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中原丨在神垕,守望千年不熄的窑火

2019年06月14日07:53

来源:大河网

  制图王伟宾

  本版图片摄影边继伟

  □河南日报记者张冬云

  一件名为《寒鸦归林》的钧瓷挂盘,吸引了我的目光。

  盘体主色调为蓝白,湖水荡漾,树藤缠绕丛生,鸟雀惊飞。盘边,有一缕红色夕阳。色彩图案,皆源自变幻莫测的窑变。姚雪垠先生曾为它题诗:“出窑一幅元人画,落叶寒林返暮鸦。晚霭微茫潭影静,残阳一抹淡流霞。”

  欣赏钧瓷之美,易;梳理钧瓷的故乡神垕古镇的渊源流变,难。一座因瓷而生由钧瓷而兴千年“活着”的古镇,历史上,它有百余处古窑址,它有明清七里长街的繁华。当下,它的窑火千年不熄,有几十家成规模的民营作坊,佳作迭出,大师多多。钧瓷,“可在博鳌与各国政要相会,也能在普通百姓的博古架上,让一片片惊羡掠过。”

  神垕,千年窑火不灭。从历史角度而言,它本身是个集民俗、文化传统和陶瓷工艺于一体的“大文物”,丰富而鲜活,纯粹又驳杂。

  神垕千年发展史,由地方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因素共同促成。陶瓷生产空间的演变,决定了古镇的发展演变。哪儿有窑火熊熊,哪儿就是古镇的CBD。

  跳出中国讲陶瓷,china,是最鲜明的中国符号。

  跳出河南讲瓷业,神垕,作为“北方瓷都”,可与江西景德镇媲美。

  跳出神垕讲古镇,我们先从古镇西南十余公里的下白峪讲起,那儿,是古镇第一炉窑火燃起的地方,是古镇的前世。

  ◎从下白峪到刘家门

  2019年初夏,我来到神垕古镇西南角大刘山下,探访大名鼎鼎的下白峪窑址。

  大刘山北坡有白峪河,发源于伏牛山陡峭的山间,冲出山口后平缓地自东向西流淌,遇到一道低矮山梁,形成一个河曲转而北流,在河曲部形成一片较大的河滩地。下白峪窑址,坐落在白峪河北岸河滩地上,窑址东西长约130米,南北宽约100米,位于现在的于沟行政村区域内,黑色标牌上写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神垕钧窑址”的字样,立牌日期是2006年5月。

  环顾窑址四周,是一大片荒地,长满杂草野树。荒地一侧山坡下,还是杂草野树,其间有些碎石瓦砾。我们坡上坡下看了一圈,无所得。拦住一位过路的村民,他说:“坡上坡下全是文物工作队的发掘现场,发掘完东西都运走了,地面回填了。”

  “下白峪窑址,是神垕古镇最早的具有考古学依据的窑址,学术界也称它神垕窑遗址。新中国成立初期,禹州本地考古部门做过调查。2001年,北京大学秦大树教授带队,对它进行了全面的考古发掘。”神垕镇旅游办主任艾林波说。

  2001年之前,于沟村民发现,这儿到处是碎瓷片,翻修房屋还经常挖到大小不等的古窑炉。秦大树来此时,“地表上随处可见古代瓷片,尤其是有一些精美的花釉瓷片和大块的腰鼓残片,这是我们决定在此处发掘的原因。”

  考古发掘出土了丰富遗物,发现一座窑炉和一处窑前作坊。这里地层关系简单,叠压关系清楚,充分说明自中唐到晚唐很长一个时期内,下白峪窑场都在稳定持续地进行陶瓷生产。

  秦大树等人撰写的《下白峪窑址发掘简报》中称:此处窑址以生产平民日用花釉瓷为主,产品供应周边区域。创烧时代可以追溯至唐天宝年间,断烧时间为唐晚期,持续烧制时间约150年,是目前发现的神垕最早的窑址。

  唐代花釉瓷是这个窑场出产的精品,它是在黑釉上施以彩斑釉,烧成后,彩斑呈灰蓝或灰白色,具有一定乳浊感。宋代钧瓷创烧铜红釉后,往往在器物表面施以铜红彩斑作装饰,唐代花釉瓷,被学者认为是宋代钧瓷的源头,称作唐钧。

  这也是目前学术界公认的“钧瓷源于唐”之说的考古学实证。

  自唐代开始,围绕下白峪窑场,周边形成较大规模的聚落,并具备一定的商贸能力。

  白峪河给人带来的惊喜远不止此。“白峪河两岸,每隔一二里就会有窑址出现。窑场范围可达3平方公里。继唐代之后,此地又成为宋钧创烧之地。以此为核心发源地,钧瓷在宋元之间得到大规模传播和发展。在神垕境内,则呈现由西向东的发展趋势。”禹州学者陈丹丹撰文称。

