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省环保系统,孟祥利最早将无人机用于环保调研的相关拍摄工作。资料图片
□记者 柯杨 赵力文
人物名片
孟祥利,男,满族,1964年2月出生,辽宁丹东宽甸人。1985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6年毕业于原中国人民解放军郑州高射炮兵学院,留校并就职于学院电教中心。1999年9月转业,作为专业技术人才被引进到河南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中心,2009年2月任高级工程师。
在部队期间,5次受嘉奖,1次荣立个人三等功。先后获“中原环保世纪行”宣传活动先进工作者、河南省环境保护工作先进工作者、河南省污染防治大宣传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2019年6月15日,在筹备“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全民健步走(新安站)”倡导绿色出行活动视频直播工作中,突发疾病,因公殉职,年仅55岁。
(插图/王伟宾)
楔子
河南省生态环境厅3楼会议室,每周五下午3时的“环保大讲堂”即将开讲。不出差的工作人员悉数到场,其中就有孟祥利。
他依然保留着在部队养成的坐姿习惯,目视前方,身子挺得板板正正,听得认认真真。
手边这本“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学习笔记”,已经记了100多页。最后一次记录,是《有效防范化解涉环保项目“邻避问题”》的课程概要,空白处抄写着两句话。
一句摘自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所作的重要指示:
要建设一支生态环境保护铁军,政治强、本领高、作风硬、敢担当,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
还有一句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干部境界担当的“金句”:
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
1
这一段任务重,大家都忙
6月15日,一个普普通通的星期六,人们大多享受着周末的悠闲时光。
这天,兰春平有些生气。
一大早,她和丈夫孟祥利买好菜,去看望老父亲。车上开着空调,孟祥利怕妻子受凉颈椎疼,往返两个多小时一直用手捂在她脖子上。
回家路上,他接到办公室打来的电话。第二天一早,省生态环境厅要在新安县举办一个绿色出行活动,视频直播这一项还是由他负责,今天就得出发。
“你总得先送我回家吧?”兰春平语气有点冲。
她其实是心疼。老孟先是去北京出差,为筹建省环境教育馆打前站;回来后马不停蹄,跟着有关部门去调研,白天扛着摄像机跑一天,晚上加班写配音稿,头天晚上10点多才进家。最近半个月跟打仗一样,一天都没歇。
“送送送。”丈夫脸上堆着笑,“这一段任务重,大家都忙。”
蓝天白云人人关心,干环保的忙是实情,可是哪里只是这一段?今年以来,两口子就没有过一个完整的周末,大年初二孟祥利就开始工作了。55岁的人还这么拼,咋能吃得消!
更何况,他忙起来就顾不上身体。做了胃部息肉切除手术,第二天病理检查结果还没出来,他就要办出院。
医生听了直皱眉,对兰春平说:“你家那口子一门心思都是工作。出差路上颠来颠去,不利于伤口恢复。”
妻子深谙丈夫“柔中带刚”,出任务比天大。只要有任务,扛起器材就走。几十年不都是这样过来的么!
到了家,孟祥利门都没进。“走啦,明天就回来。”“别喝凉水。”“知道!”
