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孩子过一种怎样的生活?从文青到奶爸的苗炜说了四个词

2019年06月20日07:41

来源:大河报

  苗炜和郑州读者分享育儿经

  □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张丛博实习生程贺

  作家、前《三联生活周刊》副主编苗炜所能想象到的最好的生活是:一种智识的、审美的、有道德感,同时能感受到家庭的温暖。

  正在热播的电视剧《少年派》再度让教育焦虑成为热议话题。6月18日,苗炜携新作《给大壮的信》来到郑州和读者分享他的育儿经,并接受了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采访,从文青到奶爸,来看他如何破除教育焦虑。

  育儿让大人继续成长

  儿子大壮出生后,中年为父的苗炜陆陆续续写了38封信,有长,有短,点点滴滴,回忆自己的成长,记录某些片段中的体验,唯愿孩子将来有一天,遇到某些麻烦的时候,可以透过这些记录,知道自己并不孤独。

  这些长长短短的信,围绕着四个主题词:智识、美、道德感、家。

  苗炜说,这本书不只是写给孩子的,也是写给家长的,“给大壮写的这些信里,我时不时回溯自己的成长。我觉得,育儿是我们继续成长的过程。我们这代人都是在传统家庭长大,讲究父母的尊严,讲究孝顺,然后我们当了父母,又觉得应该做那种西方式的开明的父母。这是一种很有意思的体验,一方面做传统式的儿子闺女,一方面做新式的父母。”

  有了大壮之后,苗炜把他每天精力最充沛的时间拿出来陪伴孩子,他认为父亲是孩子连接外部世界的纽带,同时也能帮助孩子形成对职业的认知。

  紧张的家庭氛围会让孩子和父母疏远

  大多数家长存在的教育焦虑,苗炜同样也有。“这种焦虑特别明显,经济压力、阶层压力……这些都是通过孩子传递的。”

  他认为,现在的父母很多是经济实力雄厚又有知识的一代人,自己的眼界高,对孩子的要求更高。“这些焦虑没办法逃脱,我们不理睬这个环境是不可能的。家长的焦虑会无形中给孩子带来压力,目前能做的就是调整自己的心境,让自己放缓。”

  苗炜提及一本育儿书《园丁与木匠》,“我们总像一个木匠对待木头那样对待孩子,总想把他打造成一把椅子或者一个桌子,其实,父母应该当园丁,给孩子一个好的环境,让孩子在自在成长中迸发出他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童年是一个探索多种可能性的时期,要开阔地看待孩子的童年。”苗炜说,找到自己喜欢干的事不容易,希望孩子能较早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事,听从自己内心的召唤。他期望孩子能在某一项运动上能够达到业余高手的水平,“运动的孩子生命状态都很强,父母看到自己孩子有旺盛的生命力都会很开心。”

  谈及“望子成龙”的父母心态,苗炜认为,孩子的学业压力不能成为影响家庭气氛的因素,紧张的家庭氛围会让孩子慢慢和父母疏远。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自己不焦虑、不压抑才能给孩子营造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


编辑:魏蔚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