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中原文化研习营”——一场“文”与“字”之旅

2019年07月27日10:09

来源:大河网

大河网讯(记者 赵汉青 实习生 张诗奇)7月25日,为期8天的全国台联第十六届台胞青年千人夏令营中原文化研习活动圆满结束。回顾8天的旅程,从郑州,到濮阳,到安阳、焦作,再到洛阳,来自台湾台南大学的师生享受了一顿精神盛宴。

参加本次研习活动的台南大学师生大多来自国语文学系。对于他们而言,这是一次绝佳的切实体验大陆改变,感受本源文化的魅力的机会。 “我们在濮阳观看的《水秀》,将中国传统的杂技和黄河汉龙的意象连接起来,真的非常震撼。” 国语文学系硕士班的黄品蓁说,“在台湾很少能看到这种传统与现代融合的这么好的表演。”

中国文字博物

而对于中年一代的在职硕士研究生而言,作为老师,这趟活动的意义是学术上的交流,作为学生,则是对于本源文化精华的吸收和学习。

来自台南大学在职硕士班的陈慧娟主要教授对外汉语,帮助外国留学生适应在汉语世界的生活,因而,对于她来讲,研究汉语的发展历程是必不可少的。正因为此,作为语言的实物载体,石碑上的文字格外重要。在安阳的中国文字博物馆、洛阳金石文字博物馆里,她久久伫立,凝视着石碑。她说,这次到大陆来,“是想要切切实实地追寻文化本源,真实地去感受中国传统文化。”如果说以前的学习只是抽象的,那么这次研习活动化抽象为具体,真正地让她感受到,语言是柔软的、可以触摸的。 “我想将这种感受带回台湾,教给我的学生。他们作为留学生,回到祖国后,既是汉语世界的代表,也是中国故事向外推广的代表。” 陈慧娟说。

研习营团长林登顺

作为本次研习营的团长,台湾台南大学教授、前人文与社会学院长林登顺已经第四次来到河南。多次河南之行让他对于河南的地理文化认识颇深。“之前来是冬天,雪把大地变白;而这次是夏天,太阳把我们晒黑,”他说,“像陈家沟的太极拳一样,黑中有白,白中带黑,河南和台湾也是这种交融的关系。”在本次活动中,他特地为团员们安排了龙门石窟和嵩山少林寺之行。龙门石窟和少林寺是中原文化的典型代表,也是台南大学学生的必修内容,“希望两岸的青年一代能够更深的体会这种命脉的相连。”

本次研习活动,是学习之旅,同样也是一趟寻亲之旅。寻亲,一是文化相交之亲,二是血肉相连之亲。

台南大学国语文学系的陈郁环此行还有一项父亲交代的“特殊”任务——寻亲。她的父亲早年定居台湾,但家中亲人大多留在大陆。“我的亲戚一部分在北京,而剩下的又大多在河南,总共加起来有一百多位亲属在大陆,”她笑着说,“这次来到河南,真的就像串家门、走亲戚一样,十分有亲切感。”

本次研习之旅的成员还有两位志愿者,他们是来自洛阳的刘思远和陈金翼。他们既是本次研习活动的志愿者,又是家人定居在大陆的台胞。身份上的类似让他们与台南大学的学生之间更增添了一份亲密。

用两个字概括本次研习活动,那应该就是“文字”二字。文字,即文化与汉字。文化为骨,汉字为肉。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正是在这骨肉间相交融、相连接;而河南与台湾,同样也是骨与肉的交融。中华文化正是在这种交融中,逐步向前发展。


编辑:张馨予  审核 :新闻总值班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