回话的时候人已经走出去几步远。
2
把每一项平凡的工作都做好,就是不平凡
6月15日这一天,早上7点多,省环保宣教中心主任焦万益就到了单位。第二天一早要在新安县举行“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全民健步走”活动,有些工作得提前跟孟祥利说说。
有句行话讲:环保工作,宣传起家。执法调查中扛着摄像机取证的宣教人员,是环保队伍里的一支尖兵。
有了视频直播,尖兵更“尖”了。小年轻们想不到,这两年全省环保活动的现场直播,主力竟然是个55岁的“大叔”。
这些年,国家发展了,生活富裕了,但是大量生态环境问题也累积下来,欠账已经多到不得不马上还的地步。老百姓对青山绿水的期盼,从未像现在这样强烈。到了必须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的时候了,也到了有能力做好这件事情的时候了!千千万万的环保人响应新时代的召唤,汇入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洪流。
地理及气象条件特殊,大气污染不易扩散;作为物流交通要塞,过境大车尾气污染突出;产业结构不合理,污染物排放量大……河南,这个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和汾渭平原两大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交汇处的人口大省、农业大省,频频陷入空气污染指数较高、部分城市主要负责人被约谈的尴尬局面,打好打赢这场大战尤其艰难。2016年,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2017年,水污染防治攻坚战!2018年,土壤污染防治攻坚战!2019年,煤炭消费减量、产业布局优化、运输结构调整、柴油货车治理等10个战役!集结号在中原大地接连吹响,环保铁军的弦也越绷越紧。像他们这样的省直机关干部,加班加点、不分昼夜成了一种常态。大家身心承受着很大的压力,好几位同志甚至牺牲在岗位上。
但是,无论压力有多大,都要把老百姓的环境权益摆到最高位置,都要全力推动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改善。这是环保铁军须臾不敢忘的初心和使命!
一看表还早,晚会再打电话吧。焦万益走到影视科,先去孟祥利的电脑上查几部片子。这部电脑,是宣教中心的一个资料库。
硬盘里,100多个文件夹分门别类,里面装的照片、视频难以计数。这些年孟祥利参与拍摄制作的环保主题专题片、宣传片,少说也有300部,光今年上半年就多达40部。
环保专题片专注于对生命、生存、生态的反思。读懂了这些片子,就读懂了拍摄的人对绿水青山、蓝天白云的挚爱——
2002年,孟祥利赴罗布泊拍摄《生命的呼唤》(阿尔金山——罗布泊自然保护区纪实)。一二十年前深入茫茫戈壁,说不危险是假的。但越是危险,越见责任与担当。镜头所及之处,曾经的碧波荡漾退化成一片“死亡之海”,风沙漫天、植物枯死、垃圾堆积;正午的阳光当头倾泻,人们的身影被压缩得很短很小……一切都在告诉观众,这片荒漠很难再被人类征服。这部颇具视觉冲击的纪录片,直面问题、直击心扉。原国家环保总局向全国发行,以期唤醒更多人的环保意识。
《水的诉说》《蓝天的呼唤》《生存的挑战》,十几年前,焦万益和孟祥利一起拍摄了“河南环境警示录三部曲”。在可持续发展还是个“生僻词”的年代,它们用一幕幕真实的画面揭示了发展之困,成为“教科书般”的警示片。
为了拍好汇报片《污染监控数据不容瞒天过海》,孟祥利走访了15个省辖市的26家违规企业,采访了十几名羁押在看守所的相关人员;一篇配音稿,几十遍上百遍地去打磨,成品足足花了他一个半月。
最近几年的片子里,令人欣喜的“亮色”越来越多。河南在生态修复方面所作的努力,展露出越来越大的成效。就像那部《小秦岭生态修复工作纪实》,无人机的镜头下,连绵起伏的小秦岭如巨龙盘旋,片片绿色印染中原。
比起商战的惊心动魄、创业的各种可能,大多数公务员的工作琐碎重复,平平淡淡。环保行业更是如此,很难短时间内拿出亮眼的成绩单。但在很多不为人注意的地方,一颗颗看似不起眼的螺丝钉,拧结实、吃上劲,维持着社会时钟的正常运转。
宣教中心党支部曾在集体学习中,围绕“怎样守初心担使命,在平凡的岗位上铸就不凡”,展开了讨论。
孟祥利把自己从业20年的感受,浓缩成几句话:
“当个省直机关公务员,在哪个岗位不重要,重要的是有什么样的工作态度。”
“咱们这一行,干和干好,差别很大,空间也很大。踏踏实实去干、想方设法去干,工作空间就能从‘1’变成无限大!”