  刘家门窑,坐落在白峪河北岸,在下白峪窑址东侧。2001年到2002年,秦大树带队对刘家门窑发掘,出土大批器物和瓷器残片。在距离刘家门窑不远处的霍垌村,出土了一批窑藏钧瓷。当地并无霍姓村民,秦大树推测“霍垌”地名应为“货洞”谐音,是当地窑场挖土洞储存陶瓷的地方。

  考古发现显示,刘家门窑址从北宋创烧,一直延烧至元代,自宋至元证据链条完整。以刘家门窑烧制规模、持续性和影响力,说这里是神垕古镇乃至整个钧窑民窑系生产的先驱和典范,毫不为过。

  “(刘家门窑)从创烧伊始就具有很高的烧制水平,烧成了淡雅匀净、典雅美观的天青釉钧瓷,青瓷的烧造水平也极高,部分器物,与北宋后期最高生产水平的窑场产品造型相似,表明早期钧窑不少器物是高档产品,面向宫廷或达官贵人。”秦大树等人所撰写《刘家门钧窑遗址发掘简报》称。

  “秦大树原来不承认宋钧的存在,下白峪窑和刘家门窑的考古发现,彻底改变了他的认知。”90岁的禹州老文物工作者教之忠笑言。

  ◎从白峪河到肖河

  从下白峪到刘家门,从唐钧到宋钧,窑火熊熊。

  自唐宋间白峪河边密集窑址尽显风光后,明清之际,肖河闪亮登场了。陶瓷生产从白峪河下游向肖河下游扩展,也就是由神垕古镇西南部,向东朝着今日神垕中心镇区方向发展。

  1964年,禹县(今禹州市)进行古窑址全面调查,共发现古窑址96处。1982年复查,最终确认110处古代瓷窑遗址,其中神垕境内古窑址,全部分布在白峪河与肖河两岸。这两条河,名副其实是神垕古镇和神垕陶瓷的母亲河。

  神垕,名字神异。“按当地人的说法,神垕是有神所在的地方。神以垕土育人,此地才有了千年窑火。”教之忠说。

  神垕古镇位于禹州市西南十七公里处,处于伏牛山余脉的浅山丘陵区,地势是群山夹一凹。古镇核心地带是明清七里长街,伴随着肖河冲沟蜿蜒伸展。

  七里长街上,路铺青石板,两侧老店林立错落。清末沿七里长街一线自西向东依山就势兴建了五座石寨堡,今仅残存天保、望嵩两寨的部分寨墙和寨门。

  古镇,依托山地自然坡度高差,构成“山环水绕,街河一线,串联五寨”的格局,形成“长街窄巷、拐弯胡同、起伏有致”的街巷体系,呈现出山地古镇特有的景观。

  明清时古镇的鼎盛,和陶瓷业有极大关系。明嘉靖《钧州志》记载,元末明初战争,古镇荒废,瓷窑停烧。明代立国百余年后,神垕镇区逐步在肖河中下游重建,成为制瓷中心。

  明清之时,神垕古镇因瓷而兴,“日进斗金”。清代民谣唱道:“进入神垕山,七里长街观,七十二座窑,烟火遮满天。”七里长街上,大片完好的明清古建群昭示着当年繁华。它是北方地区陶瓷主产区、陶瓷产品集散地。

  我来到七里长街的东大街上,这儿曾有密集的商号,商号建筑是高门台、筒子房、三开间的多进纵深院落。“临街门店做生意,中间用作生活起居,最后一进充当作坊,建窑烧瓷器。‘前店中住后坊’,是集生产、生活、交易功能于一体的‘三合一’宅院,生动反映传统瓷业经济下的典型社会单元的构成模式。”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袁菲、葛亮撰文称。

  神垕古镇四面环山,只有小型河流过境,耕地少,在古代农耕社会中没有资源优势。神垕人用一把泥,一把火,一双双粗糙的大手,“让钧瓷的高贵慢慢生长”。因为明清陶瓷业的发达,神垕古镇现在拥有大量文物遗迹,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5处,各种古寺庙、古民居、古祠堂40余处。古镇古街,众多民间传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钧瓷烧制技艺,加上多彩的地方风俗活动,再度佐证了神垕本身就是一个“大文物”,一个活态传承的古镇。

  ◎﹃窑神庙﹄和﹃义兴公﹄

  “在古代,代表一个地方最高建筑成就的,往往是官衙和庙宇这些官式建筑。因古时窑变不易控,人们寄希望于神灵保佑,神垕的窑神庙又叫伯灵翁庙,就成为古镇上最华丽的建筑。”禹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化红军说。

  窑神庙是由众窑工捐资所建,始建时间说法不一,据传为宋,但院内多通功德碑显示捐修时间为明清。

  从东大街走过时,一眼就看到窑神庙铺青琉璃瓦的山门,它上扬的双层飞檐如灵动的翅膀,使得整座建筑振振欲飞。山门正屋脊中间有一座“狮驮宝瓶”吻兽。为清代复烧钧瓷的卢氏三兄弟作品,钧瓷釉色,独一无二。山门梁枋上雕刻着神话传说,斗拱的昂、翘等构件,都被雕上了瑞兽。山门下摆放了一对威严的青石狮子,被一代代的古镇孩童骑坐得滑溜溜的。

