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州山顶村被列入国家第二批传统村落名录 属具有独特布局的石头村落

2019年06月20日07:43

来源:大河报

  四合院

  □尚自昌文图

  山顶村是汝州市夏店镇关帝庙行政村的一个遗弃的自然村落,因现存100多间红石构筑的窑洞、房舍组成的宅院,形成独特布局的石头村落,被列入国家第二批传统村落名录,百度地图也将其坐标收入囊中。

  山护水润石头村

  山顶村所在的关帝庙行政村,辖地位居汝河支流荆河的发源地的中心地带,是汝州市最北的行政村之一,北与伊川县半坡镇半坡村接壤,荆河古道从村中穿过,连接登封和伊川,属嵩箕山系的腹地。山顶村,就在关帝庙村东南海拔600多米的打虎坪山顶西坡的一块相对平缓的“坪”地,是方圆数十里唯一选择在山顶居住的村落。

  山顶村东是高大的青龙山山梁,呈东北西南向绵延。山梁的阳坡为陡峭的断崖,仰视则为相连的一个又一个山峰。阴坡的“梁”味浓重,呈20度左右缓坡下延至山顶村的台地,约占打虎坪山总高的五分之一。山梁上绿草覆盖,春夏野花争艳,村民称这万亩草场为牛王爷的自留地,观光者则称为“山顶大草原”。在中原山地确为难得一见的自然景观。

  山顶村南是山梁突起的龙头山,从龙头山向西延出一脉东西横卧,成为守护村落的南屏,被村民称为南大岭。笔者建议在入村口用巨石构阙状山门,名叫“南天门”,因为站在这里向南可以俯瞰汝州西部汝河两岸绿树掩映的无数座村庄。

  山顶村北为打虎坪山脉突起的另一座山峰——白虎山,状如卧虎守护着村落的“北疆”。

  山梁和龙、虎二峰围成的地理单元近半月状,圆心处为约1000平方米的台地,为自然生成和人力所为的合体,山顶村就选址在台地的南崖处。

  山顶村的西部,山势则陡然呈50多度的坡弧下降,山体分裂,沟壑密布,直达山底的荆河谷地。一条条沟壑汇集的山水均为荆河的发源。一条曲折的山间小路从纵横沟壑相连处与山下相通,这是山顶村人多年优化和修补的秘密通道。

  山顶村村居依山势错落有致,用红石砌成的一条主街道和四条小巷将全村居户连为一个整体。100多间石质居室保存基本完好,有早期的石窑和后窑前院式的院落,有后期纯石质的四合院落。石道、石梯、石井、石池、石渠、石桥、石桌、石磨、石碾……完全是一个石头打造的世界。村居周围厚厚的红色石英岩层,显然是10亿年前元古代地层的裸露。

  汝州海拔500米以上的山峰多为元古代的红色石英岩地层,是8000万年前地球一次造山运动的杰作。山顶村一带特殊的地层和特殊的山体走向等因素,使这里的地表能存留夏季的雨水,虽是山顶却不缺少水用,随便一个洼地就可形成水塘、沼地,为村里留下了“圣井”“龙池”“稻谷田”“疗伤塘”(长有菖蒲)等奇观。郁郁葱葱的是环卫村庄的天然次生山林,不乏罕见的茶科流苏树种。山林奇形怪状的根基是根雕爱好者视线的焦点,这是多次砍伐的记录,也是小村沧桑的留痕。千亩山林与万亩草场连成绿色的世界,是山顶村让人惊叹的又一个亮点,这里也是一处避暑胜地。

  回头浪子兴家园

  据传,山顶村的创始人姓王名三,祖籍登封市颍阳镇的王庄村。王家兄弟四人,因老三天资聪明,深得父母溺爱,却使其懒惰闲散,还染上了赌博恶习,弟兄对他深为不满,父母为他痛惜失望。父母去世后兄弟四人分家各自生活。

  分家后的王三旧习难改,很快输光了家业。妻子因生活无望上吊被救后,带着孩子回娘家居住。王三无家可归,夏秋还好些,冬天只好翻墙在兄弟家的大门内栖身。兄弟无法,只好在大门内洒水,明显是赶他出门。

  妻子背离,兄弟成仇,乡邻唾弃,还要面对赌债债主的威逼,堂堂的五尺男儿无脸活在世上。他决定走进无人敢进的山林,让猛虎了结自己的一生。

  聪明又见多识广的王三,在绝望中发现这处风水宝地。山虽高却水源丰富,开几片荒地便可填饱肚子。山药可以换钱,山藤可以编织卖钱。于是就在一靠坡的地方挖个小窑,用石板棚顶栖身,开始了近似原始人的生活。

  一年以后,王三就地取材,建起了自己的石头小院。然后带着礼物来了丈人家,讲了自己一年来的想法和做法,请自己的妻子原谅自己。

  一日夫妻百日恩。妻子深爱王三,对丈夫的不辞而别非常担心,加上孩子的原因,多次拒绝了家人再嫁的劝说。丈夫以全新面容来到身边,妻子毫不犹豫地带着孩子随丈夫来到这个世外桃源的新家。

