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媒看河南丨高标准修复生态 把“欠账”变“资产”

2019年07月27日21:42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郑州7月26日电 “以前水面窄还有很大异味,不过现在水质变好了。”顺着张志辉所指,两条小鱼在岸边游动,步道两侧绿树成荫。

  张志辉是河南省洛阳市洛龙区宝龙社区居民,下班后带家人来河边散步,伊河变清让他和家人都很满意。

  伊河是中国黄河南岸支流洛河的分支,全长260多公里,流经中国古都洛阳,世界文化遗产龙门石窟就在伊河岸边。

  伊河的变清得益于洛阳市对境内的伊河、洛河、瀍河、涧河等四条河流的综合治理。

  洛阳市四河同治办公室工作人员刘运超介绍,两年多来,洛阳市完成对这四条河流280多个排污口的截流,同时不断提升污水处理能力,实现净化水稳定达标排放,河流水质明显改善。

  让河水变清只是河湖综合治理的基本措施,当地在此基础上加入路网和园林规划建设,建成沿河游园28处7000余亩,龙门生态涵养区等湿地4处4000多亩。如今的洛阳城市水系遍布,沿河花木葱郁,古都面貌焕然一新。

  “以前没有荷花也没有廊道,现在沿河两岸有花有树,修成了沿河风景带,景美了来的人就多了,每天早晚来游玩、锻炼的人很多。”张志辉说。

  伊河只是中国高标准治理河湖生态的缩影。在中国政府努力下,越来越多的黑臭水体变清、变美,成为惠及民生的生态资源。

  今年5月,中国生态环境部对259个地级城市水体治理情况进行摸排发现,1807个黑臭水体已消除72.1%。在此基础上,河湖生态涵养不断取得新成果。《2018年中国国土绿化状况公报》显示,2018年全国共修复退化湿地7.1万公顷,湿地保护率达52.2%。

  除了高标准的水生态治理,中国矿山修复也在加快进程,不少山体被破坏的矿山变身城市风景。

  在河南省焦作市北部的一处公园,有一座不锈钢手术针外形的巨型雕塑。在这里散步的居民告诉记者,这座雕塑叫“缝山针”,寓意要像动手术一样缝合采矿给山体带来的创伤。雕塑伫立在山顶就是告诫子孙后代要善待大自然,公园也因此得名缝山国家矿山公园。

  焦作市位于河南省西北部,尤以煤矿知名,资源型企业增加值在全市工业中所占比重曾高达90%以上。上世纪90年代后期,焦作的煤炭资源开始枯竭,由于矿产资源的过度开采,北部山区不少山体破坏严重。

  焦作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生态修复科科长靳小婷介绍,围绕矿山修复,焦作市近年来投入5.88亿元,实施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43个,通过矿山治理新增耕地、林地各约3千亩,先后建设龙翔公园、缝山公园等6个矿山公园,打造出一道南太行山绿色生态屏障,也为市民提供了多处休闲郊游的好场所。

  近年来,中国矿山修复进度明显提升,每年都会有大面积被破坏的山体纳入治理,高标准的修复让废弃矿山再次成为“可用之材”。

  中国自然资源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全国新增矿山恢复治理面积约4.43万公顷,其中废弃矿山治理面积约1.61万公顷。目前,已授予国家矿山公园建设资格88个,规划建设总面积超过1万平方千米,33个已建成开园。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景观学系教授朱育帆表示,中国快速城镇化对城市游园等配套设施提出更高要求,高标准修复让越来越多的河湖和矿山治理在保障安全利用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地改造为湿地、游园、林地和耕地,让这些生态“欠账”转变为面向城乡人群有效利用的生态“资产”。

  据统计,2018年中国城市建成区绿化率达37.9%,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4.1平方米,比2015年人均增加约1平方米。

  “最近几年,中国在生态修复总量和品质方面都有明显提升,也取得了让世界瞩目的成就,但还有很多生态修复的任务没有完成,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朱育帆说。(记者牛少杰)

编辑:谭敏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