把每一项平凡的工作都做好,鲜红的党旗就能高高飘扬。
把每一项平凡的工作都做好,就能担当职责使命,就能彰显什么是伟大。
3
党交付的工作,就是我追求的事业
1999年孟祥利转业时,没有任何犹豫就选择了省环保宣教中心,好友金沙追问过他原因。
“保护生态不是一两个人的事,必须全民动员。宣教工作责任重,干起来很光荣。”说这话的时候,一向低调谦逊的孟祥利,自豪感喷涌而出。
“他就是这样一个人,把工作当事业,而不是一个饭碗。”金沙说。
党交付的工作,就是毕生追求的事业。在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战场上,必须像战士一样冲锋前进!
同事李云霞清晰地记得孟祥利工作时的状态:
上午顶着36摄氏度的高温,到许昌一家焦化公司拍摄,爬到烟气采样口时,企业的锅炉还没有完全停止运转,汗水瞬间就把衣服打得透湿;下午冒着阵雨,赶到平顶山一家石墨公司拍现场,一天下来,疲惫不堪。
看到孟老师一小袋一小袋往水杯里倒中药,她关切地问怎么了,孟祥利笑笑说:“没啥,胃有点不舒服。”这时候的他,刚做过胃息肉手术。
他对工作精益求精到“锱铢必较”。有一次做专题片,为了拍到完整的“淇河太极图”,他硬是抱着几十斤重的器材箱,一步步爬到山顶。
汤汤淇水,环抱青山。崖壁、河流、小岛,恰到好处地组成一幅太极图。看着镜头里想要的场景,他开心地笑了,微黑的脸上汗水丝丝流淌,像一条条欢快的小溪。
崇高并不是高不可攀。崇高可能是巍峨的山、壮阔的海,也可能就是身边的一个人,让我们体会到什么叫执着和纯粹。
去年中央环保督察“回头看”期间,长垣县原环保局的王超和孟祥利分在一组。在鹤壁工作期间,王超注意到这位老大哥脚上的鞋。
那是一双运动鞋,鞋底磨薄了一半,鞋帮有点开胶,雨天走路会发出“扑哧扑哧”的声音。
“您这省厅来的‘领导’,咋穿这样的鞋!”
“习惯了。每回检查都这样,跑完一个现场就会穿烂一双。”
“可不是么!为了拍到有价值的现场,往往一家企业里里外外要转几趟,有时候一天就要走一二十公里。”
整个2018年,他有249天都在参加调研,奔波在全省各地。同事之间“过招”,比谁去过的地方多,他腰板一挺说:全省108个县,我跑了个遍!由于善于观察、处处留心,啥地方去过一次就忘不了,大家给他起了个外号:“活地图”。
人生弯弯曲曲水,世事重重叠叠山。出身农村的他,吃过苦受过穷。直到他18岁那年考上军校,前途才豁然开朗,得以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并成长为一名高级工程师。
“是部队培养了我,党教育了我,环保事业成就了我。”
“干不好,对不起这份工资,对不起共产党员这个身份!”
哪怕走过万水千山,忠诚始终如初。
4
万水千山总是情
55岁的孟祥利玩自媒体,更多是为了“推销”绿水青山。
他的微信名和抖音号,有着同一个昵称:“千江水”。走到哪里,他都不忘捕捉大美河南的山之韵、水之灵:
嵩山的气势磅礴,太行的瀑布如练,湿地公园的天鹅展翅,豫西山村的怡然自得……都被他发布在社交平台上。出镜率最高的配乐,还是那首耳熟能详的老歌《万水千山总是情》。
孟祥利喜欢和大自然对话,体会生命勃发带来的感动。
他的老家,辽宁丹东的一个满族自治县,就坐落在鸭绿江畔。江水枯,土地显露;江水丰,土地被淹没。
小时候,他特别爱一个人躺在江边,江水律动,像极了母亲的轻声哼唱。少年闭上眼睛,大脑里天马行空,有时会跳跃着《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里,他最喜欢的那个片段——
保尔·柯察金得知自己身体残疾后,想到了自杀。在海边,海风吹散了他的痛苦,他重新获得了坚定的信念:“要竭尽全力,以使生命变得有益于人民。”
少年把身体完全融进了大自然,寂静中足以听见自己的内心。
那部曾获河南省环境保护好新闻一等奖的纪录片《淮河水清总有时》,有一处很文艺的场景:
沙颍河畔一片静谧,小鱼小蜻蜓不时轻啄一下水面,蒲草芦苇随风轻轻晃动着。曾经泛着白沫的死水活泛起来了,苦难被冲刷走,仿佛完全没有存在过。
爱是藤,责任是树,二者总是相伴相生。
这个痴爱绿水青山的人,大夏天却经常围着排污口、化粪池一拍半天,多脏多臭都不能阻滞他的脚步。
“谁不想生活在风景里?咱把‘煞风景’的地方拍足够了,风景就会越来越多。”他说。
环保执法经常会吃“闭门羹”,还可能遭受人身威胁。很多年前有一次,焦万益、孟祥利随同到某县一家企业执法,企业方很不冷静,把大门一关,拿着砖头就往执法人员身上招呼。
事后两人讨论,孟祥利说自己当时并不害怕:“执法的人心里有正气。你的正气上来了,对方气势就下去了。”
环保督查实行日报,参加调研暗访的人员,每天都要如实申报情况。孟祥利总是第一个申报,对谁都没服过软:
“干环保的骨头不硬,天就蓝不起来!”
