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媒看河南 | 河南济源:让愚公移山精神代代传承

2019年06月14日10:20

来源:经济日报

  河南济源的大山深处有一个不起眼的小山村——水洪池村,这里三面大山环抱,出行困难,信息闭塞。

  凭着愚公移山精神,老支书苗田才带领全村男女老少,用了10年时间,硬是用双手在崖壁上凿出一条“天路”。从此,山里山外互联互通,“世外桃源”水洪池进入更多人的视线。

  水洪池村其实正是济源市的缩影。

  开挖引水灌渠、完善交通网络、优化营商环境、助力脱贫攻坚……作为愚公移山精神的原发地,济源一次次移除发展道路上无形横亘着的“王屋”和“太行”,用一个又一个闪光点向世人诠释千百年来始终引人砥砺前行的愚公精神。

  迎难而上——“铁打”的愚公精神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愚公移山精神在济源始终有着生动的诠释。

  20世纪50年代,由于饱受蟒河肆虐之苦,济源数万人民自备干粮,用镢头、铁锹和箩筐一点点驯服蟒河,一度成为全国和友好国家学习的榜样。

  20世纪60年代,济源人民在一没专家、二没材料、三没机械设备的情况下,凭着“头可断,血可流,引不出沁水不罢休”的韧劲,硬是在崇山峻岭间开凿出“人工天河”——引沁济蟒渠!为纪念那段历史,后人曾把引沁济蟒渠改为愚公渠。

  20世纪70年代,济源人民吹响“向高山水利化进军”的集结号,历经7年苦战,王屋山、鳌背山、天坛山三大水库矗立于深山峡谷之间。

  进入21世纪,济源人民用8年时间,相继修建王屋山、布袋沟、天坛山、大峪东山等供水工程,解决了14万山区人民的饮水难题。

  2008年以来,济源人民集中智慧,精益求精,在多石少土、寸草难生的南太行山上,“扎针绣花”,石上种树,造林10多万亩,让荒山变成了林海。

  从昨天走到今天,从传说走进现实,从济源走向世界。愚公移山精神凝结成了济源城市精神,成为城市的奋斗底色。

  再美的故事也会成为昨天,唯有不忘初心方能永远照亮未来。

  从2017年开始,济源将每年6月11日设立为“愚公移山精神纪念日”。走进济源,愚公移山城标、愚公移山群雕和愚公路、愚公村、愚公剧场等带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印记随处可见。愚公移山干部学院、愚公移山精神纪念馆等更成为传播愚公移山精神的主阵地。

  “这就是传说中愚公移山的地方!”6月3日,在王屋山脚下的愚公移山红色教育基地,基地主任杜军指着眼前平坦的道路告诉记者。极目远眺,王屋、太行二山,层层叠叠,连绵不绝。大山巍巍,似在诉说当年愚公移山的动人一幕。

  杜军告诉记者,在愚公移山红色教育基地,就有愚公移山体验区。学员们穿上古时衣服,扛起镐头和铁锹,推上小推车,叩石垦壤。“仿佛穿越到远古,与愚公一起移山,感受那种艰辛和坚强,身上是满满的正能量。”来自郑州的一名学员说道,他们已是基地接待的第1000批学员。

  愚公移山精神已经成为济源一张多姿多彩的城市名片。

  敢想敢拼——“弄潮”的愚公精神

  ——率先实现城乡低保一体化,荣获首批全国脱贫攻坚优秀城市。

  ——率先在河南省实现村村通硬化路、镇镇通高速公路、村村通自来水,摘取20项国字号城市桂冠。

  ——率先在河南省实施城区公交车全年免费。

  ——成为河南省唯一的全域城乡一体化示范市,形成以产兴城、以城促产、产城融合的城市新格局……

  济源地域小、资源少,危机感、使命感、紧迫感始终与之相伴,倒逼济源市必须躬身探索、拥抱发展,同时也造就了济源人先行先试、敢想敢干的胆识和气魄。

  近年,济源的知名度、美誉度一路攀升,朋友圈越来越大,济源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外向型经济稳中有进。数据显示,2019年第一季度济源市的生产总值、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税收收入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等经济指标的比重均居河南省第一。