  窑神庙有个特别之处,它的山门和花戏楼合二为一,从东大街上看到的是山门,从庙里看到的是花戏楼。进庙,先穿过低矮昏暗的戏台下方,之后顿觉豁然开朗,这种“先抑后扬”的戏剧效果,属于园林布局的“仰景”手法,很好地衬托了花戏楼对面窑神庙大殿的高大轩敞。

  进院后,我转身回看花戏楼,它以本地毛石为基,青砖做墙,墙面上以红石做装饰,是档次较高的建筑方式。戏楼主体较简朴而天花藻井精美,两者构成疏密有致的视觉对比。

  伯灵翁庙大殿,为近年复修,正面供奉着三尊神灵:中间是舜帝的化身,司土;左侧是伯灵仙翁,原型是战国孙膑,司工;“右侧是金火圣母,司火。相传她是窑工的女儿,祭窑殉身而成神。”化红军说。

  土火工的结合,成就了万紫千红的瓷。“瓷是夏天里的骨头骨头里的芳香/它拍打在泥土上/使泥土充满火焰/它不朽的光芒/逼迫伤口长出新肉瞎子的眼眶盈满光亮”。著名诗人李犁写道。

  东大街上,有很多老宅院,如申家老宅、温家大院、义兴公商号等,几乎都是“前店中住后坊”,依次垂直于东大街营建,建筑平面长宽比为1∶4.2,与山西的窄型狭长院落极相似。

  “神垕古镇居民多为明初山西洪洞移民,建造故乡的建筑样式合情合理。东大街商铺寸土寸金,能拥有三间阔铺已属不易。它的窄院也根据本地环境有所改进,如厢房不再是山西窄院的单坡顶厢房,采用了双坡硬山顶,摒弃建筑上的雕梁画栋,只留有少量装饰。”王磊、王庆斌撰文分析。

  行走在义兴公幽深院落内,庭院封闭坚固,足以防范匪患;生活区和商贸区动静相宜,居住体验挺好。

  “十窑九不成”,钧瓷烧造的难度,决定了神垕古镇拥有大量的钧瓷碎片。钧瓷烧造过程中需要两次烧造,会大量使用钧瓷产品的范即匣钵(俗称笼盔),它不能重复使用,却成为古镇独特的建材。

  镇上老建筑的墙体,有很多全笼盔墙和石块笼盔混合墙,构成瓷业古镇独特的景观。传统民居多使用自然材料,神垕人选择笼盔等废弃材料,正符合当下低碳、环保的建筑理念。

  ◎天下谁人不识钧

  神垕古镇钧瓷自元代断烧之后,直至清光绪年间,卢氏父子两代人精心研制,烧制出接近宋代传世钧瓷的“卢钧”,到清末,生产钧瓷的商户已有数十家。光绪三十年(1904年),禹州知府曹广全联合商人在神垕成立“钧兴公司”,后因战乱停办。

  “步入20世纪,外国势力进入古董交易市场。刘子芬《竹园陶说》云:‘唐宋人尚青,明清人尚红,近日西商则重紫,均窑紫器一枚价万金。’使得钧窑地位名声大噪,如日中天。”《明清文献中的钧窑研究》一文中说。

  新中国成立后,20世纪70到80年代,神垕出现了省办的地方国营瓷厂,县办的一厂、二厂和镇办的一社办、二社办等瓷厂,以规模化的炻瓷、卫生瓷、电瓷等实用性瓷器的生产,支撑钧瓷的研烧,取得了辉煌成果。

  20世纪80年代以后,神垕钧瓷企业逐渐走上市场化运作的道路,神垕进入了瓷业大发展时期。

  据《中国彩神垕镇》一书记载,“神垕的当代名窑,有孔家钧窑、大宋官窑、金鼎钧窑、坪山钧窑、星航钧窑等。”古镇内,还有一些有特色的小窑口,如神垕炉钧、周家钧窑等。

  神垕古镇,是中国钧瓷之都、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中国首批特色小镇

  神垕,这是一个以火为魂的地方,一把火烧出万彩钧瓷,它有出彩的过往,也将迎来更出彩的未来。

  禹州市委书记王宏武说:“2018年中国品牌价值百强榜评选中,钧瓷品牌价值被评定为285.48亿元,位居2018区域品牌(地理标志产品)百强榜第11名。‘北有神垕镇,南有景德镇’,我们力争把神垕镇打造成‘国际陶瓷小镇’,以神垕七里长街为核心,以国际陶瓷文化艺术中心和下白峪钧窑遗址公园为重点,围绕‘出彩’做文章,使钧瓷精神所蕴含的人文品格、工匠精神、东方美学得到完美诠释。”

  有此倾城好颜色,天下谁人不识钧。

编辑:史海山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