就像无论岁月如何磋磨,石头都不会改变它的坚硬,而江河也依然一往无前地奔腾。
5
在专业的阶梯上,他每一步都走在别人前头
一张生态环保主题摄影大赛的获奖证书,从北京寄到了宣教中心副主任王冰手里。他第一时间就想和孟老师分享喜悦。
在全省环保宣教业务上,孟祥利是首屈一指的专家。在专业的阶梯上,他不知疲倦地攀登,每一步都走在别人前头。
1997年,还在高炮学院电教中心工作的他,受原省环保局邀请,作为影视专家,参加了联合国环境应急“阿佩尔计划”的拍摄工作。由于表现优秀,两年后转业时,他被作为专业人才引进到省环保宣教中心。
初到中心的孟祥利,对原先那种平面拍摄为主的简单模式很不满足。他买了一堆书,在机房加了张小床,尝试着配个片头、做个三维动画什么的,捣鼓出一个个业内时兴的样式。渐渐地,河南环保宣教片制作的名头叫响了,当时的环保部接连将两部片子——《野骆驼》和《酸雨》,交给河南省环保宣教中心进行后期制作。
视频制作往往需要长时间伏案,孟祥利的颈椎病越来越严重。他在省厅旧址办公室的门框上,挂上一个环状的白布条,自制了一副“牵引器”。有时疼得狠了,就把脑袋伸进去,拉一拉,抻一抻。
他敏锐地注意到,视频节目在环保宣教上作用越来越大,从2005年起,就琢磨着打造一个专业的演播室。
他理想的演播室,要求可不低!不光要办大事,还只能花小钱。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他只身一人跑到北京、深圳考察,找战友讨教,跟厅领导提建议,主动承担出思路、设参数的工作,彻夜查资料做方案。有时候在家说着闲话,嘴里都会冒出俩专业词。
看到丈夫都“魔怔”了,兰春平又好笑又埋怨:“你这不是给自己找麻烦嘛。”
他却不以为然:“有意义的事,自找麻烦也得干。”
直到2018年厅里搬到郑州东区新址办公,孟祥利坚持了14年的梦想,终于实现了。宣教中心办公室斜对面,建起了一间120多平方米的全媒体演播室,灯光、绿幕、控制台、播报台一应俱全,录节目、做片子,专业程度不亚于省级电视台。
这些年,省环保宣教中心每一次能力建设的提升,都离不开孟祥利的技术支撑。看到年轻人喜欢上直播平台,在他的申请、主导下,中心配备了一台视频直播车。这台车去年世界环境日亮相之后就没闲着,不到一年,接连搞了十几场室外现场直播。
都说“人过五十不学艺”,孟祥利却不是这样。在省环保系统他最早学用无人机。那些人上不去的矿山、被围挡遮起来的生产区,对无人机来说都是“小菜一碟”。
今年4月,厅里特地举办无人机竞赛,一共27个人参加,一堆“80后”“90后”里,就孟祥利一个“60后”。不少人其实是第一次接触无人机,不懂咋操作。这位“60后”主动客串起教练,拿着自己的机器,来一个教一遍,不厌其烦搞了七八遍。
从影像拍摄到宣教业务,再到环保知识,他都爱钻研。自己找书看,在电脑上查,听专家讲,用他的话说“只要想学,遍地是宝”。
王冰、李红霞、马晓慧、李桢……这些年,影视科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孟祥利主动传帮带,想让每一名环保新兵尽快外行变内行。
