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刻在太行山上的“吴金印”

2019年05月31日18:35

来源:大河网

  2019年5月8日上午,位于郑州东区七里河畔的河南人民出版社比往日热闹了些,3楼会议室悬挂着红底白字的横幅:“河南人民出版社建社70周年暨《太行金印》一书座谈会”。望着窗外少有的蓝天白云,大家难免有些焦虑:吴金印何时才来?他能来吗?从卫辉市的唐庄镇开车赶来,起码得一个多小时……

  他是“乡镇党委书记的榜样”、“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2018年被党中央授予“改革先锋”称号,习近平总书记亲切与他握手,夸他:“还是老样子”!中央电视台找他做节目,各大媒体记者的采访,还有各级领导干部到唐庄视察、参观、学习……他真是太忙了!

  我这天正巧在河南人民出版社修改穆青电视连续剧剧本,所以,我也在等着见吴金印。我急着想见一面吴金印还有一个原因,为正修改的电视剧本增添点新鲜的材料。自从1997年4月与穆青一行在他的桃花源里参观后,一别就是22年!

  望着会议室墙上的横幅,我想起5年前,悬挂在河南人民出版社会议室的另一幅:“河南人民出版社建社65周年暨《人民记者穆青传记》座谈会”,以一部书的出版座谈会,来庆祝建社的生日,这是该社奉行一切庆祝活动从俭原则更有意义的创举——既进行了社庆活动,又为自己出版的文化精品举行一个宣传活动,一举两得。

  今天会议室的桌子上摆放着河南人民出版社建社70周年的画册,还有一摞摞新出版的图书《太行金印》。我首先觉得该书出版策划人陈智英起得书名《太行金印》太好了!记得1997年4月1日那天,我随新华社老社长穆青一行来到吴金印工作的卫辉市唐庄镇,首先参观了桃花盛开的万亩桃花源,美轮美奂,令人震撼!然后又到吴金印曾经工作15年的太行山里的狮豹头乡,得到了山里群众的热情款待,感动万分。看到山里百姓把吴金印的好事一件件刻在太行山的石头上,一向腼腆的吴金印很不好意思,他红着脸说:“我要把这些碑铲掉!”穆青说:“依我看,这不单是给你吴金印立的碑,这是人民群众给我们党立的碑。因为你是党派来的,是按照党的宗旨为民办事的,所以,像这样的碑立得越多越好。要是全国各地都能立起这样的碑,我们的党风就真的好转了。”穆青与同来的杨贵、郑永和拉着吴金印,还专意在石碑前照了像。

  吴金印带领群众在万亩乱石滩里填沟造田,造就了桃花源。望着眼前一望无际盛开的桃花,吴金印兴奋地介绍“北抓林果,南抓粮”的战略。穆青感动地说:“走遍河南山和水,人民不忘三书记。三书记就是兰考的焦裕禄,林县的杨贵,辉县的郑永和。如今三书记又成了四书记。”吴金印说:“我是读着您们写的《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成长的。后来又学红旗渠的杨贵,还学郑永和。你们都是我的老师,我掉在老师堆里了!”我当时拍下他们边走边说的照片,连同一篇特写文章,发表在《河南日报》上。

  我认识吴金印,就是从那次见面开始的。他的话不多,但一说话,土味中充满着深刻的哲理。自从1992年我和王昉开始采访穆青,穆青每年都回河南采访,每次回来,我们都跟随着他。他曾十上辉县采访郑永和,几乎每次,我都会遇见吴金印。

  他给我的印象是腼腆,一说话就脸红。经常戴着那顶解放帽,穿着那件蓝不蓝灰不灰的破夹克衫。在大家谈话时,他常常在一旁认真地听、用心地记。

  吴金印把穆青当作“精神偶像”,这是我读了《太行金印》一书,才知道的“称号”。在下册有一节“勿忘人民的穆青”,头一句话就是:“如果说杨贵、郑永和对吴金印的影响更多在于实践的话,穆青对他的影响则主要体现在精神感召上。”

  书中介绍,1966年2月7日,由穆青、冯健、周原写的《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在《人民日报》头版发表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一天多次广播。24岁的吴金印正在中央团校学习,他含着眼泪一次次收听,发誓要像焦裕禄那样,为党和人民的事业鞠躬尽瘁。本来学习回来,组织上考虑安排他到地区团委任职,但是从北京一回来,他就写申请,要求到最艰苦的地方去。于是,他舍弃留在城市当团地委领导的机会,到了最困难的狮豹头山区,并立下誓言:“十年不下山”“山区面貌不改变决不下山”!在这里一干就是15年。他带领群众大干苦干,把乱石滩改造成米粮川,荒山育林,遇水架桥,缺水的地方喝上了自来水。按群众的话说,“走一路,响一路,走一路,富一路”。

