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岁鞋底送情报跨马打枪拼刺刀 那位传说中的“双枪女八路”走了

2019年07月17日07:35

来源:大河报

  抗日战争时期(左边站立者为王荫莲)

  王荫莲家属供图

  □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刘广超实习生于溪溪

  “母亲病重躺在病床上的时候,有时神志不太清醒,谁喊她都没反应。但是一听到红歌响起来,她立马就能清醒过来。”回忆起母亲,最小的女儿任赞玲忍不住掩面哭泣。7月15日上午9时20分,抗战巾帼英雄王荫莲因心衰导致呼吸衰竭,在漯河市第三人民医院去世,享年93岁。

  1926年5月13日,王荫莲出生在河南省杞县宗店乡。在残酷的战争时期,王荫莲曾参加过无数次战斗。她睡过结着冰碴子的旷野,也睡过臭气熏天的牛棚,埋伏过三伏天的庄稼地,还埋伏过三九天的雪窝子。但她始终奋战沙场,从不畏惧。新中国成立后,王荫莲又积极投身新中国的建设,并于1963年来到漯河市工作。

  把情报缝在鞋底,任抗日小姊妹团团长

  “王荫莲同志一路走好”“王荫莲同志千古”……一个个花圈寄托着人们对老人的思念和不舍。7月16日上午,河南省新四军研究会、华中抗日根据地历史研究会、漯河市相关单位、昔日战友的子女等社会各界人士纷纷从昆明、无锡、北京等地赶来,悼念送别这位巾帼英雄。

  最小的女儿任赞玲红着眼睛向前来吊唁的人表示感谢,望着母亲的遗像,那些和母亲相处的点滴还历历在目。

  抗日烽火燃到家门口时,王荫莲还不满12岁。王荫莲的哥哥王荫畅是当时杞县的地下党员,在哥哥的带领下,王荫莲很小就参加了抗日,爬到村头最高的树上站岗放哨对她来说是常事。一旦发现有陌生人或者敌人的动向,她就立马报信。“母亲之前告诉我,小时候她送情报时,姥姥就把情报缝在鞋底,或者编在辫子里。舅舅扛着锄头在前面走,母亲拿着割草的篮子、镰刀在后面走。”有时当天就能回,有时大人被严密搜查无法通行时,就由王荫莲独自传送情报,要几天才能回来。1938年,当地成立了抗日小姊妹团,王荫莲任团长。她就开始带领姐妹们放哨。远远看到鬼子就高喊:“鬼子来了!”群众就赶快隐蔽起来。1942年12月,王荫莲由王荫畅送入杞南抗日联合办事处(共产党领导下的县委组织)从事抗战工作。打仗、学习、救护伤员、动员群众,王荫莲样样领先。

  不惧冲锋拼刺刀,是个抗日多面手

  “母亲生前经常讲她打鬼子的经历。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打鬼子后渡黄泛区撤退时,头顶是敌机轰炸,身后是敌人追击的枪炮声。她和战友们依然喊着‘下饺子了,捞饺子了’,由蹚水到游泳渡过了黄河。”任赞玲说,这一场景,母亲生前不止一次提到。

  “她不是一般的勇敢!打仗时她常常扛两条枪,冲在最前面,从没怕过。”王荫莲的战友至今还记得,有一次他们侦查发现,开封城楼上的日本鬼子吃饭时把枪架在一起,于是王荫莲就趁鬼子吃饭时爬上城楼悄悄把枪拿走,拿到枪后她还对着鬼子大喊。鬼子没了枪,也不敢追。

  从任姊妹团团长到1945年抗战胜利,8年间王荫莲参加过无数次的战斗,常常跨马执双枪,在敌人的枪炮声中依然谈笑风生,从不畏惧。她曾经在战场上射杀鬼子,冲锋时与敌人刺刀相见;曾经扮演角色,演绎抗战戏曲;曾经担任战场救护员,救护伤员;曾经动员群众,加入抗战队伍……王荫莲多次与日军交战,并多次遇险。

  结婚当天一别三年,夫妻都在打鬼子

  1942年,王荫莲与任秀铎相识。两年后,二人决定结婚。但他们结婚的当天下午,便接到命令:部队出发,反扫荡。

  “我父亲作为睢杞太抗日根据地主要领导,坚守根据地抗战。他们就此一别,差不多3年光景。”任赞玲说,父亲任秀铎抗战时战功卓著,在汴京、归德府及水东的大小城门口,均有日军的画影图形,悬赏5万大洋,捉拿任秀铎。而王荫莲则辗转河南、河北、山东、安徽、山西等地,这期间夫妻没有联络。

  “后来多次传来消息说父亲已经牺牲,起初母亲不相信,得知是敌人发布的正式消息后,母亲痛哭不止,加上战争年代辗转作战,卫生条件极差,她的眼睛感染,导致角膜瘢痕,一只眼视力受损。”任赞玲说。

  直到1948年豫东解放,王荫莲返回家乡时,夫妻双方才知道对方原来平安。

  ■链接

  王荫莲到漯河工作

  1963年底,王荫莲被调到漯河。她先后在漯河市中心医院、漯河市工农兵医院工作。之后,王荫莲被调到漯河市图书馆工作,担任漯河市图书馆副馆长,并从图书馆退休。

  退休后的王荫莲,起居有序,坚持锻炼,每天都到沙河河堤散步、唱红歌。


编辑:魏蔚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