“我们这儿没有喊‘孟科长’‘孟工’的,大家都喊他‘孟老师’。”和他一个办公室的李桢说。离得最近的他,被孟老师教导最多,“不学习就跟不上形势。我一天不学习,就感觉‘锈’掉了。”
今年以来,孟祥利又开始了新的忙活,筹备建设河南省生态环境教育馆,为普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搭建一个新平台。
那张获奖照片被王冰摆在办公桌的显眼处。照片上,初雪纷纷扬扬飘落,给一颗颗小红灯笼般的秋柿,镀上一层晶莹。两只红嘴蓝鹊扑棱着翅膀,在平顶山鲁山的一处林地自由飞翔。
天地是那样的清纯洁净!
这是每个环保人无比醉心的场景。
6
“我曾是一个兵”
兰春平整理遗物的手滞了一下。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颁发的这个“立功受奖证书”,她是头一回见。
一个三寸见方的小本本,包着红色的塑料皮,内页记录着孟祥利1992年被抽调参加一部录像片摄制工作的情况:
“孟祥利同志以高度的责任心、精湛的业务技术、不怕苦累的革命精神,圆满地完成了录像片的摄制及后期制作任务。工作中,他没有一个节假日,平均每天都工作15个小时以上,为圆满完成录像的拍摄制作任务作出了突出贡献。”
“他从来不谝自己的成绩。那些先进党员啊、先进标兵啊,喜报送到家里我才知道。”抚摸着小红本,兰春平轻声说道。
军营教会了孟祥利什么?这个问题上,赵家修很有发言权。
1986年7月,孟祥利即将毕业。当时就职于郑州高炮学院电教中心的赵家修,正琢磨着优中选优,挑个年轻人搞影像制作。几百份档案中,自学成才画得一手好画的孟祥利,进入了他的视野。
事实证明,赵家修眼很“毒”。这个有天分、有拼劲的年轻人,一头扎进影像技术知识的海洋里,像一株小白杨,努力生长,用新枝和绿叶拥抱阳光。
“我认识的人中,祥利最执着最有毅力。”金沙说。他和孟祥利同期进的电教中心,到中心后不久,就接触到一项图像合成的新技术。教材上没有,同事也都没见过。孟祥利硬是创下一个星期不出机房的纪录,每天就靠一包方便面、一根火腿肠撑着,足足憋了7天,终于攻克了这项技术。
军营的磨砺,好比一场热血沸腾的“成人礼”,把他一点点塑造成一个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人。
吃不得苦,就当不得兵。1989年1月,高炮学院有一批外国留学生,要到确山打靶拉练。寒冬腊月,靶场的宿舍光有窗框没有玻璃,夜里冻得人睡不着。孟祥利却把这当成提高业务水平的好机会,主动要求和赵家修一起前往。拉练的10天里,大部分拍摄工作都是他完成的。
服从命令是天职,当兵不问“为什么”。1996年,高炮学院的教材改革工作被树为全国先进典型。电教中心要在一个星期里,拍摄一部视频进行上报。孟祥利咬牙扛起了重担。那段时间他每天干通宵,清晨6点回家洗脸吃饭,9点回到工位上,终于把片子按时按点送到了北京。
如今,赵家修成了七旬老人,几十年的军校生活,凝缩成家里一本本厚厚的相册。相册里,有一张当年电教中心的“全家福”,十几位“橄榄绿”齐刷刷地意气风发。青春是座挺拔的山,拼搏便是这山脉长高的动力。