  当我知道写吴金印的长篇纪实文学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时,赶紧向责任编辑孙宪勇要了一套,日夜阅读。老实说,当我看到厚厚的上下两册图书时,第一感觉是何时才能读完啊?而一旦读进去,立马被里面生动感人的故事所吸引,那淳朴幽默的语言,正是山里人的原汁原味,正是鲜活的吴金印的样子!作者从吴金印出生,到相亲、成亲……把一个吴金印活脱出来。尤其是他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带领山里百姓一起摸爬滚打、治山治水的故事,感人至深、催人泪下!读到令人震撼处,我也会难以入眠。不知不觉,厚厚的两本书就这样很快看完了,甚至意犹未尽,还想再多知道一些故事。我尤其喜欢太行山人那种朴实无华、甚至土得掉渣的精彩语言!

  感谢作者刘长利写出了吴金印是怎样一步步成长的。也为我修改穆青电视剧提供了珍贵的内容。我选取了一个很精彩的情节:吴金印初到狮豹头山村,住在村里最穷的一家里,正在吃饭的牛大娘见到“公社干部”,马上把碗藏在背后,说:“吃的糠菜团子丢人!”吴金印流着眼泪说:“没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丢人的是俺这当干部的!”他与家里小伙子打老通,住在驴屋里。夜里毛驴不安分,竟然趴在他脸上闻,驴尾巴像扫帚一样扫他的脸!如今,吴金印住过的驴屋,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小的纪念馆,“吴金印纪念馆”是老百姓自发办的。如果穆青老师知道,肯定要写上一笔,肯定会拍出一张张精彩的照片!

  而吴金印为了带领群众治山打洞,耽误了给女儿治病,致使爱女双耳落下残疾。中央台录制吴金印的节目,特地请父女上台交流。我流泪感叹:吴金印把山区人民放在心上,舍小家顾大家,为了人民的利益,而付出了巨大的牺牲!

  刘长利跟随吴金印采访多年,他说:“写作过程,激情澎湃,笔耕不辍,书中有不少情节是含着热泪写出的。”“哪怕拼上性命,也要把这个史诗般的人物形神兼备地写出来。”我完全相信这种痴迷的状态。我写穆青时也是这样的。

  我很感动,我们的作家都应该写像吴金印这样的“中国脊梁”,这样的中华民族的“灵魂”人物,来助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的出版界都应该像河南人民出版社这样有责任、有使命、有担当,讴歌党、讴歌国家、讴歌人民、讴歌英雄,出版这种弘扬主旋律的图书,我们的文化资源和出版资源才真正用到了正地方!

  没过多久,吴金印就已来到河南人民出版社办公大楼了。我慌忙赶到走廊的大厅,一群人正在参观庆祝河南人民出版社建社70周年的图片展览。我一眼就认出中间的一位正是吴金印,正像习近平总书记接见他时所说的,他还是老样子!还是那顶解放帽,还是那件夹克衫,只是眼角多了些许皱纹。来到会议室坐定,中原出版传媒集团董事长郭元军请他讲话,他还是一说话就脸红,说到唐庄近几年的新发展,声音很低,真乃“低调”。但关键的话,他却铿锵有力。他说到,河南人民出版社一直是唱主旋律的大社,70年来与共和国同步,出了很多好书。并感谢出版社的支持。谈到他自己,他说,年龄大了,更要只争朝夕拼命干,为党和人民多干事!

  会议到了尾声时,我拿了《人民记者穆青传记》《穆青自述》,电视剧本《勿忘人民》送给他。我还报告给他一个好消息:穆青电视连续剧经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批准立项了!这也是他心中多年的愿望。我说,我正在这里修改剧本,等改好,寄你一本,请您审阅。因为我从《太行金印》这部书中,又了解了你不少故事,作了补充。到开拍时,就到你们那儿的狮豹头,实地拍外景,拍你那好山好水,拍你那万亩桃花源,拍你的金印小屋。穆青老师在天之灵一定会高兴的!

  送走吴金印时,正是阳光灿烂,蓝天白云,大家说:少有的好天气。

  而我知道,吴金印坚持不留下吃午饭的秘密。正如《太行金印》书上写的,他们会在路边小店吃一碗捞面条,吃饱嘴一抹,既省时,又省事,更省钱。

  文/张惠芳

编辑:魏蔚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