阜外医院河南省儿童心脏中心一病区病房内,28岁的张芳(化名)在病床上抱着术后三天的儿子,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孩子一出生就被先天性心脏病“判了刑”,房间隔和室间隔均缺损,当地医院建议孩子稍大一些再做治疗。

孩子三个月大时,身体再次出现异样,经过多方打听,张芳带着他来到华中阜外医院儿童心脏中心。“情况紧急,医生决定做开胸手术。”

3个月大的婴儿接受开胸手术,家人自然揪心。令张芳没想到的是,医生根据术中情况将开胸手术换成了国内首创的右腋下切口微创手术,小宝的手术非常成功。

“考虑到孩子长大后的生活,加上术中发现孩子病情适合侧切口,才更换了方案。”该中心主治医师宋书波说,因为是微创手术,小宝的康复时间也会缩短近一周。

其实,这个中原地区规模最大的先心病诊治基地儿童心脏中心,已经为1000多名像小宝一样的孩子进行了无血心脏外科手术,而8公斤以上体重患儿,开胸做体外循环下心脏手术时不输血,也已经成为常态。

“医院无血心脏外科手术的比例达到39%,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该中心主任范太兵称,该中心每年接诊来自全国各地1万多名先心病患儿,开展先心病手术2000多例,特别是在婴幼儿先心病领域,该中心曾成功为出生20小时、体重不到4斤的宝宝实施手术。

而近一年,该中心更是不断创造技术上的新突破,取得多个“第一”。比如,2018年成功开展的产时新生儿心脏肿瘤切除+冠脉瘘缝闭+动脉导管结扎术,不仅属国内首例,也是世界上手术年龄最小的心脏外科手术。

一本画册|19年坚持画“心” 集成冠脉搭桥的珍贵数据库

5月24日上午10点左右,华中阜外医院心脏移植监护室,隔着玻璃,43岁的患者王先生面带微笑与记者挥手致意。

“第三代全磁悬浮人工心脏”植入术的受益者

王先生是华中地区首例,由中国完全自主研发、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三代全磁悬浮人工心脏”植入术的受益者。

看着状如常人的王先生,记者们难以想象得到,就在前几天,他还是个生命垂危的终末期心力衰竭患者。而再过一个多星期,他就可以出院回家了。

“这不像刘谦魔术里经常提到的见证‘奇迹’,这才是真正的奇迹!”参与实施人工心脏植入手术的华中阜外医院副院长程兆云介绍,该手术的成功实施,不但填补了华中地区全磁悬浮人工心脏领域的空白,而且使华中阜外医院成为全国第二家掌握此种高端技术的医院,标志着华中地区心力衰竭救治能力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除了追求技术上的进步,程兆云还有着另外一种坚持,那就是他19年不间断,坚持“画心”的习惯。

程兆云讲解他画的示意图

“从2000年开始,做每一台手术前,我都要画一个患者的心脏冠脉示意图。”对程兆云而言,“画心”能让医务人员对这台手术的方向有清晰了解,是提高手术成功率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在每一台手术开始前,他都会依照患者的心脏结构和病变情况,手绘一幅示意图,并张贴于手术间最显眼的位置。

手术中的程兆云正在查看自己术前画好的示意图

如今,程兆云的办公室书柜内,已经存了他19年间做过的4000多例心脏手术的手绘示意图,他将这些示意图重新装订,做成了近30本合订本。

“这是独一份的资料,这里边的数据非常珍贵。”程兆云说,“有了这些,我不仅可以对患者的治疗方案胸有成竹,还能进行心血管病流行病学调查,这对提高我省乃至我国心血管疾病防治水平都有积极意义。”

这一张张色彩鲜明、记录详实的手术示意图,成为反映众多患者冠脉搭桥特点的珍贵数据库,也凝聚着这位中国心脏外科医师最高奖“金刀奖”获得者对专业的精益求精。

一种支架|助力血管恢复 三年内可降解为水和二氧化碳

5月24日上午9点多,华中阜外医院介入手术室内,身穿铅衣的高传玉像往常一样,快步向河南省唯一全部采用最高净化标准的百级手术间走去。

高传玉为记者讲解“生物可吸收支架”植入手术

“这样的手术间能把手术感染的风险降到最低。”每每提到百级手术间,高传玉总会笑言,打造家门口的“国家级”医院,必须每个细节都到位。

“铅衣是防辐射用的。”高传玉说,为防止辐射对身体造成伤害,每位进入手术间的医务人员都要穿上铅衣。

该院介入手术室护士长贾晓辉说,“高院长每天都有一二十台手术,病人多时,手术常常是从上午九点一直进行到第二天凌晨一两点。”

也就是说,穿着三四十斤重的铅衣,一站十五六个小时,早已成为高传玉的日常工作状态。

在一个手术间前,高传玉停下了脚步。

“这个是不是要做生物可吸收支架的?”“对,李牧蔚医生在做。”面对高传玉的提问,手术间外监控各项情况的医生饶立新边回答边紧盯着仪器。

“这种支架在术后3年就完全降解为水和二氧化碳,体内不再有异物,血管的结构和功能也能得到恢复。”高传玉说,生物可吸收支架有其适用要求,它通常适合60岁以内的患者,而且以简单病变最为适用,如果血管弹性差、或者迂曲严重、有钙化病变等则不适用。

2019年4月10日,高传玉团队成功完成了我省首例及第二例“生物可吸收支架”植入手术,这种可降解的新型心脏支架,让很多患者充满心理障碍的金属支架终身携带问题被破解。

据高传玉介绍,目前全院建成的35个手术间、导管室全部具备数字化可视功能,透过清晰的电子大屏可实现与北京阜外医院、省人民医院以及全省基层医院的互联互通,手术直播、远程会诊、手术教学等功能将得到一体化实现。

而住院病区先进智能化的护理管理系统,不仅有患者每天服药、化验等基本信息记录,也实现对患者持续心电监护、警告病重、24小时出入水量等特殊护理措施动态信息显示,有效解决了原来手工记录无法共享、无法动态管理的问题。

作为河南唯一一家省部共建医院,华中阜外医院坚持多项举措并举,医、教、研、防、管协同发展,正在为河南整个公立医院改革做出积极探索,为全国的公立医院改革走出一条新路,力争早日建设成为立足河南、服务中原、辐射华中、全国一流的国家区域医学中心。(张黎光)


编辑:魏蔚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