去年有一天,他们在街上偶遇。孟祥利停住直播车,从驾驶室跳下来,满面笑容跟老人打招呼。看到他既是主播又当司机,赵家修有些感慨,当年的“得意门生”还是这么拼。
“我曾是一个兵。”这句表白,简简单单而又饱含深情。
“小孟在哪儿都会干好。脱下军装,不脱担当!”老人说。
7
江河流经哪里,哪里就是它们的家
即使过去了很多年,和孟祥利初次见面的情景,仍像过电影一样在兰春平眼前流淌。那是1987年4月,莺啼岸柳弄春晴。一个朋友打来电话,问她愿不愿见一个在郑州高炮学院工作的男人。
浓眉大眼,但是又黑又瘦,个头也不高。乍一看兰春平没相中。
“你在济南千佛山实习过?我在那儿带过兵。”没想到对方一句话吸引了她。
山上的碑刻有啥来历、那里的水为啥那么清澈,她没弄明白的问题,他讲得头头是道。
“你懂得真多!”兰春平微笑地看着他。
“平时就喜欢看个书……特别喜欢山山水水……”他突然不好意思了,侃侃而谈的嘴巴卡了壳。
俩人婚后,他跟兰春平家特别亲。买米送油、修理电器、医院陪护,这个朴实勤快的东北小伙,成了兰春平父母的“亲儿子”。出门买东西,所有的包都是他背,他总是说:“不差你那点轻的,都给我。”
自己的岁月静好,都是他在负重啊!
今年过了年,他心口不舒服的次数越来越多,兰春平一直劝他去医院。他总说,忙完这一段一定去!该住院住院,该治疗治疗。
“你放心,我肯定好好的。退休了咱还要开车去稻城亚丁看美景呢!”
跟无数个家庭一样,他是标准的严父。儿子孟兰伊19岁到澳大利亚求学那年,他很认真地说:第二年的生活费你自己解决。“重压”之下,兰伊挤时间到处打工,不仅生活费,连学费都不再向父母伸手要了。那时候他看向儿子的目光,饱含着赞许和骄傲。
哪有不爱子女的父母呢?孟兰伊这个名字就是他取的,有父亲和母亲两个人的姓氏,承载着满满的爱。
每年,孟祥利都会抽空回一趟丹东。老家独特的水没地景观,已经打造成旅游名片。一到6月,几千亩油菜花盛开着,金色的花浪映衬着蓝天碧水。走在熟悉的江边,他兴奋地说,绿水青山点石成金了!
现在,他的家在河南,这里有他挚爱的事业、至亲的人。他那86岁的老父亲是一名老党员,经常在电话里说,知道你忙,我理解,我很好,别惦记家里。
纵然家山千里远,千江一月几曾殊。江河流经哪里,哪里就是它们的家。
8
“直播信号通了吗……”
6月15日下午1点30分,省生态环境厅15楼。孟祥利从器材室的折叠床上一跃而起,该出任务了。
隔壁影视科的门也开了。张鹏伸出头,正好和孟祥利对上目光。“没睡着?”“你也没睡着?”俩人相视一笑,默契地开始往直播车上装器材。
二十多斤重的摄像机、三脚架,壮劳力拎着都不轻松。孟祥利每次都抢着干,把6台机器一一装上车。
“未怕罡风吹散了热爱,万水千山总是情……但求有山水共作证……”熟悉的歌声飘了一路,给驾驶室里的两人提着劲儿。
下午4点半左右,五六米长的视频直播车,稳稳地停在新安县世纪广场一角。孟祥利跳下驾驶室,擦把汗,开始往外搬东西。就在他把那盘百十米长、拇指粗的电源线缆一点点捋直时,出事了!
强烈的胸闷、疼痛,排山倒海般袭来。他承受不住,蹲下去,身子不由自主蜷在一起。
张鹏看情况不对,赶紧跑过去扶他坐下:“咋了,孟老师?”