  从此一代又一代王家人在先祖开垦的这块山地生男育女,渐渐发展成为百余口人家的村落。王三没有忘记兄弟的感情,也感谢兄弟逼自己成才的刁难,家富之后常常接济兄弟及家人。王三死后,遗嘱葬老家父母身边。

  1861年前后,捻军在汝州一带活动,山下的村民有的筑寨自保,有的远逃他乡,山顶村因路险林密,也收留了不少王家的亲友。

  2010年以来,在国家扶贫整体搬迁项目工作的推动下,居住在山顶村的19户90余口村民相继搬下山顶,住进了国家统一建设的新民居。村民在往山下搬迁的过程中,因不忘先祖创业的艰辛,将原居门窗全部保留,为后来传统村落的申报打下了基础。

  绿水青山好风光

  山顶村在州城西北20多公里,周围绿水青山,风光旖旎。

  村南的龙头山,也叫柏崖山。清代《直隶汝州志·山川》柏崖山:“与玉羊山双峰对峙,北即马跑泉,为珍珠泉发源处。州西北四十里。”这里的马跑泉在山顶村北的毛王冢附近,相传古代毛王兵屯荆河道,因人马众多,荆河水被饮干。在马渴人困之际,一匹军马踏地成泉,泉水清澈,无论再多人喝也不会干枯,遂救了毛王千军万马。在泉旁有一奇石,形如马蹄印迹。

  龙头山半腰有自然洞穴,深约15米,阔3米左右,口小肚大,人称“神仙洞”。

  与柏崖山隔荆河对峙的禹王山,海拔884米,传为大禹治水时指挥部,从这里调集人马打开了龙门口,让汝河与伊河分离,让汝州大地再现文明曙光。禹王山又称玉羊山,为汝州八景之“玉羊晚照”,因山体覆盖的紫色石英石层中,山腰夹杂着白色石英岩硅石带,在晚霞映照下,远看像一群群卧着的白羊,而在“白羊”的衬托下,紫色的石英发出红光更加鲜艳。汝州八景诗之玉羊晚照云:山势嶙峋耸碧空,日晡斜映晚霞红。松声响静蟾生窟,好景都归眼界中。

  两山之间的荆河,是汝河的重要支流,全长27公里,流域面积约115平方公里。因发源地植被丰富,地上地下水资源丰富,尽管在沿河建有夏店和大张两个水库,但地下水还是流至州西十里村一带汇集成多个涌泉,为汝州城市供水的主要的仓储地。夏店水库在山顶村南数公里,在村头可以远眺如镜的水面。

  站在山顶村北望,远景为两处黛色的山峦,是嵩山太室、少室72峰的叠影,状如盛开的莲花。近山为东西走向的马铃山,数座倒置的马铃状山峰惟妙惟肖,演绎出了毛王的传说故事。

  古时登封一带的颍阳王和汝州的毛王争荆河古道要地,在关帝庙村和马铃山一带两军相遇。毛王秉性霸道,外号“魔王”,颍阳王腿瘸人称“拐子”。两军刚一开战,颍阳王就败下阵来,调转马头落荒而逃。毛王乘势率军穷追,天晚追至密林深处却不见对方的踪影。毛王发现道路崎岖,山势陡峭,感觉中计,遂令大军原地休息。忽然密林中响起哗哗啦啦的马铃声,好像千军万马迎面而来,毛军士兵惊恐万状,争相逃命。埋伏在毛军退路两边的敌军弓弩齐发,将毛王军队歼灭殆尽,毛王也被乱箭射死。颍阳王敬重毛王的勇猛,命士兵将其就地掩埋,形成了大的墓冢,村民称其为“魔王冢”,为这一带的人文景观。

  马铃山也称马陵山,荆河古道马铃山段也称马陵道。汝州学者高万须先生根据这一带的地形和传说,联系战国时期韩国的“南梁之难”发生在汝州一带,提出孙膑杀死庞涓的马陵之役就在马铃山一带,“魔王冢”就是庞涓墓的新说,得到诸多学者的认同。

  山顶村所在关帝庙村在荆河古道北口,村北有关帝庙桥,现为伊川和汝州的界桥,桥南就是关帝庙村的辖地。关帝庙村因古道的原因,发展成店铺林立、商贸繁荣的大村,曾名上店,以区分南部的下店(今夏店)。后来商户和村民建起了关帝庙,过往商人和村民常进庙焚香祈佑平安,因祈求多灵验让关帝庙香火旺盛名声远播,后来上店村就成了关帝庙村。如今的关帝庙是村里最古老的建筑之一,庙前的广场是村民重要的文化娱乐场所。

  关帝庙村古建古树众多,其中上世纪50年代村民议事处,就是在古窑洞的基础上改造而成的,代表翻身农奴当家作主后实行民主管理的实践,如今保存完好,成为村里的一景。

  山顶村获批国家级传统村落后,镇政府利用国家保护资助资金开展招商工作,修建了通往山顶村的道路,修复了部分危房和废弃的村公共设施,努力恢复兴盛时的旧貌。

  希望山顶村能成为中原承载山村乡愁文化的“博物馆”。

  (作者系汝州市融媒体中心主任编辑、汝州市炎黄文化研究会会长,出版有《风穴寺探秘》《汝瓷的前世今生》《汝文化简论》等书)


编辑:魏蔚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