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智造“逐日”戈壁新能源高地

2019年07月02日08:03

来源:浙江在线

  5万平方米的镜子追着太阳发电,为8万余户家庭提供用电

  浙江智造“逐日”戈壁新能源高地

  寸草不生的戈壁荒漠上,数万面明晃晃的镜子整齐排列,随着太阳位置的移动而随之转动角度,反射的阳光始终对准场地中央矗立着的高塔……这壮观的一幕,是近日记者在位于德令哈的青海中控太阳能发电有限公司发电站中看到的。

  据悉,这个发电站是浙江中光新能源和浙江中控太阳能凭借自主创新的塔式熔盐储能光热发电全流程核心技术与装备,在青海德令哈设立的中国第一座、全球第三座投运的塔式熔盐储能光热电站,在国内外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浙江中光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运营总监、青海中控太阳能发电有限公司副董事长徐慧芬半年前从浙江来到青海,她说:“太阳能发电绿色环保,符合国家发展战略,德令哈光热电站是浙江对口支援青海项目中单体投资最大的项目,也是青海资源优势与浙江资本和技术优势有机结合的生动见证。”

  23373面会“摇头”的镜子

  据记者了解,柴达木盆地腹地,西部小镇德令哈,这里水资源缺乏,但它却有另外一个独到的优势——充足的阳光。这里发电方式不需要消耗能源,也没有任何排放,是一个理想的太阳能利用地。

  而在青海德令哈这个占地3.3平方公里的光热电站,共有1135块20平方米的大镜子和22238块2平方米的小镜子,分布在三块场地,像向日葵一样追着太阳,将万道阳光反射到场地中央的高塔上。每个高塔的顶端都有一个大圆罐子,里面装满了高温熔化的盐。在塔底的地下还有一个巨大的冷盐罐,储量最多的达一万吨。“冷盐”的温度其实有280-290摄氏度。每个高塔上,都有两根粗大的管子连接塔顶的圆罐和塔底的冷盐罐。

  “就像家里用的太阳能热水器,这两根管子就好比热水管和冷水管,冷水上去,热水下来。” 青海中控太阳能发电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樊玉华说。23373面镜子把阳光聚集过来后,让塔顶圆罐中的熔盐接受炙烤,温度会上升到565℃,再通过“热水管”下来,在地下经过一系列复杂的转换后,热能转化为电能。完成这一轮使命的熔盐又循环回到冷盐罐里,准备接受下一轮的阳光炙烤。

  历经10年研发“逐日”技术

  相关数据显示,浙江中光新能源和浙江中控太阳能联合投资的这座坐落于海西戈壁中的光热电站,是我国首个实现大规模商业化应用的太阳能热发电站。2018年12月30日,总装机容量50MW的塔式光热发电站成功并网发电,年发电量近1.5亿度,与同等规模的火电厂相比,年可节约标准煤4.6万吨,减排二氧化碳12.1万吨,可为8万余户家庭提供用电。相比太阳能光伏发电,热发电可以储存热能,目前德令哈电场的热能最长可以储存达7个小时。这意味着,可以在夜晚继续发电。并且,熔盐是循环利用的,所以运行成本很低。

  据悉,为了打造这一项目,研发人员经历了近10年的技术开发历程,在镜场技术和设备方面,攻克了一个个技术难关:为了让几万块镜子实现高精度聚光,科研人员研发出高精度智能跟踪定日镜装备,让每片镜子都自动跟随太阳的轨迹,几秒就“转头”一次;镜子需要保持清洁,于是就设计了配套的“洗脸”机器人。两排镜子就会面对面“站”好,机器人从两侧喷水,一趟可以清洁两排镜子……这个项目的很多构件都是杭州本地企业自主研发制造的,无数次的攻克,终于“逐日”成功。

  浙江企业引领新能源行业

  近几年来,浙江企业在新能源领域的技术、人才、制造和资本投入上,都呈现出领先态势。

  “在新能源应用方面,光热的转化比光电转化效率更高的,浙江的光热应用技术是走在国内前沿的。”浙江省创投协会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协会企业在几年前就投资过这方面的项目。据了解,有些基金也已着手介入此行业。

  “除了像德令哈光热电站这样的大项目,西部的不少城市里,太阳能滴灌、太阳能喷灌、太阳能直流电器等新能源新技术也被普遍应用。”浙江臻能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侯先生说,“浙企嗅觉灵敏,创新能力强,将新技术应用过去,可以激活很多产业。”




编辑:林辉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