“不舒服,这里闷……”他紧紧揪住胸口。
“咱去医院吧?”张鹏递过来一瓶打开盖子的矿泉水。
“不能喝凉的,可能是中暑了……没事,不要紧……”语速很慢,好像从胸腔挤出来的。
已经快下午5点了,第二天一早,这里就要举行一场全民健步走活动,再不抓紧时间铺设调试,可能会耽误视频直播。
“你坐着别动,先歇歇。”张鹏跑去前面设置机位。间隙他朝后一瞥,看到孟祥利躺在了地上。他的脑袋顿时“嗡”了一下,边跑边打120。
下午5点8分,孟祥利被送到了新安县中医院。十几分钟后,焦万益匆匆赶到,踏进抢救室的那个瞬间,他看到的是这样的场景:
那个熟悉的身影躺在病床上,吸着氧,挂着吊瓶。手机靠在胸口上,开着免提,正处于通话状态。他闭着眼睛,脸色发黄,轻声说着:
“直播信号通了吗……”
汗珠,一粒粒,从他的头上、脖子上不间断地冒了出来,薄薄的T恤溻在身上,头发湿成了一绺绺。满嘴干涩,说话都不利索了,哪怕是液体一滴滴正输进体内,也丝毫不能缓解那种焦渴。先交代好活儿再喝吧!他对着电话,对负责对接的工作人员安排着、叮嘱着,四处机位如何摆布,通信传输怎么保障,现场线路怎么铺设……解答电话那头一个个问题。直到手机被抽走,他才慢慢睁开眼睛,意识到有人来了。
此时,心电监护仪数据显示生命体征正常。然而,在场的人们不知道,急性心肌梗死正逐渐收拢它的魔爪。
下午5点57分,医护人员把孟祥利转到病房观察,刚到病房门口,他突然四肢痉挛,呼吸和脉搏骤停。
快!
紧急抢救!
临县医院的专家正在赶来,省人民医院的救护车也做好准备驶往新安。认识的、不认识的人们,都焦急地等待着,祈祷从死神手里抢回那条生命。
然而,抢救过程中出现室颤。无力回天!当晚11时许,孟祥利倒在自己心爱的工作岗位上,就像一名冲锋陷阵的战士,倒在了他为之拼杀的战场上。
主管环保工作的一位省领导提出建议,给身体不适、50岁以上、经常加班加点的干部配发速效救心丸,司机和办公室人员也随身带上以备急用,并告诉大家如何服用,给大家培训急救知识。“请同志们为了家庭幸福,为了党、国家和人民的环保事业,千万保重身体!”话语中的沉痛,令人动容。
奔腾的江水,直至流尽最后一滴,才停止歌唱。生命不息,战斗不止,这是一名共产党员的自觉和坚守!
尾声
前几年单位改制,管理岗和技术岗分开,孟祥利当时既是高级工程师,又是影视科科长,他没有“挣扎”就选择了技术岗。当时焦万益找他谈话:
“把科长继续担起来,往上走,不好吗?”
“还是干技术吧。科里的活儿只要需要我就干,保证不耽误。”
“十几年的管理经验可就‘归零’了,值得不值得?”
“我喜欢干这个,自己觉得有意义,就值得。”
窗外,世界明亮灿烂。阳光的璀璨人人可见,但衬托璀璨的片片绿叶,却很容易被忽略。无数位孟祥利一样的环保尖兵,吃苦、战斗、奉献着,默默保卫着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
兰春平的右手一直在有静脉炎的左臂上来回按摩,就像无数个日子里,丈夫为自己做的那样。
“为了工作,身体累垮了,命都送了,值得不值得?”
她知道,丈夫一定会回答:有意义就值得。自己做的一切,与时代呼唤的、与人民需要的紧紧联系在一起,这让他无比幸福,让他感觉值得。
没有比责任更深沉的动力,没有比热爱更强大的动力。磅礴的力量,如同大江奔腾,融入潮流,终将改变历史的潮汐。即使只是一朵浪花,他也努力折射太阳的光芒,留下自己的印迹。
这努力,有青山绿水共作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