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影像展播④】孙海明:斫琴亦斫心,二十多年来与古琴的不解之缘

2019年06月04日20:21

来源:大河网

【编者按】6月8日,是2019年我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为了向公众呈现河南丰厚的非遗资源和优秀的匠人风采,5月29日至6月12日,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将推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活动“豫见河南 出彩中原——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影像展播”,展播通过对近年来数字记录工程中精选的30个非遗代表性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的介绍,宣传展示河南非遗保护成果,向新中国70周年华诞献礼。即日起,我们将向大家展示这些精彩故事。

大河网讯(政务记者 孟媛)古琴位居传统四艺“琴棋书画”之首,是历史最悠久的乐器之一。河南古琴源远流长,中州琴派曾以“高古清远,不同凡响”为世人瞩目。作为第四批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孙海明一直积极投身于古琴艺术普及推广的公益事业2002年至今,他已经义务培训古琴斫制人员300余人次、演奏人员1000余人次。


“从初次接触的时候,在冥冥之中能感觉到自己从内心深处对古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孙海明正是用他的身体力行,诠释着对古琴的一片痴情。古琴,亦称瑶琴、玉琴、七弦琴,是在孔子时期就已盛行的乐器,它在中国历史上流传了三千余年不曾中断,本世纪初才被称作“古琴”,至今依然鸣响在书斋、舞台上。古琴面圆底平,象征天圆地方。为使斫琴的每一个步骤尽善尽美,选材、设计、部件制作等各个工序,孙海明都一丝不苟,“作为职业斫琴人,我每天就是和这些琴打交道,每天在这里要么刨、要么锯、要么上漆,其余的时间就是来做一些弹奏的练习。 做一把好琴,要站在一个弹奏者或者演奏者的角度上去听、去感受。”

伴随着刨花的飞舞和叮叮当当的声音,孙海明告诉大河网政务记者:“古琴是我国古代文人的音乐语言,弹奏古琴,是在与自然、与自己的内心对话。”20世纪80年代初,孙海明进入河南省京剧团(现河南京剧院)从事乐器养护和修复工作,师从京城名家张京海先生学习古琴斫制,斫琴、悟琴已二十多年。其斫琴完全使用天然物质,严格按照传统方法,采用纯手工制作,工序精益求精,不但完全继承中州派古琴的神韵和特点,更在各工序上逐步实践现代科技成果以提高品质,不论是材料选择搭配,还是木胎制作、灰胎涂刮和髹漆推光都达到了全新水平,特别是髹漆工艺更是行业的佼佼者。



编辑:张馨予  审核 :新闻总值班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