  “济源市正在如火如荼的建设中国白银城,去年全市生产白银的规模达到了3600吨。”因为拥有全国最大的白银生产基地、全国最大的白银生产企业,济源市中国白银城的项目吸引了来自国内外业界的目光,短短1个月的引联,已经有9家企业进驻中国白银城。

  同样炙手可热的还有济源市的营商环境。

  “我们这一个手续办下来才用了两个多小时,效率令人震惊。”客商赵冠策表示,来之前已经做好了会长时间等待的心理准备,没想到现在手续办理已经这么方便了。“这让我更加有信心在济源进行投资了,毕竟企业发展都想要一个好环境。”赵冠策说。

  率先在河南省启动“最多跑一次”改革,率先在河南省启动“企业服务110”系统,率先在河南省启动“两不接触”服务,成功搭建网上行政审批中介超市……济源市良好的营商环境吸引了富士康、重庆力帆、中国兵装等众多企业的竞相入驻。

  “济源发展空间资源有限,必须优化存量,要在更加深入的交流合作中拓展发展空间,我们已为创业者搭建更好的事业平台。”济源市市长石迎军说。

  “当代愚公”侯三元瞄准蔬菜制种产业,一干就是45年,将小种子做成大产业,带领全市4000多户农民走上致富路,把济源种子推广到全球。济源成为全球最大的十字花科蔬菜制种基地。

  正是有像侯三元这样的“当代愚公们”前赴后继,济源率先发展的创业成就才令人刮目相看。

  如今的济源在工业经济发展上创造出“济源速度”“济源现象”“济源品质”,并立足打造绿色产业,着眼高质量发展,发挥集聚效应,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山还是那样的险峻,但是不畏难险走出大山的愚公后人们,正描绘出让中原更加出彩济源出重彩的时代画卷。

  历久弥新——“不朽”的愚公精神

  时代的接力棒传到今天,济源始终澎湃着青春活力,愚公精神的影响力与日俱增,一代又一代的愚公后人依然奋斗在追梦路上。

  苗生平仍清楚地记得跟着父亲去搬碎石、修公路的画面。“那时候我才十几岁吧”。苗生平说。如今46岁的他也握紧了父亲递过来的接力棒,“修筑”着水洪池村的新“天路”——发展之路。

  “路宽了,坡缓了,弯少了,外面来的人更多了!”苗生平说,原来村里人走不出去,现在走出去的人却又不想回来。

  为什么?

  “因为群众穷怕了!难怕了!”苗生平感觉任重而道远。

  “如何把水洪池的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让更多人走进这片‘世外桃源’,正成为我们这一代人的新使命。”

  开放的思路一旦打开,路子就会越走越宽广。

  今年3月,济源市政府与民安集团签署水洪池旅游综合开发框架协议,水洪池这片美丽的“天池”风光即将惊艳亮相于世人眼前。

  如今愚公村依托王屋山景区,在旅游道路上快马加鞭。愚公后人打开山门,迎接八方来客。

  “农家乐”成为该村旅游经济的最大增长点。五一期间,入住游客天天爆满,村民们也正为端午节假期做着准备。

  愚公移山精神从远古走来,一代又一代后人不断为其注入新的内涵。

  “进入新时代,济源更要弘扬愚公移山精神,咬定目标,苦干实干,锲而不舍,久久为功。”济源市市委书记张战伟说,济源人把愚公移山精神融入城市发展的血脉中,打开山门,外引内联,开放合作,在河南乃至全国的版图内,拓展更大发展空间,向着加快建设产城融合示范区、建设新时代又富又美济源的目标迈进。

  (经济日报 记者:夏先清 通讯员:付卫东 责编:张倩)


编辑:魏蔚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